錢噙香
【摘? 要】隨著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科學”精神成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之一,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批判眼光、勇于探索能力的培養,以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構建思維型的課堂非常有意義。
【關鍵詞】初中歷史;思維型課堂;教學模式;思考
構建思維型的初中歷史課堂,將學思充分融合,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能夠全面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學思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建立高效的思維型課堂,不斷優化創新其教學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而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探索,不斷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創設能夠提供自由思維空間的情景,構建思維性課堂,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打破思維桎梏。
一、加強教學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構建高效的思維型課堂,首先要求教師加強教學導入工作。通過有效的教學導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能夠配合教師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就要求教師研究教材,抓住歷史本身的內在本質性和邏輯性,設置問題情境,搭建歷史知識貫通的橋梁,從對話中獲取歷史信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在教學的設計過程中,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歸納,并讓學生通過大膽猜想、探索和比較等多種學習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一課中,我引入新聞“嫦娥四號首次月球暗面著陸”:2018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環盆地實現人類首次軟著陸,完成了人類航天史上的一次壯舉。我將這則新聞作為本課的導入,提出了以下問題:1.宋代時,我國科技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水平?2.新中國建立時,我國科技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水平?3.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4.嫦娥四號的成功表明了什么?又說明了什么?這樣的問題導入既有時政味,又體現歷史味,打破了原有歷史課堂只是歷史事實的展覽室,建立了歷史事實和歷史問題之間的橋梁紐帶,理清了因果關系,培養了學生認識歷史事實的能力和思維,彰顯了歷史課堂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二、強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在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效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充分恢復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相應的思維梯度訓練,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學習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早在18世紀,意大利著名歷史學家維科在《新科學》中指出:既然歷史是人自己創造的,人當然能夠認識自己的的歷史。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要求學生抓住歷史五大要素,通過小組交流,展示合作學習成果。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利用歷史思維邏輯,用歷史事實闡述和展示豐富的歷史知識,進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從較高層次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意義等,把握歷史學科所特有的邏輯性,創建思維型的歷史課堂。而在教學展示的過程中,則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有效展示學習成果,使學生能夠明確自身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疑點,以及不同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在展示過程中,有效加強學生的思維碰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2019年度常熟市初三一模卷28題材料三設問:從不同的角度簡述“閉關鎖國”政策的歷史影響。基于教材開展探究活動是歷史教學的基本方式。課堂教學中,采用史料對比,導讀的方式讓“閉關鎖國”摘下了朦朧的面紗呈現在學生面前,自然地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還原了“閉關鎖國”政策的真實面貌,彰顯了“思維型”課堂的本質,促進了學習的深度進行,實現了教學方式的變革,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身邊現有的教學資源,積極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且通過有效的引導,為學生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且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踐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點評和講解,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思考,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三、深化教學內容,構建高效思維型課堂
思維型的歷史課堂是動態的、生成的,教師除了通過有效的引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之外,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潛移默化地有效開展相應的深度思維訓練教學,使學生在具體的思考過程中“春暖花開”,自覺萌發發散型思維,還能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強化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相應的教學內容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在教學完成后通過當堂練習或測評,加強教學檢驗。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學生的訓練結果適當增加訓練內容,以滿足分層教學的需求,幫助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讓學生的生命價值在思維中提升。為了構建高效的思維型課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加強階段性的學習總結。通過時間軸、思維導讀的方式對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進行深入探索,尋找歷史的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引導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歷史思維能力的錘煉和科學思維意識的樹立。該方式能讓學生結合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積極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而且在具體的知識應用過程當中,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使學生在分析、處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結合教材不斷深化教學內容,巧設問題,盤活思維,有效引導學生探究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民族大起義爆發的原因,找出隱藏在歷史表象下的謎底,以此有效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講述玻利瓦爾和章西女王領導反殖斗爭的主要事跡,引導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熱烈地討論,冷靜的思考,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無畏強權的優秀品質,以構建思維型的初中歷史課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課堂開一扇有“思維”的窗。
四、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追根溯源,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優化教學設計,選擇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在提問和重組中,喚醒學生的歷史思維,尋找思維型的教學路徑。
【參考文獻】
[1]劉霞.關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踐和探索[J].魅力中國,2018(4):128.DOI:10.3969/j.issn.1673-0992.2018.04.126.
[2]王聲武.中學歷史主體性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民風(科學教育),2012(1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