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有 朱文蔚
摘 要:《政治經濟學》是高等學校財經類各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然而,這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問題。如學生厭學,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課程考評方式有待完善。基于《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課前、課中、課后以及考核四個方面討論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最后,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地位的鞏固,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三個方面闡述了“對分課堂”應用于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主要意義。
關鍵詞:對分課堂;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83
《政治經濟學》課程是高等學校財經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政治經濟學集科學性與階級性相統一的課程性質,決定了這一門課程既有傳授基礎理論,又有政治思想宣傳的功能。而課程教學質量直接決定著這一功能能否實現。然而,《政治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諸多的問題。其中,其突出的問題便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至于學習效果不佳,教學質量不高。如何改變教學模式,有效應對后工業化時代對大眾教育的挑戰——培養創新能力,既是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全世界教育共同面對的根本問題。著力于改進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些許參考。改革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深入探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既有利于提高《政治經濟學》教學質量,與學生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也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性和指導性地位。
1 “對分課堂”的基本概述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結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提出的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將課堂時間對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時間由教師進行講授;另一部分時間則以學生討論的形式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式學習。根據講授和討論是否發生在同一堂課上,可將課堂對分分為“當堂對分”和“隔堂對分”兩種。對分課堂把教學過程刻畫為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簡稱PAD課堂。而這三個過程又可進一步細分為五個環節,即講授、獨立學習、獨立作業、小組討論以及全班交流。
結合教學實際,對分課堂較之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具有顯著的優勢。首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而學生則被動式學習。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教學效果不佳。其次,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對分課堂強調學生為中心,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上師生關系融洽,氣氛活躍,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最后,優化課程考評方法。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著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在課堂上的表現,而不僅僅是期末成績。這種考評方法既反映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又能反映其學習質量。
2 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現狀
2.1 學生厭學,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邏輯性較強的課程。講授這一門課程的老師必須具備極強的理論功底和知識儲備。而目前,講授政治經濟學的年輕教師大多接受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教育,未系統掌握和深入思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由此,授課老師僅僅停留在概念、原理的表層解釋,勢必令課堂沉悶、乏味。加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某些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減弱,這樣學生們很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2 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政治經濟學》大多采用傳統的灌輸式、布道式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以老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受到抑制。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老師為核心,老師講的東西便是權威,學生們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也許個別同學對某些理論觀點存在自己的見解,但傳統的教學氛圍下,學生難有機會表達。這顯然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們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2.3 課程考評方式有待完善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沒有實踐環節。課程結束后,老師們往往以課程論文或者期末考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臨考前,學生們花幾個晚上背下幾個重點便能獲得不錯的分數。若是寫課程論文,大多數學生下載幾篇論文,胡亂拼湊便能應付了事。這種“結果式”考核方式無法全面檢驗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某些教師強調平時出勤、課堂提問等方面的考查,力圖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出勤、課堂表現等方面是對學生最基本的考核。要全面考核學生,就得完善課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由“結果式”考核轉變為“過程式”考核,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3 “對分課堂”在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
3.1 “對分課堂”應用于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的具體操作
3.1.1 課前充分準備
制定完整、清晰的教學大綱。組織本院教授《政治經濟學》的老師討論制定清晰完整的教學大綱。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時數分配、考核方式以及教學難、重點等,并在課程開始前印發給學生,以便學生對該課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全面了解學院教學環境及學生基本情況。開展對分課堂之前,需要對受教學生有基本的了解,如所屬課程類別、班級基本情況以及學生對分課堂的認知、態度等。此外,教師還需了解所屬學院的教學環境。既要了解教學的硬件環境,也要了解學院領導對開展對分課堂的態度。
3.1.2 課中彈性進行
講授環節,教師把本節課,或本講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進行闡述,再就學界對這一主題的討論進行簡單的說明。大多數《政治經濟學》教材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部分。教師們在進行講授時可以打亂教材章節順序,而以理論專題的形式重新安排講授內容。如勞動價值理論、貨幣理論、社會再生產理論等。吸收環節,留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在此期間,學生不要向老師提問,也不可相互交流,必須獨立思考。討論環節:首先,小組討論即小組成員就教師講授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闡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小組成員通常四人一組,可在課前作出安排,以便上課時坐在一起。另外,小組成員一直不變也不可頻繁變動。因為,小組成員長期不變,學生容易產生懈怠感,也不利于思維的碰撞。而小組成員頻繁變動,學生需要花時間適應新的成員,不利于討論的開展。討論過程中,教師需隨意走動以便監督各組討論的進行,防止某些同學搭便車,不參與討論。其次,教師抽查即隨機抽取同學分享小組討論的精華,或者提出尚存在的疑惑。隨機抽查的方式可以給每位同學壓力感,這樣能促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另外,課堂時間有限,也不可能做到每位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但是,一個學期下來,一定要做到每位同學都有發言機會。再次,自由發言即全班自由發言,把個人或者小組的遺留問題提出來,教師給予解答。這個環節,學生可以舉手自由發言。既可以表達自己的理解體會,也可以提出個人或者小組尚存的疑問。老師再根據同學們所提的問題予以解答。最后,總結并布置作業。教師根據同學們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并布置作業。作業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觀看紀錄片、查閱文獻,也可以是寫作小論文。比較經典,且與課程內容聯系緊密的幾部紀錄片可作為課后作業要求學生觀看。如《貿易戰爭》、《貨幣》、《華爾街》、《公司的力量》等。另外,可讓學生根據課程內容,查閱最新的學術文獻,并寫下讀后感。
3.1.3 課后及時反饋
“對分課堂”強調師生充分互動、溝通。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課堂感受,及時獲取學生的學習反饋,從而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對分課堂”較之傳統的教學方式確實有很多的優點,但任何一種教學方式并非對任何類型、層次的學生都適用。所以要在與學生充分溝通,全面了解課堂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不斷改進“對分課堂”教學方式。
3.1.4 完善考核標準
對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的考核并非易事。單純以期末課程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并不客觀、全面。普遍的做法是,平時考核和期末卷面成績各占30%和70%或者40%和60%。這種方式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對學生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因為它充分考慮了出勤、作業等。但是,出勤、作業等也無法很好的反映一個學生的表現和學習質量。因為,“人到心未到”的學生并不少。“對分課堂”強調互動,強調“過程式”考核。課堂表現和期末卷面成績在總評中的比重可以對半開,甚至課堂表現所占比重更高。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又能較全面地評價學生。
3.2 “對分課堂”應用于高校《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的主要意義
一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性和指導性地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指導我國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基本經濟理論。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某些理論已然與實踐不相符,但由于缺乏理論上的新解和突破,導致這一門學科成了部分人口中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通過“對分課堂”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對《政治經濟學》這一門課程的研究興趣,有利于理論的新解和突破,從而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性和指導性地位。
二是提高《政治經濟學》教學質量。《政治經濟學》課程是高等學校財經類各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的基礎上,能夠運用這些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聯系實際,進行理論創新,認識和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特別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但學生厭學行為的存在勢必使得《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大打折扣。通過“對分課堂”既能激發教師的教學激情,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開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育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三是實現“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大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般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是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其人才培養目標也是“應用型專業人才”。由此,該類院校更應該注重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傳統的布道式或者說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將“對分課堂”教學方式引入《政治經濟學》教學中,通過“教研互促”、“師生互促”,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尹有,朱文蔚.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18,(9).
[2]衛興華,顧海良等.“開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新時代”筆談[J].《經濟學動態》,2016,(4).
[3]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
[4]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