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川
林東站在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口,深吸了一口氣,在心底重新確定了一下:“五年了,這次,是真的要說再見了。”沒錯,林東是來遞交辭職報告的。在辭職報告“離職原因”一欄中,只有一句簡單的“搬家了,上下班路遠不便”。像大多數離職員工一樣,林東也沒有把真正的原因——上升空間有限,找不到工作的價值——寫到報告里。誰會在乎這些呢?他心里只有一個想法:既然在這里無法找到自己工作的價值,那就去一個能夠幫助自己成長和成功的地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職業生涯管理缺失正逐漸成為員工流失的重大影響因素。那些缺乏職業生涯管理的公司,人員流動率居高不下,而職業生涯管理完善的公司,人員流動率得到較好的控制。可以肯定的是,企業做好職業生涯管理,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人才競爭中獲得優勢,才能在員工離職的時候,做到離職有“管理”,而不是員工遞交了辭職報告,人力資源部只走走流程,“埋”掉了事。
耶胡迪·巴魯在《職業生涯管理教程》一書中指出:“當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時,職業生涯管理就會意義重大。因此,職業生涯管理就是從企業出發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發展。”盡管很多企業的HR沒有系統地去做員工職業生涯管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零零星星地其實也在做一些相關的事情,比如:構建員工職級體系,為員工晉升搭建通道;設計薪酬體系,根據員工的技術等級或管理等級配套福利待遇;開展培訓工作,提升員工績效,挖掘員工的潛力,等等。實踐中,HR在開展職業生涯管理的時候,會把公司目標放在首位,使公司目標凌駕于員工個人目標之上,以公司目標去引導或要求員工個人無條件服從。這雖然無所謂好壞,但是確實會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HR在進行職涯管理時,最好還是多些思考,兼顧員工的個人目標,方可使員工在企業中走得更遠,員工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實現統一。
員工新加入一家公司,等于開啟了一段新的職業生涯,他們對一份新工作至少抱有三個期望:讓自己或者家庭生活舒適、個人得到閱歷或能力上的成長、為下一段職業歷程奠定堅實基礎。
所以,人力資源部要思考可以針對員工的這三個期望能做些什么。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做“三個一”迎新計劃。
一天:入職第一天,辦完入職手續,先安排一場正式的入職培訓。通過入職培訓,讓新員工知道自己即將加入的是怎樣一家公司,公司將為他提供哪些工作機會,通過付出他們將在這里收獲什么,等等。好的入職培訓讓新人目標明確,熱血沸騰;不好的入職培訓甚至沒有入職培訓則讓員工忐忑不安,一切都需要自己觀察摸索,類似不知道在哪里就餐、不知道在哪里領辦公用品、不知道怎么打印、不知道找誰交流等等細微的小事,都會令他們對一家公司感到失望。
一周:老員工與新員工在工作方式、工作思路等方面的沖突最容易發生在新員工入職第一周。這時的新員工還不清楚公司的狀況,多以保守的姿態來迎合老員工的要求。但是順從不代表他們沒有脾氣,更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如果這個時候不做好疏導和安撫,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在這家公司不會有出頭之日。一旦感覺失去了職業生涯成長的可能性,他們通常會直接選擇離開。
一月:入職一個月,適應能力強的員工已經和團隊成員混熟了,并且明白了自己的崗位定位,清楚自己的晉升路徑;適應較慢的員工可能還在觀望。人力資源部如果將人招聘來之后就算完成任務,對新人甩手不管,任其自己去摸索人際關系、探索自我定位,則很有可能讓適應能力弱的員工流失掉。而適應能力弱并不代表工作能力差。所以,HR在這一個月里要幫助新員工找準職責定位,讓他們看到崗位發展前景,確立短期發展方向。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可以采取懇談會、交流會、老帶新、輪崗、評優等方式去實現。
當然,新員工管理不止于此,但是如果能夠做好上述“三個一”,自然可以舉一反三。需要明確的是,從職業生涯管理的角度來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員工入職的最初時間里,人力資源部就需要參與到新員工的職業生涯中,不要簡單地做個開門人或者考官,如果新員工一開始就對公司失望,又何談職業生涯規劃呢?
一個人的整個職業生涯是漫長的,但在一個公司的職業生涯則是短暫的。尤其近年來新新人類登上職業舞臺,他們的忠誠度概念從“做多久”逐步向“做多好”轉變。所以,把握好員工在公司任職的關鍵時間點,提升員工滿意度,引導員工向著有利于雙贏的方向發展,讓公司和優秀員工同行更久,是一件非常考驗企業職業生涯管理水平的題目。
如果從員工入職到離職,人力資源部都沒有挖掘出什么值得紀念的日子,那的確很難在員工的職業生涯當中留下什么深刻記憶,自然也談不上個人和公司同進退共發展了。節點時間的挖掘其實有很多思路,最常見的兩個關鍵時間節點包括:
轉正:轉正是公司對新員工的認可,所以很多企業在“轉正考核”這件事情上是很有儀式感的。但對于90后員工來說,被考核的不適感取代了轉正的喜悅,他們甚至認為這就是走個過場。相比之下,一些公司的轉正茶話會、轉正宣誓、轉正述職、轉正分享會等,通過高層對員工的關懷、全員見證的宣誓志愿、額外獎勵的述職報告評比、部門負責人親自為轉正員工更換工牌披上工作服等方式,更有儀式感。對于員工來說,轉正會成為他們職業生涯中最深刻的記憶。
周年:如何讓員工在繁瑣的日常工作中感知時間的流逝?如何使他為自己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一年、三年或五年引以為豪呢?周年紀念活動成為很多公司的首選。對于員工的入職紀念,阿里巴巴有一個“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陳”的機制,分別給入職達到相應年份的員工授予笑臉徽章、白玉吊墜、定制戒指等作為紀念。這些禮品不是福利,而是一種認可和精神激勵,一年、三年、五年分別代表著“認同”“融入”和“傳承”。截止到2019年1月22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最新一季“五年陳”授戒儀式上公布的數字顯示,目前在職的“五年陳”已經超過17000人,占員工總數的四分之一。
可見,利用好員工入職的時間節點,不僅可以幫助員工樹立自己的職業觀,更能夠引導他們在規劃未來的時候主動考慮企業的發展需求,哪怕有一天他們離開這家公司,仍會將這些特殊的紀念日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一座座里程碑。
除了轉正、周年等通用的時間節點,員工的婚嫁病、考證進修等重大事件同樣值得企業重視。最近抖音里很火的一個段子,就是男員工請假參加前女友婚禮,老板一聽,不僅準假,還借車借表借名牌西裝并派其他員工陪同為其撐場面,這位老板的個性化管理可以說相當給力了。
俗話說得好,老虎也有打盹兒的時候。一個員工的精神狀態再好、抗壓能力再強,也會有覺得累了、想撤了的一瞬間。那么當員工遇到職業倦怠的時候,企業管理者是批判、責備,還是疏通引導?答案不言自明。
2017年10月,作家馮唐的文章《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掀起了一場網絡狂歡。截至10月30日,該文在微博轉評數達1.2萬多,點贊數1萬多。大多數人眼中的中年男性,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生活壓力較大,加上職場天花板開始顯現,難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繼而心理上出現自我否定、懷疑不安等情緒,表現出油膩的一面來。其實,不只是中年危機,負面情緒和倦怠感在任何年齡段的員工身上都會出現,并有可能轉化成職業倦怠。
當員工出現能力瓶頸、思路瓶頸、心態瓶頸、晉升瓶頸的時候,也就是職業倦怠最容易發生的時候。也許員工已經做了很多嘗試,但仍無法扭轉局面。所以,當人力資源管理者意識到員工出現職業倦怠的時候,從績效考核的角度說,是應該提出批評和改進意見;但從職業生涯管理的角度說,則更應該給予關懷積極溝通,幫助員工找到思路,為其提供工具或資源。通過為員工提供培訓、進修、帶薪休假、專家輔導等方式,幫助員工打破倦怠,迎來職業生涯的第二春。
在一個單位工作一輩子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越來越不現實。強大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每年也有一定比例的員工離職。但是,同樣是離職,在離職手續啟動的那一刻,人力資源部的態度和處事方式格外重要。
通常來說,企業人力資源部會有專人與離職員工面談,按流程辦理離職手續,出具離職證明,結算離職工資。當員工走出工位后,或許從此很難再見。真正理解職業生涯管理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會在離職管理上花很多心思,比如:開展離職員工訪談;或者舉行離職歡送,讓在職員工和離職員工溫馨話別;建立離職員工交流群,哪怕各自謀生,卻還能留一些情分。阿里巴巴如果有員工工作滿五年,卻沒有趕上“五年陳”戒指頒發儀式就離職了,公司人力資源部仍會打電話邀請前員工,或者將戒指郵寄過去,彌補他的遺憾。
同樣是離職,是指責員工不忠誠,還是衷心祝福他有一個更好的未來,這可以體現一個企業的文化,更能彰顯企業管理者的胸懷和氣度。如果領導者認為員工離職即是不忠,離職就是一刀兩斷,那么這家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也會一門心思地想著規避責任,不想與離職員工有任何瓜葛,更別談什么離職管理了;如果是帶著祝福的心態,認為僅僅因為目標不同需要暫時分開,以后有緣再會,企業不僅可以從中收獲下一次員工聘任的注意事項,還有可能在未來收獲一名歷練歸來的優質人才。
對于員工來說,從入職到離職是一段獨立、完整的職業人生,而人力資源管理者是培育者,也應該是引路人。很多人如同林東一樣,在離開公司前內心酸楚,因為HR把他們引進來,又把他們送出去,但并沒有真正關心過他們,也沒有為他們做過打算,甚至在辦理離職手續的過程中,依然對員工千防萬防,恨不得離職員工一句都別談到權利,直接走人最好。或許,管理者早一點關注員工的職業生涯需求,在他們加入公司的職業生涯初期、轉正或入職周年的生涯節點、遇到瓶頸的職業倦怠期、猶豫要不要出去看看的離職前期,為他們做企業和個人雙贏的職業生涯干預,進行與他們的職業生涯需求相匹配的職業生涯管理,他們或許不會選擇離開,至少不會那么早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