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是反映文化的工具和標志。文化是美術的養料,脫離了文化的美術理論、作品就猶如空中樓閣,經不起考驗。本文將以文化承載為視角,探討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的問題和改革方案。
關鍵詞:文化承載視域 高校 美術教育 課程改革
當代著名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曾在《雙燕》中說道,“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審美對于人們的生活與身心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缺乏適當的審美,生活將會變得粗俗、無聊,越來越追求實用化,創造力越來越枯竭、人生越來越無趣。
一、我國高校美術教育教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縱觀我國高校的美術教育課程,多數的高校在設置課程時更偏向于美術技能課程,而關于美術的理論課程如美術賞析、美術理論等數量較少,存在明顯的輕理論、重技能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外美術史、美術通論、文化通論等課程的設置上,這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不利于學生美術思維的培養。[1]此外,在文化和美術關系方面的課程設置也比較少,學生對于民族、區域的藝術特點都存在知識盲區。
(二)形式缺乏創造性與創新性
除了在課程的設置上缺乏合理性,存在明顯的輕理論、重技能的缺陷外,高校的美術教育還存在明顯的創新性、創造性不足的問題。目前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尤其是非美術專業學生的美術教育課程教學中,教師還采用過去傳統的授課方式。這種授課模式存在明顯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缺失的問題,根本無法體現出美術課程的魅力,單一的授課模式、枯燥的授課內容所導致的必然是學生創造能力的下降和藝術細胞的減少。[2]
(三)課程數量設置不足
美術教育得不到重視,學校在安排課程時更加重視的是主課的課程設置,而美術等輔課明顯不受重視。學生每周只有一節美術課或者根本沒有美術課已經成為高校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的常見現象。美術教育不受重視的結果就是其課程的數量和時間安排存在明顯的不合理,美術教育收效甚微,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藝術創新能力受到損害,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3]此外,在文化的承載方面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存在問題,其未重視藝術和文化的關系,未開設融合藝術與文化的相關課程,不利于學生在文化中尋找藝術的養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四)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學的目標決定著課程設置的情況,也決定著最終培養的人才類型,教學目標在課程設置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存在明顯的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一些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外國的課程設置,在教學計劃的設置上也參照西方的教育模式,偏離了學校開設美術教育課程的目標,使課程設置不合理,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科學體系,各科的設置存在顯著的分裂狀態,不利于美術教育課程的開展和理想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高校在設置美術教育課程時應該明確教學的目標,明確自身想要培養的人才,根據教學的目標開設教育課程。[4]
二、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方向
(一)重視基礎課程設置
高校在開設美術教育課程時應該總結上述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總結課程設置的經驗,在設置課程時重視基礎課程的設置,既為學生開設專業的美術教育課程,又重視文化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的設置,通過文化的視角,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和特點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創新能力,使學生將民族文化與美術相融合。
(二)專業課程設置
促進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就需要重視專業課程的設置。傳統美術教育課程的設置更加重視的是學生的技能培養和繪畫技巧,最終的目標也是培養學生符合職業發展需求的技術能力。在課程設置的改革中需要注意改變教學目標,轉變傳統重視技能、忽視理論的課程設置問題,提高專業理論課程的占比。同時,為了承載傳統的民族文化,將文化與美術教育結合起來,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學校還應該在綜合性的課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區域特色文化,開展文化與美術相融合的課程,使學生在文化中尋找藝術的養料,同時發展傳統文化。
(三)增設人文課程
文化承載視角下的美術教育課程設置應該與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深入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文化,增設能體現民族精神的人文性課程,加大文化課程的設置,幫助學生將文化、藝術、生活結合起來,牢固美術教育課程的根基,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提高其藝術修養,將課程設置得更為合理。
三、結語
高校在開設美術教育課程時應該重視文化與藝術的關系,重視目前美術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積極推進美術教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創造能力、文化挖掘能力。
參考文獻:
[1]馬蓉.文化承載視角下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研究
[J].陜西教育(高教),2018(11).
[2]張元.文化承載視域下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8(03).
[3]鐘麗娟.文化承載視角下高校美術課程改革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9(02).
[4]翟俊豪,孟達.區域文化視角下高校公共藝術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神州,2016(02).
(作者簡介:孫苒,女,碩士研究生,河南大學民生學院,研究方向:美術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