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芬
摘 要:本文基于農村小學的一線教育實踐經驗,探究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孝老愛親”行為的培養策略,在分析了其重要性與成因的基礎上,從調查了解該類兒童的具體情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促進家校合作三個方面展開具體論述。
關鍵詞:孝老愛親;心理行為偏差;行為培養;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孝老愛親”行為培養的重要性
前段時間“小學生弒母”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也對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家庭教育帶來深刻的警醒和啟發。一名十二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童因在家中抽煙被母親抽打,持刀砍了其母親二十多刀。更令人震驚的是,在殺死母親后,這名男童仍然帶著2歲的弟弟住在家中,甚至在第二天用其母手機向班主任請病假??梢姡瑢τ谀型裕艿苁怯H人,而親生母親卻不是親人而是“仇人”。心理行為有偏差的兒童更容易對親人造成傷害,這類小學生的內心易于出現自我厭棄、情感淡薄、內向偏激等問題。心理行為有偏差的兒童與與外界交流相當少,因此要從最親近的人,即家人、老師、同學著手,共同加強對這類兒童的心理疏導與行為培養。加強對這類兒童的“孝老愛親”的行為培養,從孝心教育開始,煥起他們的愛心,逐步糾正其心理與行為的偏差,對于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二、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成因分析
通過對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調查了解發現,許多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問題。一些兒童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對這類兒童關心較少,且缺少對兒童必要的約束與管教。一些兒童出身于單親家庭,個性較為孤僻偏激。還有一些兒童的父母倡導“棍棒教育”,對孩子非打即罵,長期下來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極富攻擊性。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學校因素也值得重視。一些行偏生在校得不到教師的尊重與同學的喜愛,教師一味以普通兒童管理手段管理這類兒童,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加深這類兒童的心理障礙。
三、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孝老愛親”行為培養的策略
(一)調查了解該類兒童的具體情況,制定差異化的行為培養方案
教師要通過調查了解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具體情況,總結該類兒童心理行為產生偏差的原因,分析其心理存在的障礙,從而借助“孝老愛親”行為實踐研究中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通過孝行的培養,進行心理疏導。例如小昌出生于離異家庭,且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小昌性格孤僻狂躁,與同學關系較差,喜歡欺負、捉弄班上的女生。通過多次與其耐心地交談,并對其家訪后發現,小昌的內心深處較為自卑,而學習困難、與同學之間的不良關系則強化了這種自卑感,使其內心極為封閉。事實上,小昌也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與同學的喜愛,而“違反紀律”的行為則很輕易地能引起教師、同學的關注。對此,教師一方面通過家校溝通,與小昌的父母一起制定了“關心方案”,使小昌的父母多多關心小昌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情況,減少挑剔與責罵,增加寬容與鼓勵。另一方面,為了將其行為偏差的“頑疾”連根拔除,教師與小昌及其家長共同草擬了一份“任務書”,明確“孝老愛親”行為培養的具體目標與要求,并且建立“孝老愛親行為檔案”,通過每周寫小結的方式激勵小昌矯正不良行為習慣,將“孝老愛親”的行為落實到具體的細節之中。采用“傾聽——引導——鼓勵”的策略來轉化行為偏差生[1]。通過一個學期的不懈努力,在教師與家長的合力激勵之下,小昌“孝老愛親”的行為培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將“孝老愛親”的觀念融入兒童心靈
情感是一個人的“精氣神”,是一個人內心活動的集中體現。心理行為有偏差的兒童易于出現暴躁、恐懼、頹廢、沮喪、憂郁、焦慮等情緒,在“孝老愛親”的課程與活動中更不能忽略其積極情感的喚醒、體驗、抒發以及表達。例如心理行為偏差兒童小炎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大起大落,常常在課堂上自言自語玩游戲,或者突然跑出去教室。教師試圖與他溝通時,他就捂著耳朵大叫“聽不見!我聽不見了!”在“孝老愛親”的行為培養活動中,教師通過與小炎及其家長的耐心溝通發現,小炎的家長文化程度較低,對獨生子小炎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卻只關心小炎的學習成績,卻對小炎的個人想法、情感需求以及興趣愛好置若罔聞。周末以及寒暑假,小炎的家長輪流監督他寫作業,將其學習的時間進行嚴格控制,從不安排游戲的時間。長期以往,小炎的精神壓力過大,從而出現了情緒問題以及偏差行為,也嚴重影響了其學業成績的提高。對此教師組織了多次“互說心里話”的心理輔導活動,引導小炎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滿,同時使家長傾聽小炎的內在心聲。通過心理輔導促進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親子溝通,修復親子之間的信任與情感聯結,培養兒童“孝老愛親”的觀念,從而將“孝老愛親”的行為培養落到實處。
(三)家校合作,發揮“孝老愛親”行為養成的“雙臂”效應
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孝老愛親”的行為培養在學校教育之外需要得到家庭的有力支持。對此教師通過教師要加強“孝老愛親”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開展,解決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父母不會管、管不了孩子的問題。例如針對崇尚“棍棒教育”的偏差兒童的家長,教師要多與其溝通暴力的危害性,引導家長減少對兒童的打罵。針對過于溺愛偏差兒童的家長,教師要多多宣傳對兒童進行規則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長認識到溺愛的危害。從而發揮“孝老愛親”行為養成的“雙臂”效應。
結語:
傳統的品德教育與行為培養模式缺乏對心理行為偏差兒童的“人文關懷”,忽視了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基本心理需求。針對于農村小學心理行為有偏差兒童的“孝老愛親”的行為培養要加強心靈關照和人文關懷,加強一對一的調查分析與家校合作。教師把“愛”投射到學生心里,才能引起師生間的“共鳴”“共振”[2]。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品德教育、行為培養以及習慣養成有機結合,是新時代對心理行為偏差兒童的“孝老愛親”教育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鄧家太.傾聽、引導、鼓勵,轉化行為偏差生[J].廣東教育:職教,2017(2):120-121.
[2]肖亞女.愛是打開行為偏差生的一把“金鑰匙”[J].考試周刊,2018(10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