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進一步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現代化的英語人才,切實滿足現階段經濟發展以及對外交往的需求。文章著眼于實際,以中國文化作為研究對象,梳理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手段,轉變教學思路,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與大學英語課堂的融合,不斷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方式的有效轉變。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國文化;必要性;實現路徑
【作者簡介】鐘慧,江西中醫藥大學。
前言
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與信息載體,既是文化表達的重要途徑,又是文化體系的核心組成。與其他階段的英語教學不同,大學英語將語言教學上升到文化層面,不僅關注于單詞發音、語法時態的使用,更加關注于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識。在大學英語中融入中國文化,逐步扭轉了過往英語教學的片面性,為學生跨文化知識的掌握以及應用提供了平臺,是提升現階段我國英語教學能力的重要方式。文章著眼于實際,系統梳理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以中國文化為切入點,探討大學英語教學環節,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積極轉變英語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確保中國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有效融合。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全面探討,有助于引導教師從總體上明確自身教學活動中存在的短板弱項,為后續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方向性引導。
1.文化認知存在局限性。文化涵蓋了藝術、道德、法律以及風俗等多個方面,語言作為文化展現的一種重要媒介,通過語言的學習以及使用,能夠體會到不同的社會文化,開闊視野,豐富自身閱歷。著名語言學家Litterwood在其著作中明確指出在一種新的語言環境下,學習語言就是放棄原有的文化身份,以新的文化視角去認識、解讀世界。受到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多數大學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銜接起來,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對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的介紹與說明,使得學生在學習環節,只能接觸與感知到舊的文化現象,無法形成一個完備的文化分析與適應能力,對于英語教學水平的提升以及學生素質的培養,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2.中西方文化對比不充分。從過往英語教學的經驗來看,需要必要的對比分析,通過對比來梳理語言體系,化解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應當主動引導學生思考中西方語言的不同,并從文化層面出發,進行深刻剖析,引導學生形成從思維層面形成正確的認知,以不斷提升英語學習的針對性,增強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高校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忽視了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僅僅滿足于語言教學以及西方文化的說明,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要求,但由于缺少對東西方文化以及語言差異的對比分析,使得學生難以對漢語以及英語進行科學把握,無法形成正確高效的語言學習習慣。
3.教材設置不合理。作為英語學習活動的重要載體,教材在英語知識呈現以及針對性訓練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從學習層面來看,英語教材決定著課堂學習的方向與內容,現階段,大多數大學英語教材將外語語言文學作為學習的重點,教材中多為一些英文散文、小說節選等,缺少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例,教材中共有80篇閱讀材料,絕大多數閱讀材料體現西方價值觀或者文化現象,很少涉及我國文化。這種情況如果得到不妥善解決,勢必造成學生對我國文化的忽視,難以自發進行文化對比,造成英語學習質量的下降,無法實現語言教學的相關目標。
二、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中國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在很大程度彌補了傳統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不足,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融合,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了英語教學質量,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的需求。
1.提升學生的批判意識。在大學英語中融入中國文化,使得學生能夠在中外文化對比中,形成批評意識,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理性對待西方文化觀念以及文化產品。同時借助于文化批評,學生能夠從更為獨特的視角,認識英語這一外力語言,在掌握語法、發音、時態的同時,靈活掌握英語使用方法,從根本上提升大學英語學習質量。中國文化的融入,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實現文化積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與對待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避免歷史虛無主義以及崇洋媚外等極端思想的出現,使得學生以一個正確、開放的心態來對待語言學習與文化交流。
2.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由于西方文化的特殊性,使得部分學生在接觸西方文化后,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優勢與長處,形成一種文化自卑心理,對傳統優秀文化以及價值觀念持有懷疑態度。而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融入,則在很大程度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以中國文化為載體,用英語的形式,將中國文化的特點、沿革進行呈現,使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更好地感知中國文化,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從而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能夠以客觀公正地心態來看待母語與目的語,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相通性的同時,又正確對待二者之間的差異性,逐步形成一種文化自信,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更加清晰地傳播波中國文化,真正實現英語教學的目的。
3.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作為國際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國在國際關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加深,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文化與大學英語的融合,為中國文化的展現與傳播提供了平臺,大學英語教師以及學生,能夠在相關教材中,不斷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并在對外交流以及交往過程中,逐步傳播中國文化,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例如我國近些年來,投入大量資源,在世界各地創辦“孔子學院”,其目的就在于通過語言學習,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學習者提供接觸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文化的機會。
三、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現路徑
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定位,深刻認識到過往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思路,從多個層面出發,合理調配教學資源,促進中國文化快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1.科學設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實現語言教學與中國文化的互動,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文化多樣性的適應能力。基于這一目的,在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置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立足于實際,結合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以及實際學情,科學設置教學目標。具體來看,將教學目標劃分為語言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文化能力三個層面。語言能力目標主要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言,通過系統化教學引導學生對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有一個全面、系統、準確的認知。交流能力目標主要針對學生文化創造力的培養,通過系統學習對比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以中國文化作為前提,做好中西方文化交流,并不斷創新文化形式。文化能力目標主要從學生的價值觀以及價值取向入手,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爭取的價值觀念,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科學認識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2.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互相尊重原則、求同存異原則為引導,梳理教學行為,配置教學資源,確保各項教學活動落到實處,真正實現中國文化與大學英語的融合。相互尊重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客觀公正的心態,來對待中西方文化,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對待與認知中西方文化。考慮到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必要的教學設計,將文化差異性進行呈現,使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取長補短,既體會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又能夠促進自身的語言學習。
3.合理設置大學英語教學課程體系。大學在英語教學課程體系設置的過程中,應當從多個維度出發,依托于教材,合理配置各類教學資源。例如對于大一、大二可以將英語課程與中國文化課程結合起來,通過學科考試的方式,提升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視度。在大三、大四則可以進行跨學科的文化對比學習,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
四、結語
中國文化的融入,充分滿足了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實現了高素質英語人才的培養,對于對外交往以及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確保中國文化與大學英語的有效銜接,文章從多個層面出發,在分析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充分認識到中國文化的融入,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產生的作用與影響,以此為契機,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馬真.跨文化視角下“內容依托式”的中國文化英語教學研究[J].理論觀察,2017(10):173-175.
[2]倪旭冉.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茶文化的滲透[J].福建茶葉, 2017(7):213-214.
[3]丁景輝.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校園英語,2017 (4):99-102.
[4]丁潔,王晶晶,張凱.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探討[J].科教導刊,2017(8):71-72.
[5]張丹.以培養中國傳統文化英語推介能力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英語廣場,2017(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