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瑤 馬飛山
【摘要】語言學家威多遜(Widdowson,1978)和范*萊爾(Van Lier,1996)建議:如果作為外國語的英語是和學校其他科目、主題相聯系的,那么在學校內教授起來就會非常有效,因為這不僅能更有效率,而且對于學齡期的學生來說,這比簡單地為社交的目的而學習英語更為可信。如今,小學英語教學越來越提倡把英語學習與兒童現實生活價值聯系起來,將英語學習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其他學科和文化的學習之中。利用學生喜歡趣味活動的心理,開展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性活動。當英語成為學習其他學科內容的工具時,用英語理解學習內容成為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的一個有效的動機,同時,這些內容也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提供了載體。這樣,基于學生的現實需要和真實生活,突破單純的外語語言學習,將其他學科的學習和語言的學習、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但是,這對教師的教學模式設計和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英語教學中跨學科主題性活動教學的設計原則、操作方法、迎合學生學習風格的實踐運用及學習成果等出發(fā)進行幾點探討。
【關鍵詞】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性拓展活動;原則;操作
【作者簡介】秦瑤,馬飛山,成都嘉祥外國語學校成華校區(qū)。
一、對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性拓展活動的內涵理解
所謂“跨學科主題性拓展活動”是指圍繞某個主題精心設計一系列活動,在活動中綜合運用各相關學科知識和語言技能(聽說讀寫綜合技能),使綜合知識的獲取、運用和語言的學習、運用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對該主題的全方位認識和體驗,達成培養(yǎng)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目標。
二、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性拓展活動的重要性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在小學英語教學上有著迅猛地發(fā)展,全國小學生尤其是外國語類學校的學生,英語素養(yǎng)得到了極大提高。然而盡管許多英語教師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深入鉆研教材、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課堂氣氛生動活潑,但語言的學習僅在課堂四十分鐘的學習操練是不夠的,課堂上的學習的知識如果沒有課后的拓展,不能在生活中運用,那么英語的學習很難取得真正學有所用的效果。因此,給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學習載體,讓他們能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將語言學習融入跨學科主題性的實踐活動中,做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很好的開展和利用好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性拓展活動這一載體就顯得極為重要。現代的英語教學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豐富多彩的,而不是沉悶枯燥的。英語教學拓展活動作為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應當是讓學生活的積極情感體驗的有效載體,應當有效、有趣,而不應該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如何創(chuàng)新性地設計并組織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性拓展活動這一課題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研究。
三、小學英語教學跨學科主題性拓展活動的設計原則及操作方法
1.選擇主題,“趣”字當先,有“備”而來。
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那么一定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來設計拓展活動。我們可以在課本上找到許多例子,例如在學習月份的時候,可以聯系到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國外節(jié)日文化,那么關于文化學科的跨學科活動就可以自然地融入進來,例如設定某個月為“歡樂月”(happy months),當枯燥的月份和喜慶的節(jié)日結合起來的時候,“月份”就可以變得“快樂”起來。這個活動延伸開來,就可以是具體某個節(jié)日的文化活動了。在外研社五年級教材中有一篇關于復活節(jié)的課文,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那么結合復活節(jié)的文化,開展一系列語言活動,既能整合拓展一些文化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提問和回答的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很好的自主學習過程。不過,最重要的是,主題性活動拓展必須要有充分的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的準備,教師需要提前有詳細的計劃。例如復活節(jié),就可為復活節(jié)上的主題活動前用思維導圖計劃準備語言(見圖1),包括“聽listening、說speaking、讀reading、寫writing”四項技能和“名詞nouns、動詞verbs、句型structures和功能functions”的語言計劃,以此為拓展活動做好語言目標規(guī)劃。
2.利用可視支持物,提供“腳手架”。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是形象思維能力強于邏輯思維能力,那么生動形象的可視支持物就給學生提供語言和思考的“腳手架”,有了這些“腳手架”,學生就可以更加容易地開展拓展活動。大部分的小學生有視覺學習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在跨學科的學習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除了大量常見的可視物以外,還包括有用的圖表,也叫作圖標組或視覺框架,這都是建立在墨寒(Mohan,1986)工作的基礎上。這些可視物可以幫助學生將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最重要的是,它們有助于學生們將信息結構化,提供語言和思考的“腳手架”。
例如,在天氣(weather)的學習單元,涉及的學科是“地理與環(huán)境”,這個主題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天氣預報,包含衣物(clothes),教師可以設計有趣的主題性活動——“Lets be weathermen.做個小小天氣預報員”。該活動先讓學生學會新詞,之后利用可視物圖表中的Grid/Tick chart,讓學生自己填寫地點和天氣,開展“天氣預報員”的活動,讓學生預報一下各地的天氣。之后小組還要討論出要穿什么樣的衣服才合適,在播報完天氣后,小小天氣預報員還要提出一點有益的建議。
活動過程:教師設定情景T:“Today , the weatherman is sick. But we need a weatherman to tell us the weather. So could you please be a weatherman and tell us the weather of different places?”由于學生對角色扮演特別感興趣,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說明天氣播報步驟,不能只講天氣,要在之前打招呼,之后要再見,然后給學生在ppt上提供一些可用句型:“Hello,everyone. This is.... Here is the weather report for today. Its sunny in Chengdu. Its rainy in Shanghai.Its snowy in Beijing.Thank you for watching. See you tomorrow.”對于程度較好的,鼓勵他們提出穿衣或出行建議:“Its sunny in Chengdu, please put on your sunglasses, shorts and T-shirt. Its rainy in Shanghai, please take your umbrella.”
除了課本上的每個單元主題外,一個思想脈絡豐富的繪本故事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多彩語言之窗。在小學階段會有很多主題,例如數學學科的數字和談論時間、科學里面的動物和食物等等,我們發(fā)現《好餓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這個繪本就很好地實現跨學科語言綜合運用的目的,利用可視物圖表的支持,開展一系列有趣的跨學科主題性拓展活動。
該故事的主要內容如下:
On Monday he ate through one apple.
But he was still hungry.
On Tuesday he ate through two pears, but he was still hungry.
On Wednesday he ate though three plums, but he was still hungry.
On Thursday he ate through four strawberries, but he was still hungry......
On Saturday, he eats so much he has a stomachache......but puts it right on Sunday, when he only nibbles through a nice green leaf!
Then he builds a cocoon and stays inside for over two weeks......and an amazing thing happens!
故事中涉及數字、大小、一周每一天、食物、毛毛蟲生命周期等多個學科知識,我們可以讓學生討論并用Graph來提供視覺支持圖,培養(yǎng)學生看圖表的能力,當會看懂以下圖表后,這樣的圖表就會幫助學生將故事的信息結構化,并由此提供語言和思考的“腳手架”。在初讀故事后,學生分為小組,根據故事在毛毛蟲的hunger graph上討論繪制曲線。學生可以根據曲線圖,判斷毛毛蟲一周中的饑餓程度,很容易理解明晰故事的主要內容。開展的活動是初讀故事后的對話活動或小組討論活動:T: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hunger graph?? S1: The caterpillar is very hungry. T: How do you know it? S2: Because he ate more and more from Monday to Saturday. T:Did the caterpillar eat lots of food on Sunday? S3: No. T: Why? S4: Because he had stomachache.So he ate a little on Sunday.語言能力強的學生還可以根據圖表概括故事大意。
之后,圖表就更加具體,利用Timeline來展示一星期毛毛蟲吃的具體食物,此時最宜開展排序活動和配對兩項活動:1.排序活動:將星期和數字的單詞做成詞卡,讓學生在小組中或者在黑板上按順序排序;2.配對活動:將食物的圖片詞卡與星期或者數字的詞卡準確配對。這兩項活動都非常適合檢測學生是否學會關鍵詞(Days of a week\numbers\food):
故事中涉及科學學科當中的毛毛蟲生命周期,用Flow chart提供視覺支持圖,開展的活動是學生根據故事,將毛毛蟲成長的過程的圖片排序:A butterfly lays an egg. →The egg grows into a small caterpillar. →The caterpillar gets bigger.→ It makes a cocoon. →It comes out as a butterfly.在用英語語言學習的同時,學生也增強了科學生命的意識,學生感覺語言和知識的學習會更加親切有趣。
3.以“畫”促“寫”:“畫”出想法,“美”在表達。“寫”這項基本技能一直都是各年級學生薄弱的能力,一是書寫達不到工整美觀,二是寫作下筆難,所以學生大多對寫都沒有興趣,甚至有畏難情緒。如何提升學生的“寫”的興趣和質量呢?一次美術課后,我發(fā)現學生久久不愿放筆,于是我從美術學科得到了靈感:何不讓美術和英語結合呢?于是我開始嘗試,讓學生“畫”出想法,“美”在表達。
美術學科涉及的主題有色彩、形狀等,特別適合小學低段學生學習英語。例如在低年級學習衣服(clothes)時,我設計了拓展活動:Fashion design時裝設計。給每個學生發(fā)兩張紙,一張是衣服、褲子、襪子、鞋子、帽子的基本形狀,一張是白紙,學生要準備彩色筆,可以在所給的衣服上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包括涂色),為自己的朋友或者父母設計一套時裝。可以練習衣物單詞(hat, dress, gloves, socks, shoes, skirt……)和顏色單詞(blue,orange, red, pink....)的書寫和運用。設計好后的句型活動是用英語介紹:This is for my mother. Her hat is blue. Her dress is orange and red. Her gloves are purple. Her socks are brown. Her shoes are black. She is very beautiful!
當高年級的學生的美術水平比較高的時候,就可以讓他們做設計海報的主題活動。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的一單元中,是校園生活主題,涉及Clubs。我設計的主題性拓展活動就是“Start my good club”。利用課本中start a club的步驟,讓學生自由選擇主題,設計club海報,最后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海報,并且宣傳介紹自己的club。教師可以在PPT上打出句型給學生參考: I start a club. Its called.... Its a.....club. We have many club activities. We can.... We also have club rules. We should.... Our meeting time is .... If you like it, join us now!班上有同學設計了豐富多彩的club,有Art club,Sports club,Reading club,Music club,Math club,English club等,并且大部分同學的裝飾和書寫都很美觀,而且內容豐富。例如一位學生寫道:I started a club. Its called Colorful Kids. Its an art club.Now the club has 4 kids and we meet every Thursday 9:00 a.m.. We drawing and painting. Lets join our club! Club rules:a. Everyone brings color pens. b. Dont be late.c.When we are drawing, dont shout.
4.利用微課,深入淺出,化解難點。微課的功能可以實現教學內容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變化,將使英語課堂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藝術性和真切性,學生像是觀看了一個迷你cartoon movie一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問題情景和虛擬的語言情景,將圖像、聲音的欣賞和語言融合起來,能較好地活躍課堂氣氛。例如,為了突出“Four seasons”一課教學重點:季節(jié)的名稱spring, summer, autumn,winter及相應描述性氣候形容詞cold, warm, cool, hot,還有每個季節(jié)適宜的活動fly a kite, ride a bike, make a snowman等,我制作了微課,將四季美麗的圖片和相應的活動串聯起來,用教師的頭像制作動畫人物在視頻中走動講解,利用網站(優(yōu)芽網)功能制作出微課動畫,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直觀地讓學生領會并掌握季節(jié)的名稱、描述的形容詞及活動的詞組。由于微課提供了豐富的示范和材料,學生可以在鞏固環(huán)節(jié)進行豐富地主題表演活動和游戲活動,例如季節(jié)的排序活動,與氣候和活動的匹配游戲活動等。
5.創(chuàng)設情境,真實運用,提高學生跨學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小學生特別喜歡科學課,如果在英語課上加入科學知識,會讓學生有種特別熟悉感和親切感。例如科學學科教師在教授學生“觀察”方法時,需要用到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嘗等感官來“觀察”事物,那么設計一個科學觀察為主題的英語活動,可以很有效地將英語和科學融合起來,達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為了突出“Face”一課教學重點:名詞eyes,ears, mouth(tongue),nose及功能的動詞see, listen, taste, smell,可以設計Guessing game的拓展活動,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些新詞的時候,對液體(安全無毒)進行觀察。教師準備一個裝著一些液體的不透明瓶子,和一些小紙條,紙條上寫明觀察(observe)方法: 1.I listen with my ears.2. I see with my eyes.3.I smell with my nose. 4.I taste with my tongue. 將全班分為四個組,每個組抽一個小紙條,整齊而洪亮地讀正確的小組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真正的科學觀察。在觀察環(huán)節(jié),小組要按照順序依次進行,然后進行英語的觀察匯報:Group 1: It sounds like water. Group 2:I see its brown, like cola.Group3:It smells salty. Group 4: It tastes like soybean sauce(醬油). T: Yes. Its soybean sauce.這樣,英語語言在創(chuàng)設的新情景得到運用的同時,也融入了科學知識,學生也非常喜歡參與其中。
總之,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語言學習的跨學科的聯系,幫助學生在跨學科的主題中找到有效有趣的活動,從而更充分地滿足學生寬廣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讓他們通過包括聽、說、讀、寫的主題性拓展活動獲得英語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充分展現個性,運用知識,體現能力,靈活自如地學習運用語言。從而使學生能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時在英語方面多份把握、多份自信,也使素質教育真正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Jean Brewster, Gail Ellis, Denis Girard.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指南(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萍,蘇晨杰.英語教學活動設計與應用[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張志遠.英語課堂教學模式[M].中國物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