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分課堂作為近年來所提出的全新教學模式,在教學應用中其根本模式是以傳統教學為核心,通過對其優點進行結合,與討論式教學課堂中的優勢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在實施中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提升,以此強化學生的語言閱讀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基于此,本文通過對當前英語教學課堂活動的實施中,所采取的對分課堂進行分析,將其優勢與不足,對比傳統課堂教學形式,為學生的更好學習活動展開,提供可參考依據,促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更好改善。
【關鍵詞】對分課堂;傳統課堂;對比研究;教學模式;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趙征,內蒙古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
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在英語教學活動實施下,需要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基礎知識的核心理解為根本,強化學生對技能的全面掌握,做到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就實際教學而言,相關理論能夠明確問題內容,但具體解決方案的實施效果較為一般,在英語教學中所采取的教學模式過于傳統,課堂構建仍舊是以傳統理念為主,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升,對分課堂的概念提出,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以傳統課堂為基礎,通過優點的融合改善其中不足,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施下,通過兩者的對比分析,能夠更好地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展開,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
1.概念界定。對分課堂在實施中分為三個維度,主要是以教學的時間作為基準,對教學流程進程劃分,主要包括:知識講授、內化吸收與師生討論,為此,在對分課堂的實施中,一般將其成為PAD課堂。對分課堂在實施中的核心理念,是將課堂中的時間進行對分,之后一半為教師所支配,對知識進行講授,另外一半課堂時間為學生所屬,通過討論的形式采取交互式的學習方式。與傳統課堂有一定的相思相,在對分課堂的實施中,注重先教后學,教師講授之后學生進行學習。同樣與討論式課堂有所相似性,對分課堂在實施中,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強調對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但是就傳統教學實施惡言,在其中對“知識傳遞”過于重視,導致學生自我進行“吸收內化”被忽視。
本質上,對分課堂的實施,是處于講授與討論綜合之間的心理學習環節,使得學生吸收理解教師所教授的內容之后,再次進行討論,能夠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一教學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在課堂之中對其進行講授,學生在課下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的吸收,在課堂之中精心相關的討論,三個分階段的學習方式實施,能夠更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對分課堂在實施中,是以對課堂地對分為基礎,實現對分師生權責的目的,教師在知識講授完畢之后,學生利用課外的時間對其進行自主的學習,之后實現內化吸收,一體化的教學流程在實施中,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完成。同時,在對分課堂的教學實施中,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途徑,促進教學質量的更好提升,改變以往教學形式實施下交流匱乏的情況,豐富評價方式。考核方式的應用方面,對分課堂注重對學生實施過程性的評價方式,學生根據自身在學習中的不同需求,對課程采取個性化的學習,對時間與精力進行合理的劃分,這種方式的實施,是對分課堂對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所具有的差異性的尊重。
2.對分課堂應用中的主要特征。
(1)簡明易用,便于實際課堂操作。在對分課堂的教學實施中,整個流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在操作中十分的簡單易懂,且流程操作清晰,并不需要資金的投入與技術的支撐,在教學中沒有選擇性,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該模式的實施中,與傳統課堂之間有所不同,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在使用中不僅能夠對教育現有的信息技術做到靈活的運用,同時對其沒有一定的需求程度,為對分課堂的實施提供了更為靈活的發展空間。
(2)兼收并蓄,突出教學主體地位。對分課堂在實施中,是以講授法與討論法結合所構建,通過對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勢汲取,注重對知識的內化,在保證知識教授效率的同時,促進教師價值效用的充分發揮,能夠更好地促進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參與性。在對分課堂的實施中,激發師生教學熱情的同時,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創新學習方式,使得傳統教學實施發生了根本改變。
(3)關鍵創新,符合教學發展要求。對分課堂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其在實施中的創新點主要在三方面有所體現,與三個教學步驟意義對應,通過在知識講授中的引導實施,實現對個體性對知識的內化,以此保證能夠在隔堂實現理性的討論。對分課堂在實施中,是以傳統課堂中教師講授的為基礎,通過對講授時間進行合理的縮減,提倡實施引導性地知識講授,對知識的框架進行介紹,以此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突出,為學生預留更多的課堂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對分課堂與傳統課堂實施中的重點有所不同,在對分課堂的實施中,主張對知識的內化吸收,實質上屬于個體行為,應該為學生提供獨立的空間,使其能夠根據自我方式進行學習,完成學習目標。在知識的內化過程中應該將個性化學習的方式明確體現,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做到充分的尊重。對分模式的實施,對知識的討論,是對本堂課中所講授的知識,以及上節課所講述過的知識進行綜合的討論學習,隔堂性討論的實施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性的發揮。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課堂的教學實施中,教師大多數是以課本為依據,以教學大綱為主線,對知識內容進行更好的講解,或是以課堂中教師的單純的知識講授為主,教師在課堂中希望能夠更好地將所整理內容進行整體的知識傳授,學生只需要在考試之前將其全部理解背誦就可以,但是在學習中農完全沒有興趣的提升,導致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對分課堂的教學實施中,學生會針對其中某一個問題為實現更好地解決,進行相關的資料查詢,以此促進知識的擴充。在對分課堂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對學生所學習的內容進行采訪反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掌握,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在實施中能夠更好地促進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2.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教師一般以知識詳細講授為主,通過對討論環節的引入,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教師在知識講授完畢之后,傳統課堂的實施會直接開展相關的知識討論。學生對于新學知識并沒有做到深入的理解,在討論的實施中難以保證其有效性,會導致課堂氣氛較為沉默,長此以往薛始亨的學習積極性逐漸降低。對分課堂的實施所采取的是知識講授完畢之后,通過“隔堂討論”的方式,學生受到學習的壓力,在課后會更加主動對知識進行學習,對相關資料進行理解,以此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對分課堂實施中,通過過程性評價的教學方式采取,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知識,補足知識缺漏,對問題做到深入的實施理解,強化學習效果的提升。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傳統課堂教學活動實施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于單一,依靠機械地記憶方式,知識的接受過于被動,對知識的理解過于獨立,且對問題的思考性較低,缺少足夠的學習能力,問題的提出過于金安達。在對分課堂的實施之下,學生能夠具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學習的獨立性更強,通過自我學習,對問題進行發現,對不懂之處進行更好的探索,以此提出相關問題,同時在與教師、學生的討論之中,有助于對思維邏輯加以培養,形成客觀的學習態度,在學習過程中懂得理據性的保持,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批判性思維。對分課堂的實施下,學生具有更多的獨立學習空間,能夠更好地形成創造性思維。經過與教師、學生之間的討論,能夠促進彼此之間交流的深入性,加強對知識的融合,實現共同進步。與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相比,為創新教學理念的實施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奠定扎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當前新時代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英語教學課堂中通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能夠更好地促進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通過與傳統課堂之間的對比分析,能夠發現在學習中有助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與教師、同學之間溝通能力的提升,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以此能夠將以學生為本位的核心教學理念貫徹落實。在滿足課程需求的同時,與教學實際相符合,實現教學共贏。
參考文獻:
[1]陳雙雙,詹蓓.對分課堂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外語教育,2019,21(01):72-76+110.
[2]成瑛,成蓉.對分課堂在英語專業基礎英語課堂中的應用與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8(15):5-6.
[3]何云琴.對分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嘗試[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04):144-145.
[4]廖獻就,黎燕,黃幼異,李振中.淺談對分課堂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對比[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