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玲 鮑雙蓮 白海榮
摘要 “平法識圖與計算”是土建類專業的核心課,通過平法識圖與計算這門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直接的崗位技能,故本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與實用性。基于本課程特點與教學現狀,筆者針對教學方法、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學改革看法,以期培養應用型人才,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 平法識圖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55
Abstract Flat Graphics and Computing is the core course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rough the study of Flat Graphics and Computing, students' direct post skills can be trained. Therefore, this course has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practicabilit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reform views on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Flat Graphics and Comput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目前,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開設了土木工程專業和工程管理專業,這兩類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選擇從事房屋建筑的施工、土建安裝工程的預決算、施工資料整理和招投標咨詢等工作占大多數,而從事這些工作時最關鍵的能力是識圖能力。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很多高等院校土建類專業都開設了識圖課程,培養學生識讀施工圖的能力。“平法識圖與計算”課程作為土建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以及應用范圍很廣等這些特點。[1]而現在很多院校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考核等都還停留在傳統的層面上,這些遠遠滿足不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2]故筆者積極探索并開展“平法識圖與計算”課程教學改革,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做努力。
1 當前“平法識圖與計算”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方法比較陳舊
大部分識圖與鋼筋計算的課程教學主要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傳遞知識給學生,學生再被動接受的過程,整個過程教師以自己的主觀意愿把知識點強加給學生,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及目的,導致在剛工作時識讀圖紙和計算鋼筋的時候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1.2 教材缺乏創新性
大部分教材內容按照平法圖集的順序來編寫,構件的構造圖很多且無相關的實際工程圖片對應,[3]導致學生理解不深。因為平法圖集高度抽象,但學生空間立體思維不強,并且很少涉及實際工程,即學生看了二維的圖紙,卻很難想象空間三維實物,教材并未給出相應的三維實物圖,導致學生就算是記住了識圖規則,實際工作的時候也是比較迷茫的。
1.3 課程考核評價方式不全面
大部分學校的學生識圖與鋼筋計算的最終成績都是由期末的考試成績來決定,這樣的考核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平時的實際應用操作能力并沒有得到注重,這和本門課程的特點是不符合的。
2 “平法識圖與計算”課程教學改革
2.1 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課程改革的重點, 豐富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平法識圖與計算”課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應用性,為縮短課堂教學和實際工程的差距,課堂教學以實際施工圖紙為主線,采用任務式教學方法,并輔以手機、平板、仿真實訓平臺等信息化手段,[4]-[5]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BIM技術來顯示建筑結構構件特別是鋼筋分布和骨架三維構造,增強學生的三維空間想象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每一任務教學過程給學生適時提供參觀實際鋼筋骨架的機會,參觀完后,現場綁扎簡單的鋼筋骨架,從感性認識到實際操作,不僅增強學生的興趣,而且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
(1)學生5~6人為一組,給每組分發一套實際工程結構施工圖紙,并讓學生選擇圖紙中的一榀框架進行識圖與鋼筋算量。一榀框架識圖與計算對學生而言是一個總任務, 面對這樣大的總任務,學生通常會無從下手,故將該總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的任務:從下往上識圖與計算,基礎、梁、板、柱、剪力墻等構件的識圖與算量。[6]把總任務分解為小任務的方法給學生指明了方向,學生不僅在與同組人合作的過程提升了綜合職業能力和專業能力,而且還訓練了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這為以后出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在進行梁、板、柱、基礎、剪力墻等這些構件的識圖與鋼筋算量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講解這些構件的受力,因為學生并不清楚這些構件的鋼筋為何這樣放置,通過回顧構件的受力情況,給學生認識到這些構件的內力特點,進而講解構件鋼筋骨架。結合16G101-1圖集講解平法制圖規則和基本構造知識,[7-8]在講解基本構造圖集的過程運用BIM技術來顯示建筑結構構件特別是鋼筋分布和骨架三維構造,學生通過三維骨架圖既能清楚鋼筋形狀,更能清晰掌握鋼筋長度的計算應從哪里到哪里,再也不會因為分不清楚錨固長度的范圍而止步不前。通過三維鋼筋骨架,不僅增強了學生的三維空間想象力,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對基本構件鋼筋骨架及構造了解之后,隨機抽取其中一個構件進行鋼筋綁扎,通過在鋼筋綁扎的過程加深對鋼筋骨架的認識,在做中掌握本課程技能,并對鋼筋綁扎成果進行評分,此評分組成本門課程最后成績。
(4)每組學生派代表對每個小任務進行總結,教師在旁邊進行引導,最后教師強調每個小任務的重點和難點,并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布置拓展任務:教師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布置作業。學生課后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復習,平臺上開放二維圖紙及其對應的三維模型圖,學生可以利用平臺上二維圖紙和三維模型來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生學習完成后,可以進入在線測試模塊進行測試,以此來檢驗學生在平臺內學習的效果。此外,教師可以得到學生測試結果,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結果及時的進行教學反思和總結。
2.2 選擇或編制合適教材
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選擇以實際工程圖紙為例子的教材,通過實際工程圖紙讓學生更接近實際工程,進而為今后快速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礎。選擇三維鋼筋骨架圖片多的教材,比如利用手機掃碼就能看到基本構件的三維鋼筋骨架圖的“互聯網+”教材。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學習相關知識點及節點構造,教材配套專門的APP,學生通過配套的APP掃描教材里的圖紙,可以查看到相應的構件三維模型,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加深學生對相關構件鋼筋構造的理解。
2.3 改革教學考核方式
傳統的教學考核只為期末考試+平時成績的方式,[9-11]但該課程的重點是使學生能讀懂圖紙并計算鋼筋量,實踐操作性較強。如果按傳統的考核方式決定學生的成績就很可能會出現學生分數很高,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很迷茫的情況出現。所以原來的課程考核模式必須改革。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平法識圖與計算”課程基本理論知識以及崗位技能。本課程的評價體系由期末考試、平時的過程性考核來組成。期末考試占50%,平時過程性考核包括鋼筋綁扎占20%、微信平臺作業占15%,課堂表現占15%。該評價體系將過程、能力、結果三者并重,一方面對學生的考核具有公平性,另一方面更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3結束語
平法識圖與計算是土建類專業較為核心的一門專業課,由于課程內容豐富、實踐性強,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教材內容、考核評價方式等已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故筆者積極探索并開展“平法識圖與計算”課程的教學改革,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出的對本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膚淺的看法,希望能對平法識圖與計算這門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許飛,王兵,史曉燕.高職土建專業“平法識圖”教學改革探析[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8.6:55-58.
[2] 賁宗友,孫嘯,孫艷輝,彭玉平.應用型本科院校 SolidWorks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滁州學院為例[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19.1:10-14.
[3] 張賀.平法識圖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經濟導刊,2016.8:159.
[4] 徐麗麗,魏煒.基于移動端的混合教學模式改革研究初探——以建筑施工圖平法識圖課程為例[J].科教文匯,2018.5:59-61.
[5] 梅清,孫維,鄧貴峰.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應用——以“建筑平法結構識圖”為例[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9:86-88.
[6] 丁麗娟,張茜.高職平法鋼筋識讀算量項目化教學課程改革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7.7:96-97.
[7] 仇紅濤.《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課程“教、學、做”一體化的運作方案[J].江西建材,2015.7:286-287.
[8] 藍燕舞.“四步法”在《鋼筋混凝土平法識圖》品牌課程建設中的應用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1:144-145.
[9] 張韜.關于平法識圖與鋼筋算量專題教學的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6.9:152-153.
[10] 劉翔,伍文.建筑結構課程中平法識圖教學單元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導刊,2015.2:90-91.
[11] 楊張琴.如何讓《梁平法識圖》課堂更有效[J].教學交流,2012.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