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為了完善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促進綠色金融機構與企業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與此同時,區塊鏈作為互聯網流行之后又一大興旺的新興技術,其發展潛力已經在金融、食品加工、醫藥等多方被證實。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透明度、開放性等特質使得它在各個領域都挖掘出了可能性。將區塊鏈應用于綠色金融領域恰恰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與處理相關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為綠色金融搭建更加公平、有效、制度化的一個平臺,促進綠色金融更進一步發展與實現產業升級,發揮綠色金融行業的優勢。本文致力研究區塊鏈為金融領域中的綠色金融帶來的根本性變革,文中凸顯了區塊鏈開放性、信息不可篡改的網絡特性,巧妙地結合了新型金融領域的綠色金融產品。兩者的融合可以為綠色金融的發展帶來美好前景和無限可能。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綠色金融;應用研究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應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推進綠色發展。與傳統金融相比,綠色金融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金融活動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協調發展。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應加強財政政策、環保稅、污染物排放、政績考核、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保險領域等方面的改革,更有學者指出發展綠色金融需要持續提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和綠色金融市場透明度,推動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而運用互聯網新技術就是實現透明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綠色金融征信領域應用
環境信息披露是重中之重,它不僅可以為投資者提供需要的信息,還可以為開發者發展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以相關產品等提供參考性信息。除此之外,對于強制要求環境信息披露的企業而言,完善的體系可以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環境意識。在信息披露的要求下,企業為了社會聲譽,資金流向會偏向于綠色項目,同時減少對高污染項目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資金去向。盡管環境信息披露如此關鍵,在其實施應用的過程中仍然出現了許多問題,而區塊鏈的出現可以有效解決現如今披露體系面臨的難題。如圖1所示,為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領域分布范圍。
現如今,盡管政府已出臺了相關文件,但由于我國的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體系(ESG信息披露體系)的建立仍處于初級階段,各方面約束力不夠,被強制要求環境信息披露的企業不多,且多數環境信息披露以企業自愿為主,其中多為定性信息,可量化程度小;并且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部分企業為獲得政策性紅利,披露信息多數以正面的為主,回避其涉及的高污染領域,夸大綠色信息的范圍,營造假象,存在披露信息不真實的問題。
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目前的征信模式還是主要靠央行征信中心的共享信用數據。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這種情況將被改變。例如在2016年12月31日發布的《翠陽“區塊鏈”開發與應用白皮書》旨在打造區塊鏈應用示范區,提供廣泛的區塊鏈應用場景,包括政務、民生、商務等領域區塊鏈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支撐,特別是在綠色扶貧領域。
二、綠色金融產品范圍擴大
一個相對完善的綠色金融業務體系需要持續創新和發展綠色金融產品。通過豐富產品的多樣性,可以降低綠色金融的門檻,使金融產品覆蓋面更廣,吸引包括個人投資者在內的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從而引導更多資金向綠色產業流動,將社會環境管理納入銀行業務流程之中。其次,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可以有效推動綠色金融的健康、快速發展,完善現有體系。
在政府減排壓力的推動下,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速度和對能源結構調整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以綠色金融體系中最常見的基礎資產碳減排權為例,它們由CDM或CCER生成,流程如下圖:
作為平衡市場交易買賣方機制的CDM/CCER的開發流程繁瑣,專業性非常強、費時耗力,成本太高導致后期基本上沒有重復檢查的能力,這給造假留下了巨大的騰挪空間,同時懲罰措施很難到位威懾力不夠,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而高度關注風險的金融機構看不到真實的、完整的數據,對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信貸項目財政貼息等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必然心存疑慮,銀行等機構的綠色評價機制建立容易但是落地難。
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稀缺,市場不完善。自中國開展綠色金融以來,金融業雖然陸續推出了部分支持綠色發展的金融創新產品,但與國外領先者相比差距仍然明顯。業界對綠色金融的理解幾乎等同于綠色信貸,即減少對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的貸款額,對于綠色金融的其他產品如綠色證券、綠色保險和金融產品的理解甚少;且綠色信貸所涉足的領域也多在中下游環節或低附加值產品環節,主要以支持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為主,綠色金融市場發展有待完善。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對綠色金融的參與度也不高,提供的綠色金融服務較為單一。
這部分的實例可列舉能源區塊鏈實驗室董事長林樂建立了綠色區塊鏈能源實驗室,通過與綠色金融在實際中場景的真實融合,打造高智能化同時性價比高的綠色資產的同時加入了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實現抵押品來源調查與價值評估、抵押中心的設立與后期資產存續期管理、還有全流程信息流、合同流、資金流等各方面的動態管理和監管。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質押的估價問題、跟蹤問題和權力確認問題,解決質押的重復擔保問題。
三、區塊鏈與智能合約
綠色金融相關業務通常涉及貿易、交易或融資行為,因此所涉及的主體與相關的信息交流以及清算環節比較復雜與繁瑣。將區塊鏈應用于綠色金融領域,在交易中嵌入有關客戶的監管信息。此外,使用智能合約自動啟動和執行交易大大縮短了和解時間、人力成本消耗和紙質文件的傳輸和保存,從而優化了業務流程和操作模式,從而降低了綠色企業的資本收購成本。
在綠色金融市場中,資金提供方主要是政府,資金需求方是企業。在目前政府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文明時,在生產活動中,企業有為了利益最大化而虛報或隱瞞自身環境情況,虛假申報綠色項目,進行“洗綠”現象不可避免。再加上一些企業在獲得綠色資金后,由于缺乏合適的監管機制,信息不對稱則會出現企業將一些綠色項目的資金投入到非綠項目中去。但因為綠色金融有一定公共性,這就需要考慮的社會因素更多,涉及的評定方法更加復雜,從最初的貸款審核,到支付、監管、信息回饋、評定、余額對賬等一系列繁雜流程,因而完成整個流程所需時間較長監管成本也較傳統金融監管更高。
在綠色金融的PPP模式下,綠色金融的實施時長一般會涉及較長的周期。這需要一種機制來確保項目合同的長期有效性。“準”可以解決這一信用連續性問題。“Reach”本身還提供了智能的合同功能,使您能夠在項目建立費用期間設置相應的周期和其他回報細節,并在項目建立費用到期時自動執行,從而使參與者相信他們的投資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四、區塊鏈與綠色金融支付清算
近年來,國內綠色金融發展迅速,不少新的產品相繼問世。但是大部分綠色金融服務都針對于大型企業。總體來說對于綠色中小企業,由于他們規模一般較小,因此大部分都存在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同時目前綠色金融的資金提供者主要是政府,因此過高門檻很難讓民間資本注入,以2018年第三季度綠色債券第二市場交易情況為例,與傳統機房相比,采用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金融存儲基礎設施只需建設成本的1%和運營成本的5%。目前,所有的現代云計算模式都無法與之競爭。這符合綠色金融減少資源占用和成本投資的初衷。
傳統的銀行交易涉及到開戶銀行、交易對手銀行、清算組織、離岸銀行(代理銀行或離岸分行)等多個組織,流程較為繁瑣。在傳統的過程中,不同的機構存在不同的會計核算標準,如果想要進行交易需要有較多較繁瑣的代理關系。交易的過程必須都經過銀行來進行,需要進行轉賬、財產清算與核算的過程,導致交易過程被延長。
區塊鏈的應用對于綠色金融支付方面的優勢在于可以實現兩端的直接交易無須經過銀行等中間的機構。通過這種方式方法,我們可以想象,綠色金融交易的支付將是十分快捷高效的,通過減少了傳統程序中不必要的程序實現了更加有利于支付的流程。對外支付同理將更加受益,無疑是建立了一個全球的支付系統。那么綠色金融將不再是單線的、片面的。可形成跨國區域型的,多家金融機構可以合作的金融產品。例如跨境支付領域的ripple支付系統(根據加拿大聯盟內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轉賬”協議,提供外匯轉移計劃)就是很好的實例。
五、結論
區塊鏈對于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將會有著強有力的促進作用,基于本文分析不難發現在綠色金融領域區塊鏈已經有了初步的進展,但大多數企業與銀行都停留在項目初創階段或者試運營階段。基于理論與引例的結合論證,在各個方面我們可以預見到未來區塊鏈在綠色金融將會帶來變革性的發展與產業升級,因此企業與政府都可以將政策與制度向區塊鏈方向傾斜,以實現綠色金融產業更加快速與變革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莉,鄭立純.我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效應評價——基于試點運行數據的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4(01):173 -182+199.
[2]鄧翔.綠色金融研究述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06):67-71.
[3]張平淡.綠色金融的探索與發展[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01):43-50+157.
[4]王碩.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創新趨勢分析[J].上海金融,2016(02):26-29.
作者簡介:楊億慧(1998- ),女,漢族,河南省商丘市人,北京工商大學,大學本科在讀,商學院會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