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2017年關于中職學生學業水平測試相關政策的公布,中職語文教學也迎來了重大的挑戰,既要保證文化素養的提升,又要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實際運用能力,切實地將語文能力也落實成為一項技能。面臨此種挑戰,非連續性文本教學應用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非連續性文本簡便、直觀,傳遞信息效率更高,且在生活中十分常見,若教師充分發揮其價值,不僅可以提高常規教學的效率,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的實踐能力,因此,本文以日常教學實踐為前提,以非連續性文本為著眼點,對其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作了一些分享。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中職語文;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關于中職學生學業水平測試的相關政策公布,中職教育呈現順應市場變化的改革趨勢,即重視專業培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公共文化基礎教育。中職語文作為中職教育的重要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尤為重要。非連續性文本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資源,能很好地培養中職學生的語文實踐運用能力,那么,如何在常規教學中有效地將其應用便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課題。
一、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現狀(中職語文)
非連續性文本是指在篇章結構上不連續,在意流上相連或相應的圖表、圖文或文字材料組合體。中職語文方面,非連續性文本被提及較少,對其進行的專門研究更是寥寥可數。筆者結合文獻資料,對4本常用中職語文教材及練習材料進行分析,將中職語文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現狀總結如下:
1.非連續性文本資源較為匱乏。該類資源主要以課后練習、應用文寫作指導、口語交際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文體寫作、附錄等方式呈現,且數量稀少。這對于培養中職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有著先天的不利影響。
2.文本形式較為單一。非連續性文本主要還是以純文本、圖片、表格、結構圖等形式呈現,較為單一;同時,這些資源更多的是屬于輔助型資源,教學利用率不高。
3.教師主觀教學意識薄弱。經過調查研究,中職語文教師對于非連續性文本這個詞匯感到陌生的居多,即使有了解的,也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說能主動挖掘非連續文本資源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之中了。
綜上所述,雖然非連續性文本資源較少,但其對培養中職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能起到很大的幫助,教師應該積極尋求途徑,鉆研方法,將其合理運用于語文教學中,使其發揮應有的教學價值。
二、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實踐應用
1.常規課文教學中的應用。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教學資源還是以課文為主,因此如何在常規的課文教學中融入非連續性文本的應用便成了教師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一,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輔助課文教學。在4種中職語文常用教材中,我們都能看到許多課文的“練習與思考”部分,就有現成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例如高教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的《項鏈》,“練習與思考”第一題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完成下面的卡片,掌握關于‘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文學常識”,如下:
上面的表格就是一個教材提供給教師的現成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教師可要求學生在預習《項鏈》時完成這個表格,一方面為課文教學作鋪墊,另一方面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第二,合理創編非連續性文本,使教學方式多樣化。實際上,包括板書在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展示的具有非連續性文本特點的并且在原教材中沒有的圖文材料,都屬于對非連續性文本的合理創編和應用。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該課文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以林黛玉的視角初步展示了榮國府的面貌,引出了部分人物,因此,林黛玉進賈府的行進路線便是學習課文的一條重要線索。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利用類似旅游導覽圖的形式,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掌握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從而順其自然地展開課文的幾個重要知識點的講解。
2.寫作教學中應用。中職語文的寫作教學,往往是最令教師頭痛的,學生普遍基礎較差,且懼怕寫作,這種情況不是能輕易改變的,因此教師應該明確在寫作教學中合理應用非連續性文本的主要價值所在,即訓練發散性思維。教師在使用非連續性文本資源進行寫作教學時,應當把重點放在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不是要求學生每次寫作一定要達到什么樣的成果。以下圖為例(見圖1):
這是福建省某年高考的作文題目,當然,中職生的平均語文能力不如高中生,但這不妨礙它作為一種寫作訓練材料。訓練方式有許多種,比如讓學生復述圖片的內容,讓學生嘗試為圖片寫一個標題,讓學生討論圖片展現的社會現象,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思考,敢于思考,最后再鼓勵學生嘗試動筆寫作。這樣,學生能夠較為沒有負擔地去發散性地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慢慢提升自己的內在寫作能力。類似的非連續性文本材料很多,教師使用時一定要注意,不應直接作為題目要求學生寫作,那只是一種強加的任務,應當以訓練思維為主要目的。
3.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應用。在4種中職語文教材中,都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內容豐富,如“專業——祝我點燃信念的燈”“我們熱愛大自然”“誦讀經典古詩,弘揚傳統文化”等等。這些活動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邏輯運籌能力以及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而非連續性文本在這樣的活動中扮演著很奇妙的角色,因為它既可以是主體,也可以是客體。以外研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青少年‘粉絲現象研討活動”為例。通過教師的指導,活動的流程如下:(1)收集有關青少年“粉絲”現象的資料;(2)開展問卷調查,擬出一組研討題目,供活動參與者研討……
在上述流程中,我們會發現,在學生收集有關青少年“粉絲”現象的資料時,會接觸到大量的非連續性文本材料,或是一則短新聞,或是一組對照表,種類繁多,這時,非連續性文本在這一流程中是以客體的方式呈現。而當學生將收集到的各種信息資源轉化為一份調查問卷時,非連續性文本便成了學生活動的主體內容。學生為了完成活動,主動積極地參與了非連續性文本的創設,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指點的作用,而非連續性文本則是以一種靈活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成為學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媒介。
三、對于非連續性文本在中職語文教學應用的展望
目前,在中職語文教學領域,非連續性文本還是屬于較為冷門的詞匯,然而它與其他的表現形式相比,顯得更加簡明和直觀,能夠更好概括大量的信息,應用得當,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這一類型的文本與人們的生活學習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學生通過接觸大量的非連續性文本,可以有效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為今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最后,希望通過本文的撰寫,能夠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讓非連續性文本資源成為一座溝通知識與實踐的穩固橋梁,讓中職語文教學成為百花齊放的美麗殿堂。
參考文獻
[1]任二紅.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訓練與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附 ? ?注
本文系2017年度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名稱:關于中職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策略的探索。課題編號:ZB201705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鄭懷韜,1987年生,福建福州人,講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中、高職語文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