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華
【關鍵詞】 師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049—01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而對他們的教育也成為擺在廣大農村學校教師面前的難題。下面,筆者就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1. 性格上的缺陷。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基本上處于隔代撫養的狀態。在隔代撫養中,由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齡較大,精力有限,無力管教孩子,或出于對孩子的溺愛,對其管教不嚴。同時,由于缺乏父母的愛,留守兒童難以找到情感依靠,心里話不知向誰傾訴,久而久之,會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以自我為中心。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度怕羞,拒絕交朋友。
2. 心理上的障礙。留守兒童由于難以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缺乏關愛和交流,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礙。他們普遍存在著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嚴重,內心也較為焦慮、孤獨。這些心理障礙導致留守兒童經常不能集中學習注意力。
3. 認知行為上的偏差。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乏監督與指導,即便遇到一些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也難以得到父母及時的解答,這使得他們無法對一些事物形成正確的認識,導致認知行為上的偏差,對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現出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
二、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 平等對待學生,擔負起教師的責任。教師對學生的愛應當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愛。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融入心靈深處?!泵恳粋€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和成長環境,學生家長的社會地位、身份職業也各不相同。教師對學生的愛,源于教育學生的需要,應是一種道德情感,而不是私人情感。對于留守兒童,教師應一碗水端平,遵循平等對待的原則,切實擔負起教師的責任,不能因為其家長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予以區別對待。要積極走進留守兒童的情感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主動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加強與他們的溝通、交流,真正了解他們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幫助留守兒童解決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2. 以真摯的愛撫慰受傷的心靈。“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要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賞。就精神生活而言,每個學生都是為了賞識而來人間的。”只有在愛的氛圍中,并得到教師的信任和理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釋放出所有的潛能,實現個性的發展。因此,教師要以真情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給學生以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要對教育好每一個學生充滿信心。只要教師不歧視學生、不放棄學生,學生是不會自我放棄的。對于留守兒童,教師要在他們取得點滴的進步后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要以真摯的愛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讓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實現健康成長。
3. 加大幫扶的力度。越是有“問題”的學生,越需要教師真摯的愛。教師只有付出真摯的愛,才能提高教育管理實效,更好地幫扶留守兒童。首先,教師要對本班留守兒童進行摸底,以其相對集中的居住地為片進行登記,針對每個家庭、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建立相應的動態檔案,分類指導,按需幫助。其次,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家訪力度。為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思想狀況,筆者為班上的每位留守兒童準備了一個成長記錄袋,詳細記錄他們的家庭生活、學習及思想等狀況;在其遇到困難時,則及時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系、溝通,適時進行家訪,要求留守兒童家長每周要與子女電話聯系至少一到兩次,并經常進行書信交流。
4. 搭建潛能發展的平臺。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同時擁有至少八種不同的智能,但這些智能在每個人身上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的,使得每個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發展他們的潛能,提高其自信心。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要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規律,辨證地、發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兒童,真正做到既嚴格要求,又關心愛護,培養留守兒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