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芳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提問;時機;預設問題;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059—01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有效的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展開對話的良好開端,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一、要準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和學生思考的時間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準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于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準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在提問后教師應注意適當的停頓,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我們在聽課中經常看到:教師在提問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就會重復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提問后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那么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準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課堂教學中教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緊緊圍繞問題組織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及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精”與“準”
所謂課堂提問的“精”、“準”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精確、正確、準確,力求精巧、精致、不隨意。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做提問設計的思考,并以此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簡明準確,又能突出重難點。在關鍵性的問題和小結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復推敲。
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實效來。為此,要實現課堂提問的“精”“準”,教師還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度”:即難(易)度、精(準)度、適(量)度。
要把握問題的難易,做到適合適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盡量設計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的問題。因為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興趣,問題太難又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要注意提問的語言,做到精確準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課堂提問語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和準確性。教師要善于精心設計和提煉富有啟發性、準確性、挑戰性的數學語言,提問語言要嚴謹、簡潔、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要注意提問的“數量”,做到精問巧問。實驗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的提問如連珠炮似的射向學生,問題的量多而散,盡管有的問題設計的還比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頻繁,學生不能靜下心來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當然不佳。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定位準的問題,避免問題過于繁瑣、直白、密集,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問題突出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才能達到教師問得精、問得巧,學生想得深、想得準的效果。
三、要處理好“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之間的關系
蘇格拉底曾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預設問題”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問題”,對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預設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對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又要考慮到能否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同時還要注意“預設問題”會誘發“生成新問題”的出現,而這些新的“生成問題”會因學習主體的特點、思維方式及個體差異而很難預料。針對課堂呈現出的豐富、多變和復雜的“生成問題”,教師應當首先不拘泥于課前的預設,應該靈活調整、整合乃至放棄預設的問題,機智生成新的問題方案,伺機而動,隨機應變。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生成的新問題,多做預設,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