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高中歷史運用史料立德樹人的教育思考,本文就四點進行分析:深入分析教材,進行史料立德樹人教育;應用多種類型史料,培養學生思想品質;引導學生表達情感,培養學生歷史素養;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希望對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 ?立德樹人 ?思想品質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48-02
引言:
立德樹人,不僅是教育領域關注內容,也是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思考如何利用史料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為了提高學生歷史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就高中歷史運用史料立德樹人的教育進行分析。
1.深入分析教材,進行史料立德樹人教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選擇史料,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積極學習態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1]。教材是學生學習主要內容,其中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以應善于發現,靈活應用,使學生通過從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本質,形成良好學習能力。歷史教材中的每一處都需要教師仔細分析,合理滲透立德樹人教育內容,培養學生價值觀與歷史觀。課堂教學中結合歷史教學要求,科學選擇史料內容,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研究,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想法,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學習《從蒸汽機到互聯網》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就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史料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關于瓦特的故事作為史料展示給學生。在馮作民《西洋全史》中對瓦特的故事及發明蒸汽機的故事有很清楚的描述。文章大概內容為“瓦特從小很聰明,喜歡數學學科與自然科學。一次,在學生的口里,聽到有關紐昆門抽水機的故事,然后激發學生對蒸汽機的興趣。最初瓦特想象的蒸汽機,是利用大氣的壓力來推動活塞,這和紐昆門的抽水機并沒有什么不同。后來,通過不斷改進,研究出可以應用在各種機械中的蒸汽機。后來蒸汽機被廣泛使用,大規模的工廠一個個出現,從此進入蒸汽時代。在課堂教學中,將此作為史料內容,引導學生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學習,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精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
2.應用多種類型史料,培養學生思想品質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不同類型的史料,引導學生學習,豐富教學內容同時,培養學生思想品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結合學生需求,選擇適合史料,幫助學生學習教材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在現代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影視資料或者圖片內容,將歷史內容直觀化,幫助學生學習,以此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2]。應用史料進行德育教育時,應該保證教學針對性,以此推動教學活動開展。
例如,學習《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沒有的內容,作為史料補充進來。如西方列強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原因和目的,可以將此作為補充內容,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場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了解西方列強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根本目的。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播發影視資料,自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開始軟禁光緒皇帝,并鎮壓維新運動。而世界各國則是同情維新派,幫助維新成員逃離慈禧的控制。這時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是遭到各國反對。這一情形增加慈禧的仇外情緒,也推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事件發生。通過影視資料的觀看,可以發現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西方列強的直接目的,不僅是為了攫取別的特殊利益(關稅協定,在華駐兵,鐵路礦產等特權),而是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革命運動,扶助傀儡政府,以達到“以華治華”,從而維護列強的既得利益。通過這一史料的應用,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直觀,有利于學生學習發展。
3.引導學生表達情感,培養學生歷史素養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在史料立德樹人教育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則是學生學習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地位,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素質能力[3]。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學習內容,以此增加學生感悟,促進教學活動開展。
例如,學習《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引導學生觀看視頻,體會其中情感。當學生觀看視頻之后,教師為學生出示一則資料: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八十年來:黃炎培自述·附〈延安歸來〉》。
當學生觀看視頻及資料之后,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新中國成立的意義?人民代表大會的作用與意義?然后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新中國成立不易,培養學生家國情感,使學生對國家發展產生正確的認識,以此實現史料立德樹人教育目的。
4.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學習內容,形成良好思想品質[4]。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將課堂作為主要教學場所,忽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將實踐教學應用在課堂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良好品質,有利立德樹人教育活動開展。
例如,學習《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就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科學觀、博物館,通過實踐了解中華民族發展歷程,收集建國以來科技成就信息,以此豐富學生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眼界。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在自身實踐可以感受到中國的變化,體會科技發展帶給我們的好處。學生也會因此,形成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合理應用史料,以此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以此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通過史料的應用,滲透立德樹人教育,使學生形成積極學習態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世雄.聚焦核心素養,提高教學實效性——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亞太教育,2019(02):71.
[2]李彬.從教科書中的圖片資源看歷史核心能力——臺灣“三民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圖片資源討論[J].中學歷史教學,2018(09):30-33.
[3]朱曉燕.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以“人生的選擇——中山先生的家國情懷”一課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8(16):59-60.
[4]徐藍.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計——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J].人民教育,2018(08):44-52.
作者簡介:
毛海兵(1982.06-),男,甘肅民勤人,漢族,任職于民勤縣第一中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歷史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