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仙鶴

摘要:本文利用創業板330家上市公司數據,從獨立董事特征角度分析公司風險。研究發現公司風險受到獨立董事年齡、任職公司數量的正向影響,相反受到獨立董事任期、學歷層次的反向影響。進一步研究發現獨立董事年齡會顯著影響公司風險,但本文獨立董事樣本中年齡最小值為33,已屬較為成熟的年紀,所以我們不能片面的認為獨立董事年齡越小,公司風險越低。
關鍵詞:公司治理 獨立董事特征 公司風險
一、文獻綜述
20世紀30年代美國《投資公司法》的頒布奠定了獨立董事制度的法律地位。但我國于2001年8月發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后,才正式引入該制度。自引入以來,研究獨立董事的文獻層出不窮。
許多人認為獨立董事制度引入中國沒有必要性。但張茂元(2016)以2016年萬科股權之爭為契機,發現該制度的出現與未來有一定的合理性。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就需要考慮獨立董事的收入、地位以及學術背景等特征。謝志明和易玄(2014)則發現擁有行政背景的獨董提供資源的職能較監督更為顯著。羅進輝(2018)發現獨董的地理位置會影響實現監督職能。歷年來衡量公司風險的指標多種多樣,其中鮑群和趙秀云(2016)以五年內總資產收益率的標準差來衡量。冉光圭等人(2015)的公司風險問題用財務預警中常用的Z指數來解決。而關于獨立董事與公司風險的研究,Christopher和Armstrong(2014)發現獨董比例越高,對公司信息不對稱程度的改善作用越明顯。冉光圭等人(2015)研究發現公司風險與獨董出席股東大會次數無關,但與獨董的報酬負相關。
綜上所述,自獨立董事制度出現以來,文獻大多都是以獨立董事的特征和公司風險作為傳導機制的中間環節來研究獨立董事對高管的影響或者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等,沒有單獨研究獨立董事特征對公司風險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所以本文在系統地刻畫獨立董事特征的基礎上,將其與公司風險直接聯系,以期從獨立董事特征的角度為降低公司風險提供有效建議。
二、理論研究與研究假設
獨立董事制度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代理權沖突,抑制內部人合謀,保護中小股東利益,即監督職能。但其會受到獨立董事特征的影響,比如獨董的地理位置(羅進輝,2018),兼職公司的數量等,兼職數量越多,公司的管理效率越好,但如果過多,會抑制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鄭志剛等人,2017)?,F在獨立董事的職能更多地往咨詢方向發展,擁有政治關聯的獨董提供資源的職能較監督職能更為顯著且獨董政治關聯越強,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越強(周澤將等人,2018)。學術背景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當公司有著較多的法律訴訟、股利分配、股權轉讓以及資產收購等活動時,他們更愿意聘請法律獨董(何威風和劉巍,2017)。除此之外獨董的年齡、性別以及學歷層次都會調節企業的承擔風險水平(周澤將等人,2018)。所以在研究獨立董事對公司風險產生的影響時,要把獨立董事特征刻畫地更為細致。
年齡會影響人的風險偏好,年少時經驗少,聲譽低,投資會偏于謹慎,年老時閱歷人脈較為豐富,可能就會偏向高風險投資方案。此外一般任職數量越多,每一份兼職投入時間就少,產生風險的可能性就大。任職時間的長短會影響獨董對公司財務背景的了解。學歷層次和學術背景會影響人對事件的判斷,一般獨董學歷層次越高,在董事會中“說話”的權利越大。故做以下4個假設:
a:獨立董事年齡與公司風險正相關。
b:獨立董事任職公司數量與公司風險負相關。
c:獨立董事任期與公司風險負相關。
d:獨立董事學歷層次與公司風險正相關。
三、實證分析
本文以2014年創業板330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被解釋變量借鑒鮑群、趙秀云的觀點,以2013、2014、2015年年化總資產收益率的標準差作為2014年公司風險的度量。選擇獨立董事的年齡、任職公司數量、任期、學歷層次4個特征為解釋變量。其中年齡(age)、任職公司數量(qui)、任期(ter)取實際變量,學歷層次(edu)采用序列變量,若為博士,則取值為5,碩士取值為4,依次減1直至中專。以公司規模(Size)、公司成立時間(Time)、公司成長性(Growth)為控制變量。
本文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研究模型設計如下:
RISKi = C+β1agei +β2quii +β3teri +β4edui +β5Sizei +β6Timei +β7Growthi +εi
其中RISK代表公司風險,C是截距項,β代表回歸系數,ε代表誤差項,i代表公司。
利用EVIews8做描述性統計發現公司風險平均值為2.78,標準差為2.84,說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風險相對較高,經營狀態不太穩定,但最小值為0,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創業板上市公司都是這樣。獨立董事的年齡均值為52.7,屬于中年階段,可以說該年齡屬于聘請獨立董事的黃金年齡階段;但標準差高達8.77,說明各個公司聘請獨立董事時有自己的偏好。任職公司數量均值接近于3 ,任期均值為2.87,接近于3年,基本上是大多公司獨立董事一屆任期的時間長度。教育程度的均值基本為4,標準差為0.97,說明在獨立董事中,博士和碩士還是占大部分比例,中專以下的學歷僅僅是少數。
經過變量的自相關檢驗發現各變量之間的系數接近于0,說明各變量之間幾乎不相關,即無完全多重共線性,因此可以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進行以下研究,結果如表1:
由上表分析可知,公司風險受到獨董年齡、任職公司數量的正向影響,即公司風險隨著該公司獨董年齡的增加,兼職公司數目的增加而增大;相反受到獨董任期、學歷層次的反向影響,即隨著獨董任職時間的加長,教育程度的升高而減小。另一方面,總資產數量、公司創立時長都會正向改變公司風險,公司的成長性則相反。仔細觀察回歸系數的大小,會發現其都很小,所以獨董特征對公司風險的影響不顯著,即兩者呈現一種弱相關關系。
由表格可知,獨立董事的年齡在置信度為95%的水平下影響顯著,剩下的特征對公司風險的影響相對較小。另外,雖然分析表明獨董年齡會顯著影響公司風險,但在本文所研究的獨董樣本中,年齡最小值為33,已屬于較為成熟的年紀,所以我們不可以片面的認為獨立董事年齡越小,公司風險越低。
四、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可知,分析結果與我們假設相符,即獨立董事年齡、任職公司數量正向影響公司風險,獨立董事任期、學歷層次反向影響公司風險。
本文的研究優點是系統具體地刻畫了獨立董事的特征,體系較為全面。而且大膽的將獨董特征與公司風險結合起來,豐富了該制度的研究。
獨立董事作為公司高管的一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特征發揮監督、咨詢職能。另外,就本文研究結果而言,公司在聘請獨立董事的過程中,除其他特征外,應積極關注獨立董事年齡,為公司風險的相對降低做一定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張茂元.獨立董事制度如何成為一個理性神話[J].學術研究,2016(8):63-69.
[2]謝志明,易玄.產權性質、行政背景獨立董事及其履職效應研究[J].會計研究,2014(09):60-67+97.
[3]鮑群,趙秀云.產權性質、供應商關系與公司風險[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3):119-122 .
[4]Christopher S. Armstrong, John E. Core, Wayne R. Guay. Do independent directors cause improvement in firm transparenc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 2014(113): 383-392.
[5]冉光圭,羅帥,方巧玲.獨立董事和監事會:替代抑或互補?[J]. 西部論壇,2015(25):84-86.
[6]羅進輝,向元高,林筱勛.本地獨立董事監督了嗎?——基于國有企業高管薪酬視角的考察[J].會計研究,2018,369(07):59-65.
[7]鄭志剛,闞鑠,黃繼承.獨立董事兼職:是能者多勞還是疲于奔命[J].世界經濟, 2017(02):155-180.
[8]周澤將,馬靜,劉中燕.獨立董事政治關聯會增加企業風險承擔水平嗎?[J].財經研究,2018 (8): 142-154.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