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文
摘 ? ?要: 情感教育是與認知教育相對的概念,是完整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情感教育,是提高學生興趣、成功體驗、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有效方式。本文從情感教育相關概念、實踐意義及實施策略三個方面進行了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 情感教育 ? ?小學語文 ? ?實施策略
一、情感教育概念分析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和諧教學環境,以有效制衡認知與情感的內在聯系,確保學生在智力發展基礎上獲得更強的學習體驗,即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以快樂、主動的狀態自主探究學習,從而幫助學生建構人格特征及形成獨立人格的一種教學方法。由此可見,情感教育是與“唯理智教育”相對的教育模式。它能夠有效彌補傳統認知教育模式中學生情感發展不全面、不充分的缺陷,極大地緩和了師生之間的高低角色關系,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意義分析
1.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社會化發展。
教育事業的最終目標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無疑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從實際層面看,無論是學生“高分低能”的現狀,還是多數學生存在的社交能力較弱的問題,都凸顯我國教育工作正走在“唯理性主義教育”的歧路之上。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是跳出“唯理性主義教育”窠臼的有效措施,能夠在保障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同時,不斷促進學生社會化發展,為其社會適應能力的持續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2.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從奧蘇貝爾提出三個影響有意義學生的認知結構變量(觀念的可利用性、觀念的可辨別性和觀念的穩定性與清晰性)可知,認知能力發展并非是理性化而是包含情感體驗、外部刺激及內在動機等因素的綜合性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能通過“唯理性主義”的教育模式持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適當采取情感教育措施,有效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幫助其建構可利用、可辨別且穩定清晰的學習觀念,促使學生不斷發展自身的認知能力。
3.情感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潛能開發。
開發學生潛能是素質教育及個性化教育的重要目標,同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于教學實際中,諸多教師時常會陷入一種困窘的境地,即利用理性教育抑或純認知教育方法開發學生潛能通常是初始階段有效,一旦進入深入開發階段就會陷入停滯狀態。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沒有認清內在行為動機與潛能開發及情感體驗與動機激發之間的聯系,即沒用充分利用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際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情感教育能夠使學生主動拓展自身思維能力、深入挖掘自身潛能。
4.情感教育有益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審美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人文性質的表現形式,在教學實際中切實培養學生的審美志趣具有重要意義。審美能力結構中既有理性思維又包含感性思維。因此在教學中僅僅依靠理性主義教育策略,難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情感教育有效滲透至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增強學生審美觀照過程的情感體驗、獲得更加全面的審美感受,在此情境下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尊重個體,開展快樂教育。
尊重與理解是情感教育開展的重要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首先應該尊重學生個體,有效營造和諧快樂的教學氛圍。對于學生個體的尊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學生差異性保持尊重。人類作為一種高級生命,多樣性與差異性是我們存在于世界最重要的價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力秉持求同存異的思想觀念,充分尊重不同個體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摒棄“流水線生產”的刻板教學觀念,積極跳出按程式培養“乖學生”的教學誤區,對活潑好動的學生給予尊重與呵護。其二,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從理論上講,小學生的獨立性正處于建構狀態,其情感依賴性已然很強。這就是小學生面對困難更多的是尋求他人幫助的原因所在。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多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幫助其解決相關困難,使學生更多地感受到溫暖與快樂。
2.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情感需求是人類作為群體性動物的重要標志,人際關系則是影響個體情感體驗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是否融洽,則是影響其情感狀態優劣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搭建雙向溝通的關系。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諸多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接受學生的信息反饋。在此模式下,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互動,導致學生很難在學習中釋放自身真實情感。可見在小學語文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與學生建立互動交流的關系,一邊教育一邊與學生進行交流。譬如在教學古詩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一邊帶領學生朗讀古詩,另一方面和學生交流學習心得,例如在學習李白的《靜夜思》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跟隨自己朗讀幾遍課文,然后細致地講解古詩的含義,最后則是與學生交流討論“思念故鄉”這一話題,讓學生在和諧的交流環境下暢所欲言,從而抒發自身情感。如此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實施體諒教育,和學生成為朋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是拉近師生距離并給予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的有效措施。在小學語文情感教育中,教師可以采取體諒教育努力與學生建立朋友關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多關心、少評價;多鼓勵、少批評。當然體諒教育并非是苛求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是讓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向學生提出寶貴的建議。譬如朗讀課程教學中,若發現學生在朗讀時缺乏情感,那么教師或許不應該以自身的標準對學生評頭論足,而應該運用“如果你能飽含感情地朗讀的話,那么就太完美了”這樣的話語鼓勵學生。通過上述教學方式,師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頻繁有效,如此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獲得感、滿足感與成就感。
3.用幽默的語言使學生感受快樂。
在情感教育模式中,讓學生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是其重要任務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有效滲情感教育,教師可以運用幽默的語言藝術,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為幽默的語言是人們感受快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小學語文情感教育中,教師應該保持“言之有樂”、“言之有趣”的教學觀念,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表達快樂、傳遞快樂。在教學中要想使語言變得風趣幽默,教師多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話語。因為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年齡差異,所以如果教師能夠經常說一些學生之間流行的話語,那么就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幽默和快樂。
4.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正如上文所言,情感是一種復雜的主觀感受,同時受內外因素影響。簡言之,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下,個體的情感體驗更多姿多彩。因此在小學語文情感教育中,教師應該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從而給予學生多層次、多維度的情感體驗。首先,教師可以采取游戲教學法,以此引發學生快樂的情感體驗。譬如在教學實際中,為使學生掌握成語、運用成語并從中感受快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成語接龍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地學習。其次,教師還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即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譬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送別的情境,如“送爸爸媽媽去出差”這樣的情境,并組織學生扮演相關的角色。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深刻領會古詩中表達的惜別情感。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開展直觀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時常涉及描寫自然風光的課文。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直觀地展示自然景色,讓學生獲得更佳的審美體驗。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健全學生個性則顯得尤為必要。在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實現上述要求的情況下,教師應該積極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以此提升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王春艷.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7(24).
[2]張永強.教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培養[J].讀書文摘,2017(04).
[3]鄒德秋.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情感體驗[J].山西教育(教學),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