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建
摘 要:少數民族學生是少數民族地區寶貴的人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結合學校現狀,從思想、學習、生活、就業、助學等方面提出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 立德樹人; 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中圖分類號:1006-3315(2019)04-121-002
“十三五”期間,學校事業發展越來越快,辦學規模穩步擴大,隨著省外招生的拓展,2016年起,學校少數民族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生管理由原來的單一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變為多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成為我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雖然少數民族學生在我校學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由于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的特點,給我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少數民族學生是少數民族地區寶貴的人才,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應深入研究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研究解決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難題。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優秀人才做出貢獻。
一、我校少數民族學生現狀
(一)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情況
我校現有少數民族學生218人,涉及藏族、瑤族、黎族、土家族、侗族、苗族、毛南族、傣族、回族、壯族、穿青人族、彝族、布依族、哈尼族、傈僳族、納西族、景頗族等17個少數民族,其中以藏學生人數最多,有115人,其他少數民族學生1-3人左右。學生主要來自廣西、云南、西藏、貴州等生源地。有宗教信仰的70人左右,主要信仰佛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06人,占總人數的48.62%。
(二)少數民族學生的主要特點
1.能歌善舞,文體活動能力強。少數民族學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在各種晚會、舞會、社團活動等文藝演出中能充分展示本民族的才藝風采。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熱愛體育運動,是我校籃球、足球隊中的主力軍,在學校各項體育運動比賽中表現都很出色,為二級學院爭得不少榮譽。
2.漢語言能力低,學習效率不高,成績差。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于我國的西部地區,當地的基礎教育相對比較落后,有些地方甚至不使用漢語授課,導致學生漢語的聽力和表達能力相對較弱,在與老師和漢族學生進行交流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大學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等基礎課程重修率高。學習習慣和學習效率與學校其他同學有很大的差距,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況,學習壓力大。
3.學生民族意識強,容易形成“小團體”。少數民族學生來自邊遠地區,由于離家很遠,民俗風俗、宗教信仰、生活習慣、語言交流等方面的問題,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民族意識強,不容易融入其他學生團體中,容易形成自已的“小團體”,排他性強。當與其他學生發生矛盾時,“小團體”情況特別明顯,還有可能串聯成“大團體”,導致學生之間的民族沖突。
4.家庭經濟條件差,貧困學生多。我國西部地區,經濟水平與沿海發達地區有很大的差距,學生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在家務農或外出打工,經濟來源單一,家庭收入低,且子女多,還有不少學生是孤兒,學費、交通費和生活費的負擔很重。大多數學生依靠享受政府和學校的助學貸款、地方補助、減免學費等才能完成學業。
5.環境適應能力差,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少數民族學生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家庭、性格、生活習慣、經濟、人際交往、學業壓力等方面的原因,對校園文化、學習、生活等適應能力差,常常會出現遲到、曠課、沉迷游戲、抽煙、喝酒、宿舍衛生差、打架等行為,也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表現出自卑、孤僻、情緒控制能力差,甚至自我傷害等現象。
6.就業與創業能力弱、壓力大。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能力弱,思維方式簡單,競爭意識不強,就業、創業的能力和意識相對于漢族學生而言,不具備競爭優勢。就業渠道單一,很多學生都想畢業回去后參加當地的公務員考試,競爭激烈,成功率不高。部分學生主動就業的意識不強,存在消極被動的情況,抓不住就業和創業的機會。
二、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措施與建議
1.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隊伍的建設
學校經常開展輔導員、班主任的業務培訓和技能引領,但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專題培訓開展較少,導致輔導員和班主任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經驗不足、方式方法不科學。面對少數民族學生不斷增加的情況,學校應選派優秀教師從事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開展專題培訓,引導輔導員和班主任對少數民族政策、民俗、宗教、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與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開展合作,加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溝通和交流,互派教育管理人員到對方學校工作,進行對口交流;從少數民族地區招聘思想政治過硬,精通漢語和多民族語言的優秀教師充實學校學生教育管理隊伍。通過加強培訓、校校合作、人才引進等措施,打造一支懂民族工作,熱愛民族工作的學生工作隊伍,進一步提升學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力量。
2.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四愛”教育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堅定少數民族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開展“愛黨”教育;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開展“愛國”教育;加強學校校史、校情宣講介紹,幫助少數民族學生了解學校,盡快適應校園生活,開展“愛校”教育;精心設計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風情展示活動,加強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激發學生對本民族和家鄉的責任感,開展“愛家鄉”教育。通過開展“四愛”教育,用馬克思主義、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等教育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3.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特點,積極探索符合少數民族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方法。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不是降低教學要求,而是科學進行課程設置,合理調整教學目標、教學進度,制定符合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進教學評價方法。增加課外輔導,強化學習訓練,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自信心。安排成績優秀的漢族學生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一對一”學習幫扶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能改善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還有利于民族交流和民族團結。建立學習激勵機制,設立專項獎學金,加大對學習優秀學生的表彰和宣傳力度,以典型帶動其他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4.建立預警機制,確保民族團結和校園安全穩定
少數民族學生的安全穩定是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建立學生會干部、班級干部、宿舍長、學生信息員預警網絡,通過QQ群、微信群加強學生與少數民族事務輔導員聯系,及時發現少數民族學生中的不穩定因素;隨時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動態,通過主題班會、座談會、個別交流等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引導工作,及時化解“小團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五早”(早發現、早報告、早研判、早預防、早控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危機干預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學生服務體系,多渠道、準確、快速、隱蔽地化解心理問題,及時干預和預防少數民族學生的惡性心理危機事件發生。
5.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有針對性的提供就業幫扶
學校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就業政策研究,及時了解當地的就業形勢,搭建就業綠色通道,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就業幫助。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意識,確定職業生涯目標,制定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思想教育,將職業教育滲透于每日、每事中。讓學生了解職業教育形勢和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讓學生在明確發展方向的同時牢固樹立職業理想和危機意識,從而能煥發學習的主動性。對于愿意回生源地就業,樂于為家鄉建設作貢獻的學生,應給予鼓勵,幫助他們提前了解當地的就業形勢,及時提供就業信息。對于想參與當地公務員考試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考前輔導,提高其通過率。
6.開展關愛行動,做好扶貧助學工作
加強對少數民族貧困學生關心、關注的力度,通過各種渠道深入了解學生實際狀況,對其家庭情況進行摸底,掌握貧困生的數量,在平時工作中關注貧困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建立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及資料數據庫。在“獎、助、貸、勤、補、免”等學生資助項目上給予政策傾斜,通過設立少數民族學生專項資助,提高資助比率等措施增加助學力度。給予經濟資助的同時,要加強“精神資助”和“心理資助”,要經常性的給予他們思想、學習、生活上的幫助,幫助他們擺脫自卑心理,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教育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向上、自強不息、誠信為人,切實幫助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是學校學生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是校園和諧穩定的關鍵因素。我們應加強學習研究,探索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新模式,努力把少數民族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民族團結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基金項目: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校級課題“新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常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項目編號: SY20171212-11)
參考文獻:
[1]劉麗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2):20-24
[2]宋天華.新時期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4,(2):179-181
[3]謝中清.新“五力模型”理念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7):53-55
[4]遲真.“微時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6,(5):60-64
[5]余海波.大學教育管理者的視角: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校園文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6):154-159
[6]馬世磊.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中的難點問題及對策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1):100-102
[7]王曉靜.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6.(23):162-163
[8]王建東.跨文化適應視角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