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故事教學法就是一種能起到觸動學生心靈作用的教育教學方法。本文將結合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思考或做法,談談如何把故事教學法運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道德與法治;教育
一、 巧用故事導入法,引發學生興趣
一堂觸動心靈的道法課,須抓住學生的“心”。而要抓住學生的“心”,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引發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興趣。在一堂課的導入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教材內容,巧妙地通過故事播放、故事講述、故事演繹等方式來抓住學生的“心”。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時,針對初一學生還較幼稚、天真可愛的特點,我們可以播放《啥是佩奇》短片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愉悅地讓學生進入故事情境中,與“老爺爺”一起尋找“佩奇”,一起尋找那份沉甸甸的愛即“親情之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一故事為接下來“家的意味”和“孝親敬長”的學習打下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善用故事說理法,啟發學生思維
一堂觸動心靈的道法課,須牽動學生的“心”。而要牽動學生的“心”,就不能簡單地停留在一味地采用“說教”形式來進行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講解。道法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特別是九年級的國情國策內容有許多大道理學生比較難以理解和掌握。我們要堅持知識灌輸與故事啟發相結合,要善于運用故事說理法,通過講述故事、播放故事等方式來提出實際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與九年級教材內容相一致的就有許多關于改革開放故事、科技創新故事、民主法治故事、民族團結等故事。教師在授課應該要結合教學目標,精選當前的時政熱點,解讀并充分挖掘背后的“中國故事”,引導學生感受個人成長與民族、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比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踏上強國之路”授課時,可以把習近平2019年的新年賀詞這一時政熱點穿插進來,賀詞中提到了“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熱點,老師就要引導學生解讀并充分挖掘這一熱點背后的“中國故事”。從被稱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開始講述關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春天故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小崗村18位農民鄭重地簽下了一份“契約”,嘗試“大包干”的做法。這一改革之風便一路吹起來了,從農村到城市,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中國故事”牽動了所有中國人的心,也牽動了學生的心。講述完這一故事后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為什么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深度思考后會想到這與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還有人民的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是分不開。當中,在講到中國大地翻天覆地變化時,還穿插了視頻《厲害了?我的國》,從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地位等方面感受改革開放的巨變,從中啟發學生思考:這些中國發展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我們青少年應怎樣面對改革開放的大趨勢?學生不僅明白了“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的道理,而且也感受到了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了學生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
三、 活用故事共鳴法,激發學生情感
一堂觸動心靈的道法課,須打動學生的“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需要一些鮮活生動的德育故事、英雄故事來講述深刻道理,情真意切的故事情境容易使學生發自肺腑地感慨萬千,引發強烈共鳴,從而打動學生的“心”,從中引發學生追求“真、善、美”,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如,在八年級上冊“感受生命的意義”學習中,教材內容明顯“高大上”,不易理解,學生和老師都要“仰視教材”,難以領悟。為了能讓學生走進教材并理解教材,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個人的球隊”故事:16歲少年葉沙陵賽因突發腦溢血去世,父母幫他完成最后的捐獻:捐出心臟、肝臟、肺臟、腎臟、眼角膜,幫7人煥發新生。葉沙陵賽生前酷愛籃球,于是5名受捐者便組成一支“一個人的球隊”——葉沙隊。2019年1月27日,帶著葉沙的籃球夢,這支球隊走進了WCBA全明星賽現場。葉沙雖然走了但大愛留人間——這一催人淚下的故事觸動了學生的“心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和深思:人為什么活著?怎樣的一生是值得過的?學生結合這一故事,就能很好地理解:人活著是為了讓生命有意義。要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當看到別人需要時我們要付出愛心,無論對自己還是他人、社會、國家,我們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老師通過這一故事進而教育學生要學會付出自己的愛心和承擔自己相應的責任,不僅升華了知識也激發了情感,更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 用好故事教學法,促進知行合一
一堂觸動心靈的道法課,貴在踐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學中要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通過以上的故事教學法,我們已讓學生感受了家庭“親情”,關注了“強國之情”,品味了綻放精彩生命、奉獻社會的“大愛之情”,通過課內的故事學習已打開了學生多扇的心靈大門。但親情之愛還需用行動來表達,愛國情、強國志也還需報國行,用具體行動來證明,承擔責任、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價值也須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從細節做起。所以,要用好故事教學法,進一步引導學生要在實際生活中付出自己的“孝心”“愛國心”“責任心”,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
故事教學引發了學生興趣,啟發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學生情感,促進了知行合一,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學質量。但是,如果在運用故事教學時不能遵循相應原則,也會出現相反的效果,我們在進行故事教學時應注意:選擇的故事必須具有代表性;選取的故事必須與教學目標相契合;所選的故事必須能夠為學生提供正面導向和積極力量;選擇故事應該與時俱進;此外,故事選取還需要與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相適應,并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
作者簡介:
林秀芳,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列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