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管理班級,如何讓班級中的學生有一個努力的方向與核心,是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應該思考的問題。這不僅考察了班主任的專業發展,也影響著班級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管理班級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該階段形成的一系列的認知對于他們之后的發展有著非常長遠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應該將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等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加優秀的學生。
一、 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班主任教師展開班級管理的前提與基礎。基于此,在平時的管理中教師應該關心并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在此基礎上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為之后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礎。
其一,在平時的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教師應該公正平等地對待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不因為學生成績差異而區別對待,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教師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從而愿意在班級學習的過程中,服從班主任教師的管理,這便為提升班級管理效率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二,在開班會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班級學生對班級管理以及班級發展的意見與建議,如此,學生便能夠感受到班主任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與建設中來,為提升班級管理效率奠定良好基礎。
總而言之,在管理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讓小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基于此,在平日的管理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維護學生的小情緒,這樣,才能保證班級管理的順利進行。
二、 選擇合理巧妙的批評方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到自身年齡的影響,難免會出現各種錯誤。若是有此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粗暴直接的管理方式,而應當選用合理的批評方式,以一種較為婉轉的批評方式讓學生既能理解到自己的錯誤,還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愛護。
首先,在批評學生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語氣,不應該疾言厲色,也不應該不問青紅皂白便批評自己的學生。例如,某次筆者發現自己班級負責的清潔區域在打掃之后有垃圾,筆者思考了一下,并未直接批評打掃衛生的同學,而是帶領他們一起分析為何會出現此種情況?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早上打掃的時間過早,來來往往的學生很多,腳上帶的垃圾或者隨手扔的垃圾都會讓清潔區域變臟。所以,以后打掃的時候應該注意時間。這樣心平氣和便可以解決問題,且這種解決方式還能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與此同時,還能夠學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次,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矛盾,班主任教師則可以將學生帶離教室,去一個比較僻靜的地方對兩位同學進行教導,而不是在全班同學面前指責他們。這樣不僅能夠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還能讓學生迅速冷靜下來,仔細分析自己的過錯。教師在此過程中,也應該用比較平和的心態與溫和的語氣去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可以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能高效率地解決問題。
小學生思想較為簡單,教師應該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去與他們相處,讓他們感受到教師最大的善意,并與教師進行良好互動。如此,便能夠很好地提升管理效率。
三、 發揮班干部的帶頭作用
筆者所在班級的班委成員皆是學生自己選舉出來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之后,筆者發現,這些學生在管理、學習以及組織活動中確實有過人之處,所以他們也能夠在班集體中起到帶頭作用。因此,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筆者也會注重發揮這些同學的聰明才智,以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其一,筆者會要求班級干部根據班上同學的行為特點,與全班同學一起商量出一個適合他們的班級規章制度。這樣,便能夠很好地規范他們的行為。例如,班上有一些學生喜歡吃零食,筆者便帶領他們制定一個制度:不能將零食帶回教室,一經發現,便懲罰打掃衛生。這個規章制度對于抑制學生吃零食的行為有非常大的幫助。且通過筆者給他們講解吃零食的壞處之后,他們便會積極主動的遵守這一規章制度,這便為改變班集體的風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二,筆者會讓班級中的學生輪流充當班集體的管理者,從分配打掃衛生的人員到管理班集體的紀律。這樣一來,學生便會認識到,管理班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且他們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也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才能以及對班級的責任心。如此,便能夠很好地提升管理效率。
總而言之,在管理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發揮班級中學生的管理才能,發掘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意識到自身的管理才能,從而在日常學習中更好地配合班主任教師。
四、 開展實踐活動
教師應該設計一些充滿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即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身的行為。因此,班主任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并結合學校的活動,開展符合小學生的實踐活動。
其一,班會是每個班級都會舉行的活動之一。那么教師可以將班會的形式豐富化,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班會課上提升自身的品格。例如,三月份雷鋒活動月的生活,教師可以利用班會的時間,讓學生去距離學校比較近的街道宣傳雷鋒精神。在此過程中,學生便會充分認識到熱心幫助他人的重要意義,進而更好地理解雷鋒精神;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遇見垃圾要及時撿起來扔進垃圾桶。這樣一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便可以無限拉近,學生也能夠在此過程中,發現其他同學身上的閃光點,這樣便能夠培養他們的團結意識,這對于教師日后的管理有非常大的幫助。
其二,班主任教師可以給班會設計不同的主題,比如“道德”“法制”等,在不同主題的班會下,學生能夠學到不同的知識。例如,在以“分享”為主題的班會上,筆者首先讓學生闡述一些他們愿意分享的事物或者故事等,學生興致高漲,紛紛展開了討論。待到討論的聲音逐漸降低之后,筆者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覺得在集體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同學們思考一下之后,有學生說是寬容,有學生說是忍讓……聽到這些回答之后,筆者夸贊了學生,給他們闡述了分享的重要性,并告訴他們,為了不與自己的同學產生沖突,也要學會分享。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等形成的初期,班主任教師要在管理的過程中,灌輸給學生正確的理念,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之后漫長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作為小學班主任教師,應該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現狀以及生活習慣,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他們的行為規范條例,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姚中華.淺談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才智,2015(23).
[2]仲琳琳.論加強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J].青春歲月,2014(21).
作者簡介:
陳小龍,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八里灣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