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進


[摘要] 目的 探究在持續質量改進的基礎上的教學方案對臨床護理人員疼痛護理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該院疼痛病房103名實習護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3),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觀察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的教學方式。教學時間為8周,教學結束后觀察兩組實習護理學生理論考核成績和操作考核成績、對教學的滿意度、自身的能力評分等指標。結果 教學結束后,觀察組護理學生在理論考核成績和操作考核成績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學生在醫學護理學基礎知識、職業價值與態度、臨床技能、溝通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與研究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持續質量改進的教學方法對實習護理學生疼痛護理效果顯著,可顯著增加實習護理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增加教學滿意度,臨床上可推廣使用
[關鍵詞] 持續質量改進;疼痛護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 R47;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7(b)-0141-02
現代醫學中的疼痛是臨床常見的病理現象,主要由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時引起的痛感覺,也是機體對傷害性刺激做出的防御性功能[1]。臨床住院患者主要以鎮痛藥物控制疼痛為主,但長期用藥機體會出現一定耐受性,因此減少藥物用量并結合良好的護理對患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但目前專業疼痛護理人員較少,常規護理人員對疼痛了解程度不深入,因此在臨床工作中疼痛教學對臨床疼痛護理工作十分重要。而傳統教學方案主要以集中授課為主,僅簡單講授理論知識,最終護理實踐水平較差,基于此尋求高效的護理教學方案有利于提高疼痛護理教學水平[2]。持續質量改進方案是近年來臨床護理研究中常用的護理模式,以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收集數據、總結經驗、改進方案為流程的模式,通過不斷改進達到最優質的護理方案。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將持續質量改進運用在護理教學上的報道相對較少,因此該研究將持續質量改進運用與疼痛護理教學上,探究該模式對護理疼痛教學質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疼痛病房103名實習護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為該院教學院校到院實習的學生,年齡20~23歲,性別不限,本人知曉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因某種原因在教學未結束時退出教學方案,問卷資料缺失。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3)觀察組男8名,女42名,平均年齡(21.4±1.2)歲。對照組男10名,女43名,平均年齡(21.7±1.3)歲。兩組實習護理學生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提交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教學方法,組織集中授課了解疼痛理論知識,了解患者疼痛評估工具及相關準則,了解如何處理減輕疼痛。觀察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的教學方案,具體教學方案如下:①計劃:成立持續質量改進教學方案小組,小組成員由科室護士長和疼痛專業帶教老師領導,以“控制患者疼痛”為目標安排教學內容,并根據學生自身素質調整教學方案。②實施:由疼痛專業帶教老師組織學生進行授課,積極落實疼痛理論基礎(理論)和實踐基礎(操作),如:疼痛發生的原理,如何進行非藥物鎮痛,如何進行護理操作以及護理操作中的技巧,同時了解鎮痛藥物如嗎啡對患者的不良反應,以及出現不良反應后的處理方案。③數據收集:每2周進行一次抽查評估,了解學生理論及實踐掌握情況,并了解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意見和建議。④數據收集:整理學生各類考核成績,并提取有效學生建議進行綜合性分析。⑤改進:通過數據分析后,找出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開始制定下一階段的教學計劃。兩組學生均以2周作為1期教程,連續進行4期。后評估不同教學模式對疼痛護理教學的影響。
1.3? 觀察指標
教學8周后,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考試和操作考試,理論考試以試卷答題為主,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理論知識掌握越好,操作考試以人體模型上進行操作,以科室護士長和專業疼痛帶教老師作為考官,對疼痛護理操作水平進行打分,取兩者平均分作為最終實踐考核成績。對兩組學生進行自我基本能力評價,采用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進行評價[3],一共由7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表示該項水平越高。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學生教學結束后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護理學生在理論考核成績和操作考核成績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人員的自我能力評分比較
教學結束后進行自我能力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理學生在醫學護理學基礎知識、職業價值與態度、臨床技能、溝通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與研究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疼痛在醫學上是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它是一種人的主觀感受,會使人的情緒變得急躁不安,甚至造成血壓升高、心臟跳動加快等等現象。疼痛的分類也非常廣泛,例如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慢性癌痛等等。目前,國際上已經將疼痛作為第五項生命體征,疼痛也一直被醫學界重視和研究[4]。以往的疼痛主要以鎮痛藥物進行控制為主,近年來隨著護理水平的優化,鎮痛藥物與優質護理合用是常用方案。但目前關于疼痛專項護理的人員較少,因此疼痛護理教學對疼痛護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上護理人員由于理論知識,實際操作的空間有限,導致護理人員對疼痛護理的認識不夠深刻,疼痛護理水平普遍不高,因此需要優質的疼痛護理教學方案。持續質量改進教學方案是一種在確?;A護理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優化教學流程使整個教學流程達到最佳效果。該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教學方案的護理學生在最終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得分均顯著高于傳統教學,表明持續持續質量改進教學方案可顯著提高護理學生的理論認知和實踐操作能力。分析原因在于傳統教學方案多以授課老師集中講授,學生記錄,提出問題,老師解答的規范模式進行,該教學方案屬于“填鴨式”教學,但能夠提出問題的學生較少,多以老師直接灌輸為主,導致教學質量不佳[5]。而持續質量改進的教學方案,通過在課堂上的講解和模型上的實際操作可增加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定期的抽查考核可激勵學生的自我復習能力,在每期教學結束后進行問卷意見調查,收集意見后進行綜合性分析,并制定下一期教學計劃,能夠促進護理學生對疼痛護理的不斷進步[6]。該研究在8周教學結束后進行自我能力評估,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教學方案的護理學生在醫學護理學基礎知識、職業價值與態度、臨床技能、溝通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與研究得分上均顯著高于傳統教學方案的學生,也再次證明持續質量改進教學方案的教學效果高于傳統教學方案。
綜上所述,持續質量改進的教學方案在疼痛護理教學的效果顯著,可顯著提高護理學生的理論認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臨床上可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朱俞彤,王鳳英,王娟,等.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頸椎骨折患者HAMA、HAMD評分及疼痛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2):67-69.
[2]? 周英鳳,胡雁,顧鶯,等.基于證據的持續質量改進模式圖的構建[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7,2(5):603-606.
[3]? 周宏珍,朱亞芳,雷清梅,等.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對提高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作用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30(2):220-223.
[4]? 周祥基.基于PDCA循環的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作業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6(5):66-69.
[5]? 基于循證理論的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在手術室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22):3409-3411.
[6]? 基于根因分析法的持續質量改進降低神經外科ICU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的作用[J].河北醫藥,2017,39(6):95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