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 要: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許多高校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計算機及相關信息技術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程。通常這是一門結構相對穩定,知識面比較寬泛的課程。但也正是因為廣度優先的知識體系,會帶來課程與專業結合不夠緊密,知識更新不夠及時以及學習效果不夠突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進工作進行研究,討論目前應用型民辦高校體育專業學生中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并為同類院校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工作提供思路。
關鍵詞:信息技術? 通識教育? 課程改革? 應用型高校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a)-0107-03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不斷的與各行各業進行深度融合,可以明顯提升行業效率,擴大行業成果。因此就業市場對高素質,專業化人才提出了具備全面信息技術素養的要求。因此,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越來越重視對各層次人才信息技術基本素質以及應用能力的培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在高中階段的學校和有條件的初中、小學普及計算機操作和信息技術教育[1]。”將信息技術的學習延伸到了中小學階段。
但是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本身,又對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不斷提出新的挑戰。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指出,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普遍由過去的大體量,向今后的高質量轉變。那么把信息技術的教學與相關專業的學科建設相結合,就成為促成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重要保障。
本文將以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下稱奧院)在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工作為研究對象,討論更適合校本實際,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信息技術課程課改工作的思路。
1? 信息技術基礎教育的現狀
1.1 信息技術課程在我國學生學習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在中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2]。
而到了大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通常作為一門通識基礎類課程開展,是必修課程。為受教育者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更好的生活,更有效的學習提供了保障。可以說,在我國當前階段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信息技術課程貫穿了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并且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課程的應用價值也不斷提升。
但是,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學科地位低;學生的初始能力各異,信息技術的日常應用能力差異較大;教學內容陳舊與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實際情況有所脫節。尤其是高校信息技術學習和中小學信息技術的學習無法有效銜接,部分教學內容重復甚至難度倒掛這些問題,都制約了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1.2 應用型民辦高校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個性化需求
在高校教學中,雖然普遍開設了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但各個地區,各個高校基于各自的教學實際,都有不同的教學需求。從內容上來說,高校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通常由理論基礎知識和操作實踐技能兩部分組成。其中,基礎理論,主要圍繞信息技術的概念;計算機軟、硬件相關知識;網絡基礎知識;媒體處理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這幾個方面展開。而操作實踐,重點培養同學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常用辦公軟件的操作能力。
應用型民辦高校的教學目標,需要緊緊圍繞培養應用型、實戰型人才這一重心。同時,民辦高校還會面臨教學資源緊張,專業設置靈活,教學研究相對薄弱這些實際存在的問題。
以奧院為例,一個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同時完成多個專業學生的教學工作,指導不同專業同學的開展實踐學習任務,這對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有效改進是個不小的挑戰。如何將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成為滿足不同專業需求的通識課程,就成為一個不小的挑戰。
2? 奧院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背景分析
2.1 奧院專業學科建設情況分析
奧院是一所依托名校資源(南京體育學院)建設的民辦機制的高等院校,主要培養具備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突出的專業技能的實戰應用型人才。因此,教學工作的重心始終圍繞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展開。
奧院的教學需求可以按專業方向分為體育方向,文管方向,藝術媒體方向。各方向下又細分為不同專業,并且各專業的學生人數落差較大,生源結構也各不相同,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工作首先需要制定與專業相結合的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方案。
以奧院人數占比最高的體育方向為例,其中生源性質及文理科出身統計如下。
其中體育生占比較高,并且人數構成上,存在文科生高于理科生,女生高于男生的客觀情況。
2.2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在體育專業的課程群中的定位
以學分學時計量,目前奧院社會體育指導專業的學生大致課程結構如表2所示。
其中,通識課程占到全部學時的35%,說明學院充分重視基礎素質教育在培養目標達成中的重要性。而信息技術課程課時占到通識課程學時總數的11%。是一門學時比重相對較大的課程。
在衡量信息技術對社體專業同學學習的作用時,從專業主干課程里抽選了《健康體能訓練》、《體育競賽的組織管理》、《體育統計》三門代表性專業課程,對學生的課程群進行考察,發現在這些課程學習過程中,如果采用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明顯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而且很多專業知識的應用實踐,也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和工具。
因此,信息技術作為社體專業同學們的一門通識基礎課程,是整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起到基礎和促進的作用。
2.3 社會體育指導專業學情分析
奧院社體專業的學生人數占比是奧院各專業人數占比最高的。作為體育生,身體素質過硬,樂于與人交往,熱情活潑好動是其鮮明的性格特征。
這些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普遍都已經接觸過信息技術的課程,因此在高校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中,并非從零基礎開始。但是,可以發現個體之間在學習積累上的差異比較明顯。
受多年體育鍛煉以及自身性格特點的影響,社體專業的同學們理論課程學習的熱情普遍不如術科。通過在學生們中間開展評課評教的活動,對評教結果進行分析,社會體育指導專業學生認可程度較高的課程主要集中在瑜伽、游泳、體能訓練等這些專業技術科目上。而好感度較低的課程,則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養,軍事理論等這些相對偏理論學習的科目上。
3 奧院在提升體育專業學生信息技術學習效果中的教學實踐
3.1 重構知識體系架構,與各專業的學科建設緊密結合
結合奧院培養應用型,實戰型人才目標定位,在提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教學實踐中,首先是對課程知識體系的架構進行了重構處理。
奧院現有信息技術課程選用教材,是面向所有非計算機專業的高校學生開展信息技術學習的統編教材,理論部分共分為六個教學模塊,知識點數量200左右。首先將這些理論知識點劃分為偏理論學習和偏實踐應用的兩大類。
為了循序漸進的完成課程改造,不偏離提升教學質量的初衷,課改的第一步,是將理論知識與后續關聯課程相結合,與工作場景實際相結合。
例如《體育賽事管理》中的核心知識點——不同賽制的對陣編排。在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習中,將EXCEL中的單元格屬性設置,跨表引用,以及繪圖技術相結合,引入賽制編排這個實用場景,設計了案例教學,比原有割裂的知識點以及抽象的理論分析更加具體生動,同時提升了同學們的實戰技能。
知識重構的方案,以信息技術課程知識點的梳理為出發點,以任課教師充分學習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為基礎,與專業任課教師進行教學討論,以構建專業學習的知識樹和技能樹為手段,讓這項工作既不脫離原有的課程建設方向,又緊緊服務于同學們的專業學習。
這樣的優化效果在課程的考核中也得到了驗證,學生的期末成績整體分數得到了明顯提升。
3.2 豐富課堂內容,逐步實現分層教學,注重情感互動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特點,就是要求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更接近于實戰。
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法,同學們的有效學習時間會大大縮短,即使是主觀上愿意聽講,相當一部分同學會在半個小時內轉換注意力焦點。
高校課堂的共性問題:玩弄手機;私下聊天;目光不聚焦,看似仰頭聽講,實則已經走神。也會存在于信息技術的課堂。如果采用傳統的批評指責,同學們能勉強將注意力轉回課堂,但效果并不明顯,甚至有時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通過學生座談交流,發現缺乏學習熱情的原因,除去主觀因素,部分知識內容與中學學習重復,部分知識點過于抽象學生無法跟隨課堂的節奏,都客觀存在。
在奧院信息技術的課改工作中,除了對知識點的重構,同時逐步開展分層教學模式,在積極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將每節課程的內容設置為基礎,應用和擴展三個維度,既滿足學習任務的達成,同時對學有余力的同學,采用發散性的思維,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指導他們完成進一步的自我學習。讓學生愿意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感受,并且根據他們的感受調節課堂的節奏,活躍學習氣氛,有效的吸引同學們的關注焦點,強化學習效果。
3.3 新的教學方法引入課堂,充分激發學習熱情
隨著我國整體教學環境的改善,教學改革的工作持續深入,越來越多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術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進,也離不開這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的支撐。
奧院的信息技術課改工作,對這些新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有效探索。
(1)引入翻轉課堂,第二課堂的學習方式,有效的將教師傳授和學生吸收的學習過程融合起來。這些新的教學方法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就是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對于活潑好動的青年學生來說,效果尤其明顯。首先由學生思考在專業技術應用領域,使用到的信息技術,有待用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起討論學習感受,這樣的學習過程提升了同學們對課堂的接受程度。
(2)結合社會體育專業的知識體系來設計教學案例。通過對社體專業課程群的研究,選取了以信息技術基礎為先導的專業課程,把抽象的理論概念,具體到實際專業應用中去。充分體現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
(3)借助網絡平臺,組建任務導向的學習小組。通過收集同學們在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設計學習任務,尋求解決方案。以團隊互助的形式,激發團隊合作意識,監督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社體專業的培養方案設計中,信息技術這門課程開設在大一上學期,這個階段同學們還處在一個對專業整體學習需求和學習方案的摸索階段,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幫助他們理解信息技術對專業學習的支撐作用。
而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并非社體專業課程的授課教師,在對培養方案的解讀,到對專業課程的理解上,需要加強與相關專業課程老師的交流。避免由于信息技術課程上對專業課程過度引導,甚至錯誤引導,而對同學們后續開展專業學習造成干擾。
3.4 延伸教學周期,與專業教師,學生和職場一同改進教學工作
為了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奧院的信息技術課改工作將人才培養過程與就業市場的需求相結合。
針對信息技術課程來說,要提升課程的價值,就需要對教學周期進行延伸。不是以課堂的開始為開始,以課堂的結束為結束。而是要從生源情況分析,到課程教學環節改進,再到學習后的效果驗證,尤其是注重收集來自于學生就業后的用人單位反饋為切入點,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從不斷收集的畢業學生反饋和用人單位中的反饋信息來看,這樣的教學閉環,取得了明顯的改進效果。尤其是學生在課中座談,課后評教,畢業后反饋三個時間節點上的反饋,都對課程的滿意度有著明顯的提升。
3.5 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并不斷完善,對課改效果進行考察
在奧院的信息技術課改工作中,為了完成對課改工作效果的評價,也設置了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
(1)持續監控授課對象期末考核的分數變化趨勢,進行同比和環比分析。
(2)在一個教學周期中,進行期中和期末座談,關注同學們的學習感受,并且將有價值的教學建議及時討論落實到課改工作中去。
(3)定期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小組交流,進行階段性總結。
(4)對畢業生以及用人單位進行隨機回訪,通過交流了解課程學習在他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感受,進一步收集學習需求。
這套評價指標有效保證了課改工作的推進方向。
4? 結語
從課程建設需求看,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其意義不僅僅是完成一門功課的學習或者修滿相應的學分。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科學素養,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并為專業發展提供保障。這些技能和素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現代職場環境、具備二次學習、自我學習的能力。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把信息技術這樣的通識課程的學習融入到各個不同專業的學習體系中去。
當然,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迅速的發展,各行各業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也需要不斷的優化升級才能滿足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J].決策咨詢,1999(3):6-11.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3] 朱乾雯. 信息技術在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中的應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4):130-131.
[4] 黃梅媚,黃緊德.“互聯網+”時代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19(4):109-111.
[5] 程向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與中學信息技術課程銜接問題的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1(11):108-113.
[6] 湯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誤區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6(10):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