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盼盼 尹銳敏 徐萬明
[摘要]創業教育理論研究相當豐富,但是民族地區創業教育對接精準扶貧研究尚少。以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結合10年來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從課程、師資、平臺、載體、機制等方面總結創業教育對接精準扶貧的做法與經驗,形成創業教育對接教育精準扶貧的經驗。
[關鍵詞]創業教育;對接教育;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G647.3[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16個縣市,居住著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33個民族,2017年末戶籍人口475.9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2%,其中苗族人口占42.7%,侗族人口占29.9%。2010年以來,學院每年在校學生穩定在1.2萬人以上,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55%以上,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學生占33%以上(約是全省的2倍、全國的6倍),60%以上學生家庭不同程度地存在經濟困難,可以說學院是自治州脫貧攻堅的主陣地。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既是民生,也是國計,事關廣大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關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創業教育日益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成為驅動經濟發展新引擎,也為民族地區開展創業教育帶來契機。創業教育天然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所以通過創業教育對接精準扶貧,對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助力教育脫貧意義重大。
2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形成創業教育脫貧的成效
2.1 形成獨特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學院緊扣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需求,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以“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技能結構、素養結構”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的職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起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開設KAB創業教育項目選修課程和網絡創業教育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創業課程堅持融入專業發展,通過開設創業培訓、專題講座、講解創業的基本理論知識等內容;還注重與學生專業知識相結合,邀請行業專家、相關專業創業企業家從專業角度傳授講解。堅持理論學習與創業、個人興趣與融入專業相結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2.2 完善創業扶貧師資成長機制
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創業教師走向職業化,是建立完善創業教師成長發展的長效機制。壯大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制定相應的教師創業保障辦法。學院注重創業教師團隊建設,近年加快創新創業課專職教師建設,組織教師參加人社部和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舉辦的師資培訓,從2010年起,陸續組織教師參加人社部的創業指導師資培訓,學院現有創業指導教師29人。同時,注重兼職創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培訓專兼職輔導員,政府、社會和企業創業導師等,邀請國內知名創業導師、政府專家、企業創業高管、行業專家,定期對學生進行創業指導和培訓,來壯大創業指導教師隊伍。
為鼓勵教職工參與創業,還制定多項制度和辦法,促進教職工投身于創業大軍中,《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教職工創新創業制度》為有創業意愿的教職工提供創業制度保障。《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社會服務管理與收入分配辦法》允許教師離崗創業,三年內保留人事關系,工齡連續計算,且有同等參加職稱評聘、崗位等級晉升和社會保險等方面權利;還制訂職稱晉升、成果轉化、創業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技術職稱序列等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創業熱情。
2.3 打造“五位一體”的創業實踐平臺
學院根據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培養需求,搭建形成技能實訓、創新創業、科技研發、企業孵化、產品生產“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學校注重創業平臺建設,打造建成國家級、省級等不同層級的創業平臺。學校首批入選國家典型示范高校,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一個省級大學科技園、還有大學創業園、技能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建成省級技術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級大師工作室4個,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1支。“五位一體”的創業實踐平臺在最大程度上為學校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4 開展創業活動,豐富創業活動載體
學院每年舉行多場創業培訓、專題講座,普及推廣創業經驗和理論。創業教育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還舉辦參與各種創業大賽、創業模擬、創業實戰等活動豐富創業活動載體。每年定期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新創意大賽”、“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學生實踐作品競賽”等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創業熱情;每年定期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大賽、“就業創業年度新聞人物”、“尋訪創業英雄”以及省州舉行的創業大賽。激勵學生開展創新實驗,參與項目,發表論文,發明專利,提高創新創業的能力。
2.5 構建就業創業精準幫扶機制
建立學生信息庫,建立創業貧困生信息幫扶機制。建立創業學生信息庫、貧困生信息、貧困創業生信息庫,對有就業意愿的學生,了解其就業意向和對就業的區域等信息,針對性地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政策、就業培訓,發放就業補貼。對有創業意愿學生、貧困學生中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進行重點標記、精準識別,根據學生專業、特長、能力、創業意愿等特點為其安排創業導師,有針對性地提供創業政策,指導創業培訓,指導撰寫商業計劃書、工商登記等。學院充分利用就業網、手機短信、QQ群、就業信息發布欄、電子屏等新媒體技術送政策、送崗位,為其精準推送就業和創業信息,從而也保證了對創業生進行精準幫扶。
2.6 完善創業學分互認與轉化機制
建立學分置換與獎勵機制,將獲得專利、創業轉化為學分,進行學分獎勵。黔東南職院發〔2017〕23號關于印發《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管理規定(試行)》的通知明確規定:創新創業可以保留入學資格;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按照學校創新創業學分管理相關辦法折算學分,計入學業成績。學校鼓勵、支持和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活動,建立創新創業檔案、設置創新創業學分;學校對休學創業的學生實行靈活的學習制度。休學創業的學生,其學習年限為6年,休學年限延長至3年。
2.7 民族企業協同培育創業人才機制
深化產教融合,按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目標,充分體現民族文化、民族技藝傳承特征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創業人才培養機制體系。一是完善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以苗妹銀飾、寧航蠟染、太陽鼓苗侗刺繡等企業深度合作為基礎,構筑特色鮮明的校企合作平臺,共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構建崗位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共同組織實施教學,形成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具有民族技藝、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3 創業教育能力提升,扶貧效果呈現
3.1 創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2015年成立以苗侗民族“銀飾、刺繡、蠟染”為主題的“黔粹傳人眾創空間”,于2016年獲首批國家級重創空間。2016年,學院獲全國首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黔東南培生星創天地”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星創天地”。學院大學科技園獲得省級大學科技園。自2015年至今,學校成功培育了“黔承世錦民族工藝坊”、“康復理療中心”、“生態養殖”等40多個學生創業團隊。519創業團隊、“黔承世錦”創業團隊、“中醫傳統康復理療中心”團隊都是其中的典范。
3.2 創業能力顯著提升
學生創業團隊“519創業團隊”獲“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貴州省金獎、全國銅獎等。學子獲團中央授予的“全國大學生創業英雄百強”榮譽稱號、“國家職業教育資助育人百名成才典型”榮譽稱號、“全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人物”、“就業創業年度新聞人物”、“尋訪創業英雄”榮譽稱號。工藝品設計制造學生參加并榮獲“中國(貴州)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黔東南分賽區民族民間工藝品設計大賽、能工巧匠選拔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黔承世錦”創業團隊獲首屆“2016全國創新創業高端論壇暨全國高校優質創業項目資本對接會”百強項目。
3.3 創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植物組培中心創新研發組培苗推廣輻射面積近1333.33hm2、總產值3億元以上,與企業共同開發苗侗醫藥新產品28個、產值近5000萬元。工藝品設計專業學生設計制作作品1500余件,企業轉化為商品1000余件。開展“錦繡計劃培訓項目”培訓600人以上,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培訓200人以上,學生設計制作作品380件以上,企業轉化為商品130件以上。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暨“云上丹寨·非遺傳承計劃”,2000余人通過從事民族手工產業實現居家創業。創業教育極大地激活了學校資源、激發廣大教師干事創業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陳文祥,等.民族地區脫貧治本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的構筑與實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7):86-89.
[2] 王偉.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機制創新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