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碩
摘要 發揮鄉村好家風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引領作用,既是推動鄉村傳統家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新時代好家風在鄉村落地生根的需要,也是引領新鄉村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通過探索對鄉村社會優秀傳統家風的創優性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傳統家風新的時代內涵,培育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建設誠信重禮、孝善并舉、鄰里守望、留住鄉愁的新時代美麗鄉村。
關鍵詞 鄉村振興;家風;繼承;轉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 S-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7-0268-03
Abstract Giving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ountrys good family styl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family culture culture, but also the need to take root in the countryside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the need to lead the new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realiz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y exploring the inheritanc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family style of rural society, we will continue to give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tyle a new era connotation,cultivate a good family style, civilized rural style, simple folk customs, build a new era of beautiful villages with integrity, filial piety, loyalty, and neighbor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Family style;Inheritance;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
習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1]。鄉村家風建設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與助推器,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保障[2]。發揮鄉村好家風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引領作用,既是推動鄉村傳統家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新時代好家風在鄉村落地生根的需要,也是引領新鄉村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筆者選取了浙江10個具有不同鄉土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進行田野調查,重點調查了鄉村家風的傳承、現代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等。
1 鄉村家風傳承的重要性
培育優良的家風、淳樸的鄉風,是美麗鄉村的精神內核、鄉村振興的基石。作為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與作風,家風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凝聚成一種無聲的教誨,鑄就成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興旺發達之“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如何將鄉村家風建設融入全國億萬農村家庭的日常生產與生活,如何賦予鄉村家風更加契合新時代鄉村社會發展的精神內核,既是億萬新型農民的心聲,也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以家風文化引領鄉土文化,將鄉土文化融入家風傳承,一方面創新了鄉村文化振興的載體路徑,另一方面豐富了鄉村家風的內涵底蘊,讓鄉村家風與鄉土文化共同在新鄉村建設中激勵、塑造、培育新型農民,為鄉村文化振興、鄉村全面振興凝心聚力。
2 創優性繼承:特色鄉土文化融入鄉村家風建設
文化價值認同是政治認同最深層的基礎,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構成,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是當地百姓道德風尚、倫理規范、生活習俗的長期積淀和根本標識,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創優性繼承,讓文化元素豐富和提升美麗鄉村內涵,以此推進鄉村家風建設更易讓百姓走腦入心、認同踐行。
2.1 弘鄉賢文化,樹良好家風
鄉賢文化是鄉村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扎根中國鄉土社會的母土文化。在鄉土社會漫長的發展與變遷進程中,一些在鄉村建設、鄉村事務、風俗教化中作出卓越貢獻的鄉紳,都被稱之為“鄉賢”,由此形成“鄉賢文化”。振興鄉村文化,需要一批有著奉獻精神的“新鄉賢”。優秀家風能夠以親情的力量呼喚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的回歸[3]。作為從鄉村走出的精英,“新鄉賢”們或治學、或經商、或入仕,將平生從學的學識和技藝、習得的道德修養和積累的財富帶回鄉村,參與到美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中。他們以自身行動踐行著優秀的家風家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的道德意識與文化理念,起到了“插秧機”與“潤滑劑”的作用,讓家風文化的種子深深扎根鄉村的泥土,帶動和維系著優良淳樸的家風、鄉風與民風。
2.1.1 正確“義利觀”傳遞道德正能量。
調研中發掘到一些優秀鄉土企業家的事跡,他們在經營活動中秉承“誠信為本”“以義取利,利濟天下”的“義利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較大市場份額。在成功創業的同時,他們沒有忘記家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文教傳統,以“賈而好儒”的文化理念,積極反哺桑梓、捐資助學、澤被鄉里、溫暖故土,以自身散發的文化道德力量春風化雨似的教化著鄉民,對于凝聚民心、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振興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2.1.2 “鄉賢理事會”架起干群連心橋。
為進一步加強村民的凝聚力,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效,完善鄉村公益事業,當代諸多鄉村成立了“鄉賢理事會”。理事會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師、鄉土企業家、工廠職工等多層次、多崗位人員組成。在理事會成員中,有相當比例的中共黨員,一方面,他們以“壓艙石”的身份,以身作則,在工作與生活中帶頭踐行優秀家風,恪盡職守,毫不懈怠;另一方面,積極向政府反映民情民意,又將政府的相關政策耐心解釋給村民,搭建了一條黨心與民心融通的橋梁。
傳統的家風文化在“新鄉賢”的引領踐行下凸顯生機與活力,加之村民對于優秀家風的代代堅守,營造出一批民風淳樸的典型鄉村。在此基礎上通過拓展鄉村觀光、休閑、度假、體驗等功能,開發休閑農莊創意旅游項目,促使傳統農業向服務業延伸,吸引周邊城市中“希望留住記憶里那一抹鄉愁”的市民前來感受純樸民風、忠孝家風,帶動鄉村經濟的振興與傳統文化的復興。
2.2 挖地方家風資源,培鄉村文化沃土
伴隨著鄉土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過去宗法社會中的“大家族”逐漸被當代鄉村社會中的“小家庭”替代,成為構成新時代鄉土社會的基本元素,亦是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的基本單位和原始場域。在這種社會組織結構中,家風文化的傳承和培育更顯重要和迫切,它不僅是家庭成員對出生家庭的精神傳承,更是對祖輩積累的精神文明的發揚。家訓是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家規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風是家庭成員代代恪守家訓家規而長期形成的家庭文化,是每個家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深入挖掘地方優秀家風資源,將本土資源用活,創優性繼承優秀家風文化,對于當代鄉村家風建設意義深遠。
2.2.1 組建地方家風文化研究團隊,提升理論高度。
地方政府應通過成立“地方家風文化學術研究機構”、定期舉辦學術研討、理論講堂等形式,鼓勵高校、社會科研機構對地方特色家風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與整理,并給予科研立項、經費支持等資助措施,提升家風研究的理論高度。同時以家風文化為主題開展理論宣講,找準理論宣講“接地氣”的切入點,形成理論宣講的“集束”效應,助推優秀家風走進每一戶鄉村家庭。
2.2.2 充分發揮地方家風資源的德育功能,營造良好氛圍。
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對鄉村青少年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風主題教育,養正于“童蒙”,避免其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如浙江蘭溪利用“孝道文化陳列館”“黃店鎮孝子故事”“當代鄉村孝子事跡”等特色鄉土文化資源,傳播孝道思想,使尊老敬老之舉在當地蔚然成風。
3 創造性轉化:傳統禮學轉化為現代家風
中國傳統文化更進一步說儒家文化,并不是散發著陳腐氣息的沉重包袱,而是可以通過現代轉換,煥發強大能量、推進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獨特“戰略資源”[4]。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德治,主張以教化的方式治理天下,教化的客觀工具主要是禮,歷代王朝無不把“禮治”當作政治大事[5]。“禮”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體現了鄉土社會的交往之道。伴隨著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精神文明需求的日益增長,對鄉村社會環境和村民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鄉村社會中每個人的禮儀素養,直接影響著家風、民風與社風。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將中國傳統禮義廉恥觀的精髓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特點有機結合起來,這是對傳統禮義廉恥觀的發展與超越,實現了對傳統禮義廉恥觀的現代轉化[6]。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鄉村家風建設,也在“禮”字上下足功夫,運用“文化禮堂”“道德講堂”“農民課堂”等重要的宣傳陣地,將傳統的“禮”創造性轉化為當代的“禮”,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萬千村民。
一是結合歷史文脈,“以禮作訓”。各村文化站的干部們結合當地歷史文脈,通過走訪村中鄉賢、老者,深入挖掘本村的文化底蘊,將傳統的“禮”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融合,提煉出新時代的鄉村“禮”,并以此作為鄉村家庭新家訓。如“面容整潔、衣著得體、發型自然、儀態大方”的儀表之禮,“用語文明、心平氣和、耐心傾聽、誠懇友善”的言談之禮,“尊敬師長、友愛伙伴、寬容禮讓、誠信待人”的待人之禮,“遵守秩序、愛護環境、專心欣賞、禮貌喝彩”的觀賞之禮,“善待景觀、愛護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的游覽之禮,“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節儉用餐、食相文雅”的餐飲之禮,“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的儀式之禮,“遵守交規、禮讓三先、扶老助弱、主動讓座”的行走之禮等“八禮”。以“八禮”作訓,弘揚時代新家風,教育孩童,使其“曉禮”。同時輔之以“入學儀式、成長儀式、青春儀式、成人儀式”4個充滿儀式感的活動教化孩童,使其“明禮”。
二是制定活動方案,“以禮化人”。依托“文化禮堂”,由鄉賢理事會組織,以“八禮四儀”為準則,定期開展“文明禮儀之家”“最美小家”“禮儀小善秀”評選等主題活動,寓教于樂,以禮育人、以禮化人,在具體活動中引導村民對于新生事物的正確認識,使其積極投身生活之村、禮儀之村、幸福之村的建設。
4 創新性發展:開辟家風傳遞新路徑
傳統家風中的“孝善”文化是鄉風文明的基礎。傳統儒家倡導以“孝”治天下,要求人子必須孝敬父母,不忘養育之恩,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盡到尊敬、贍養父母之責任。在傳統的尊卑長幼關系上,講求人倫,以達和諧,而孝是全人倫、達和諧的重要方面。當然,在積極汲取家風文化精神之鈣的同時,要注意傳統家風的創新性發展,將“埋兒奉母”的“愚孝”發展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智孝”,更好地繼承這份寶貴的精神遺產。
一些“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較好的鄉鎮,在抓好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均高度重視傳統家風文化的“返本開新”。一方面,通過實踐教育環節,使受教育者充分發揮主體性。在“做”中“學”,“做”中“悟”,讓優秀家風的種子走出家門,播撒在鄉村百姓的心頭,成為鄉村社會的普遍共識。如浙江嘉善充分利用《了凡四訓》這一地方文化資源,每年定期舉辦“了凡善文化節”,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其中最著名的代表節目即“千人誦了凡,百人寫家訓”,近千名學生齊聲誦讀《走近了凡》《弟子規》《最美是善》《“袁”善若水》等經典詩篇,百名衣著傳統漢服的孩童現場書寫自家傳承的優秀家訓,使“向善、學善、揚善”成為鄉村百姓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村民的家風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以進一步提升,在鄉村社會匯聚起崇德向善的強大力量,營造出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優秀家風推動鄉村的發展,鄉村的發展又反哺優秀家風的傳遞。另一方面,挖掘多樣化的傳播形式。如開展“十大孝星”評選、重陽傳統敬老禮、百叟宴、新春祈福祭祖典禮、宗祠圓譜慶典、最美“孝善”家訓征集等一系列極富鄉土特色的主題活動,以“孝善”文化育化風尚、和善鄉鄰。同時,賦予傳統家風以時代特征,通過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將新家風建設融入鄉村社會的家家戶戶,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指引著村民的一言一行,使之明晰“欲行善必從孝始”[7],打通培育鄉村優秀家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后一公里”,著力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助推“古樸常駐,樂業安居”的美好鄉村建設。如在“家訓親情林”里家長與子女共同種下懸掛有“言宜慢,心宜善”[8]、“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9]等優秀家訓的樹苗;融入文化創意,讓書畫文藝和好家訓家風融合;建設“傳育立行”教育工程文化長廊;樹立身邊榜樣,讓百姓可觀可感可做等。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文化興,則鄉村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航標,以新時代鄉村文化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優秀傳統家風文化為載體,立足鄉土特色開發家風資源。同時汲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創造性地進行傳統家風的現代轉化,不斷賦予傳統家風新的時代內涵,創新傳播路徑與表現形式,培育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建設誠信重禮、孝善并舉、鄰里守望、留住鄉愁的新時代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九大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2] 黎瑛,張琪.歷史觀照下鄉村家風建設路徑探析:以贛鄱家風家訓文化為例[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8(1):127-134.
[3] 溫麗華.優秀家風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內生動力價值與路徑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11):115-120.
[4] 熊玠.傳統文化是獨特戰略資源[N].學習時報,2016-06-16(003).
[5] 張新民.傳統禮治的創造性轉化與重建[J].藝文論叢,1995(2):1-3.
[6] 王樹蔭,程海礁.試論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我國傳統禮義廉恥觀的現代轉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6):62-66.
[7] 高富浩.梁安高氏宗譜[M].活字本.清光緒三年.
[8]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9] 孟子,萬章,公孔丑,等.孟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