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的小學音樂課堂部分教師仍然過于重視理論知識及技巧的灌輸,注重“結果”而非“過程”,大大忽視了情感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情感體驗的薄弱,音樂教學的情感體驗環節空有其形而無其實。論文針對筆者教學案例中優點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小學音樂教學中情感體驗的改進策略,從而將“情美合一”作為音樂教學中情感體驗的核心。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情感體驗;路徑
人離不開情感,音樂教育更離不開情感的奠基,音樂體驗實際上是自身情感與音樂產生的新的碰撞、凝聚生命力的過程,通過對音樂感受、體驗、理解的過程,喚醒個體身體之自由,他們的情感得到釋放并引起共鳴,從而為個體發展奠定和諧的心靈。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尊重和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是非常重要的,是音樂教育目的與價值是否得到實現的一個關鍵。
一、情景創設促進情感體驗真實表達
在小學這樣特殊的年齡層次中,興趣則成為學生學習發展的第一步。以多媒體的方式引入音樂課堂教學區別于傳統的說教課堂,通過音頻、圖片、動畫的方式視聽結合,使教學煥然一新。對于剛剛接觸音樂的小學生來說,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聲音感知和視覺感知,打開音樂認知的大門,開啟音樂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一年級上冊《三只小豬》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動畫視頻《三只小豬》導入新課,不僅激發起學生的課堂興趣,學生對三只小豬的形象也有了直觀的了解,這時再進入《三只小豬》的學習,學生便可以很快地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音樂的體驗也會更加深刻。除此之外,在《歌唱祖國》這一課中,借助多媒體,通過欣賞新中國以來中國輝煌的歷史文化建筑以及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再結合震撼人心的樂曲,無不給人激動亢奮的情感體驗,一種熱愛祖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審美情趣得到更好的引導。
二、身體律動促進情感體驗直接表達
表演是一項普遍受到低年級歡迎和喜愛的音樂課堂活動。通過體態律動,結合音樂進行表演,符合小學生好動、好玩、好奇的年齡階段特征,從律動中感受音樂的節奏感,鍛煉肢體協調能力。在一年級聽賞《動物狂歡節》一課中,里面的兩個片段主題名稱為:公雞、母雞和大象,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首先老師先示范做了一個母雞的動作,讓學生們用動作來表現這些動物,學生們展開想象,有的同學想象公雞打鳴時撲騰翅膀的動作,有的同學做出大象甩鼻子的樣子,并根據歌曲的節奏,配上拍打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學生很快就能體會歌曲的韻律,最后讓學生們大膽想象,兩段音樂給你的感受還可以做出什么動物的動作,結合音樂分組進行情節表演,有的小組利用大象的主題音樂做出了烏龜緩慢向前爬行的動作,并在音樂中表現出了烏龜一路遇到許多小動物伙伴的故事情節;有的小組進行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律動表演,學生們準確把握住了歌曲的情感基調,最后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下結束了整堂課。
三、即興創編促進情感體驗獨特表達
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編內容主要包括創編歌詞、創編簡單樂句或節奏、創編舞蹈、創編故事表演等等。我曾聽過一位二年級音樂教師所設計的《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最后一個環節拓展延伸,要求是自由分組進行創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舞蹈,學生們討論很積極,但展示時發現,有的小組只有一兩個人在做動作,其他人站在旁邊只是看著,還有的小組表演的看似很熱鬧,但學生們亂作一團,并沒有跟著音樂的韻律舞動,毫無美感可言,自然也談不上表演中是否帶入了自己的情感,一個本該是課堂最精彩的亮點卻黯然失色,這也是創編一定要體現音樂性的要求,盡量避免創編活動的無序性。而良好的創編活動能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多向互動促進情感體驗升華表達
音樂課堂中提倡三種互動模式:師生、生生以及集體互動。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代表性舞蹈,常從生產勞動、日常勞動、日常生活和戰斗獲取舞蹈動作的靈感。這樣的舞蹈教學和音樂文化的認知對于小學生來說并不輕松。在對土家族的風俗人情有了一定的認知并了解了基本的擺手舞動作和類型之后,進行了合作表演的環節,教師邊跳擺手舞變演唱前半句,學生隨之邊跳邊演唱后半句,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體會土家族“一領眾合”的表演形式,隨后通過兩兩一組學生之間合作表演,開心地擺手舞姿加上學生歡樂的演唱,無不體現出少數民族彭家小妹和田家的伢兒純真質樸的特性;最后通過“篝火晚會”的形式,同學們與老師圍坐在一起,一起跟隨音樂,跳起了擺手舞,在互動中感受了土家族載歌載舞的音樂文化特性。這樣的課堂互動不僅體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的融合,同時通過這樣一堂課,學生從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不了解、不關心到喜歡上了土家族載歌載舞的音樂文化并想學習和體驗更多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感受中華民族音樂構成的無窮魅力。
作者簡介:黎亞(1977-),女,漢族,四川遂寧人,一級教師,遂寧市船山區長樂街小學校,德育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