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關鍵詞】 留守兒童;現狀;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021—01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1. 學習較差,輟學率較高。很多農村父母外出打工后,對孩子總體期待值過低,平時缺乏硬性約束。由于祖輩監護人精力有限,每天忙于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或是文化水平低等原因,沒有能力很好地輔導孩子作業,相當部分留守兒童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厭學情緒日趨嚴重。
2. 缺乏親情,安全隱患多。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等。但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時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
3. 心理不健康,性格易孤僻。農村留守兒童一般以隔代教育為主,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失衡,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不善于積極主動地尋找傾訴對象,極大地影響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致使不少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自閉、孤僻敏感、逆反心理嚴重,由于難于溝通,常常與老師同學甚至家人產生隔閡,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隱患。
4. 道德感缺失,行為習慣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較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家庭的關愛,加之祖輩的溺愛和代監護人的無奈,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任性、自私、貪婪、固執倔強、我行我素、紀律散漫、好逸惡勞等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甚至偷盜他人財物等行為。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1. 進一步加大社會教育投入和管理。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機制,增加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創造和諧的社會育人環境。比如,設立農村科技館、農村圖書館,利用電視、電影、網絡等宣傳手段,加強正面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正確對待留守兒童,既要關注、關愛留守兒童;同時應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制定優惠政策,讓留守兒童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就近入學。此外,還應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完善教育設施,配備專業人員,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
2. 進一步強化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基礎。無論是否外出務工,父母都應給予兒童成長中的指導與關愛。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表現兩方面都比較差。因此,父母在外出打工安排上,雙方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留一位家長在家做孩子的監護人,關注孩子的成長,讓他們以更積極和健全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學習。在外打工期間應增加回家的頻率,通過各種通信工具與子女增進交流溝通;父母和監護人應與學校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時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為兒童創造有利的學習空間和氛圍,給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引導與情感關懷,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
3. 進一步加強學校教育管理。學校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應擔當“主角”,要給這些留守兒童以特殊的關愛,多關注他們,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最大限度地彌補由于親子關系的缺失而給他們帶來的問題。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信息反饋制度,學校和村委會應聯合成立“村教育委員會”,定期、不定期地走訪家長,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了解他們的思想,使學校的各種“家長會”“家長培訓”等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更加貼近農村家長。開通家校互通熱線,方便家長及時、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同時,聯合村委會開展“學習型家庭”“健康型家庭”等評選活動,形成一股“重視家教、支持教育”的良好氣氛。任課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在家中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班級開展“手拉手、結對子”活動,讓留守兒童與班級同學一起學習,一起游戲,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小伙伴的關懷與溫暖。組建幫扶小組,優先進行輔導。班級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成果。每個留守兒童由教師牽頭確定一名學習幫手。在留守學生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并配備幫扶教師。配對幫扶教師要經常與留守學生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激發學習欲望。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健康地學習成長。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