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恒
【關鍵詞】 小學;群文閱讀;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071—01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小學生正處于語文閱讀積累時期,語文群文閱讀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閱讀多篇文章,進行群文閱讀,能夠有效地改善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的效果,彌補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不足,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群文閱讀的意義,不斷優化群文閱讀的策略,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小學群文閱讀的意義
1. 增加閱讀的數量,讓學生讀得更多。所謂群文閱讀教學,指的是教師在單位時間內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使學生閱讀多篇與教學相關聯的文章。通過盡可能多的閱讀來積累更多的知識,這是我國語文教學的一種傳統模式,也是一種值得傳承的寶貴經驗。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教材中的課文閱讀十分重視。語文課標也明確規定:第一、二、三學段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分別不少于5萬、40萬、100萬字。小學共有語文教材12冊,大約每冊包含30篇課文,以每篇500字來計算,小學語文教材的總閱讀量大約為15萬字。因此,僅靠教材的閱讀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通過群文閱讀來增加學生的閱讀數量。
2. 提高閱讀的速度,讓學生讀得更快。人類社會已步入信息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識誕生。為掌握更多的知識,獲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就要培養出快速閱讀的能力。作為一種技能,快速閱讀需要進行長期的培養與訓練,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在一個課時之內閱讀大約5篇文章,從而有效地提升了閱讀的速度,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技能,并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3. 強化閱讀的主體,讓學生讀得更樂。學習不是學生簡單地接受教師的講解,而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節課教一篇文章,學生很快讀完,內容基本理解,教師只好不停地問、不停地講,學生被動地答、被動地聽,主體意識缺失,閱讀興趣降低。而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5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閱讀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不得不少問少講,學生忙著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二、小學語文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 根據不同的主題選擇閱讀文章。群文閱讀教學,給了教師極大的選擇材料、組合材料、呈現材料的自主權。但如何確定群文關聯的主題,恰當地選擇一組文章,往往是教學目標、學生培養目標達成的關鍵,也是課堂成敗的關鍵一環。群文閱讀改變了傳統教學“用教材教”、教師主動權缺失的弊病,但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前,我們應該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育熱點、學生思想狀況、學習水平、能力訓練重點等要素,確定一個關聯點,再根據這個關聯點,去有層次、有目的地選擇文章。
2. 根據結構層次來設計和組合文章。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現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無序地全部呈現,最好有一定的結構,才能取得群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應。我們可以根據文章主題和特點,合理選擇舉一反三、分組遞進、反復重讀等群文閱讀教學結構,有效地呈現文章。在略讀課文《母雞》教學中,先呈現《母雞》《貓》一組文章,再呈現《母雞》《小麻雀》一組文章,讓學生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分組閱讀中,充分感受老舍在描寫小動物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結構特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老舍作品的興趣,在學生心中播下文學的種子,期望將來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3. 抓住整體設計問題理解文章。在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必須以單篇閱讀作為基礎,指導學生在閱讀文章中獲取、整合所學的知識內容。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集多篇文章于一體,設計出具有沖突性、比較性和遷移性的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重整、創意、伸展和評鑒等閱讀能力。例如,在《刷子李》一文的閱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黑衣上沒有白點——黑衣上出現白點——黑衣上的小洞”等情節結構,通過一波三折的寫作方式,安排學生閱讀《泥人張》《張大力》及《蘇七塊》等文章,通過思考后,分析哪篇文章中應用了一波三折的寫作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鞏固知識框架和培養能力。通過《創世神話》的群文閱讀,指導學生感覺到各個國家創世神話的民族性和本土性,讓學生通過思考,認識到創世神話是先人想象,進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分析問題。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