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
[摘 要]小學低段學生受心理年齡與認知基礎的制約,在數學思維過程中往往呈現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循的狀態,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因此,引導與訓練學生有條理、有步驟地開展數學學習,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重要課題之一。作為教師,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有序觀察、有序操作、有序表達、有序思考,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促使他們的思維從“無序”向“有序”轉變。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段學生;有序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6-0079-02
有序思維是指在思考與解決問題時,遵循一定的規則與順序,按照特定的步驟與次序進行探索的一種思維方式。有序思維可以讓問題變得條理化、層次化,便于解決問題。低段學生受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思考問題時沒有一定的順序,表述時模糊不清,其實就是缺乏有序思維的表現。如何在教學中培養低段學生的有序思維?教師應致力于引領學生的學習從散點狀走向結構化,給他們一個循序漸進、整體全面的學習體驗,厘清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總結出有序的解題策略和步驟,從而保證高效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對于兒童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那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低段學生以形象直觀為主,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有次序的觀察,從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借助圖形的直觀性去感知與比較事物的數量特征,切實做到不遺漏、不重復。通過有序的看,學生可以充分了解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從而把知識層次化、條理化,促進有序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數一數”時,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有順序(從上往下、從左往右)地數數,在數的同時作記錄。為此,引導學生如何觀察并正確地數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先用多媒體出示一幅兒童游樂園的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瞧,游樂園可真熱鬧!快去看看游樂園里都有哪些好玩的吧!”讓學生逐一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并嘗試動手畫圓點來記錄不同物體的數量。由于情景圖中小朋友的人數較多且分散,所以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避免遺漏或重復。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點與物體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更讓學生感覺到有序觀察、有序數數的重要性。
皮亞杰說過:“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無序”向“有序”過渡的階段,需要教師通過物質化的、外在化的操作活動,指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觀察、猜想、推理與操作,讓他們在親身體驗過程中形成清晰流暢的解題思路,提升操作能力和認知能力,發展有序思維。
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的?”待學生找到長方形的面后,教師立即引出周長的概念——圖形一周的長度,接著以課本封面為例,讓學生分組探討如何求出它的周長。
師:你們猜一猜,要想知道這個封面的周長,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呢?
生(齊):封面的長和寬。
(學生先動手探究,后進行成果匯報)
生1:我們組首先測量了封面的長和寬,然后從封面四個頂點中的任一點出發,以順時針方向沿著封面的一周觀察,發現長方形的周長=長+寬+長+寬(或寬+長+寬+長)。
生2:我們組通過直尺測量,發現封面的兩條長相等,兩條寬也相等,所以長方形的周長=2×(長+寬)。
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了多種求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對于這些方法,教師沒有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再次提問:“你們認為哪種計算方法比較簡便?說說理由。”又一次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使他們從實踐的角度去思考算法的簡便性,同時也能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這樣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潛力與主體地位,學生不僅牢固掌握長方形周長的概念,而且學會了有序操作、有序思考,再讓學生以類似的方法探討正方形的周長時,學生就得心應手了。
思維是對概念的統合加工,而語言反映了這個過程。思維是語言產生的基礎,語言反過來也會影響思維。兒童語言的發展有利于促進他們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發展。低段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表達常常會出現詞不達意、思緒混亂、語義不完整等問題,對此教師應充分意識到語言發展對于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開口說的機會,同時,還要適當引導他們學會有條理、有序地說出自己的思維過程,使他們在表達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進而促使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共同發展。
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學生雖然能夠快速地算出結果,但對于計算的過程不能做到條理分明、邏輯清晰。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先”“然后”“最后”等連接詞完整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與計算過程。
例題:有三袋面包,第一袋裝了10個,第二袋裝了8個,第三袋裝了5個,幼兒園老師要為班上13個小朋友準備面包,你覺得買哪兩袋比較好?
生1:我先將第一袋和第二袋相加,10+8=18(個),結果不對,再將第一袋和第三袋相加,10+5=15(個),結果也不對,最后將第二袋和第三袋相加,8+5=13(個)。因此,應該買第二袋和第三袋。
生2:我先將13進行數的分解,有六種組合——1和12,2和11,3和10,4和9,5和8,6和7,然后從每袋面包的數量分析,第一袋有10個面包,13個小朋友分,還需要3個面包,但第二、三袋面包都不是3個;第二袋有8個面包,13個小朋友分,還需要5個面包,第三袋正好有5個面包。因此,應該買第二袋和第三袋。
可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先”“然后”“接著”“再”“最后”等表示順序的連接詞進行表達,不僅能幫助學生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且有利于強化學生語言的邏輯性,充分發展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馬明先生說過:“數學教學的本質就是思維過程。”思維是學習數學的關鍵,缺少了思維,就難以真正了解數學的形成過程,難以透過現象看到其本質。小學低段是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啟蒙階段,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能讓學生的數學邏輯從模糊走向清晰,讓學生學會有序觀察、有序操作、有序表達、有序思考,使解題思路變得明朗,從而為學生探求數學新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陸莉瑪.培養一年級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J].小學數學教育,2016(8):32-33.
[2] 王永.在分類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能力——以四年級“三角形分類”為例[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0(4):45-46.
[3] 桂俊嬋.善用練習培養學生的有序數學思維[J].小學教學參考,2016(14):67-68.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