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萌
摘 要:本文重點討論“人格為王”的理論依據,分析其在“互聯網+”時代的重要作用和發展趨勢,并提出編輯人才人格魅力的三大要素,即職業精神、個性特征和專業知識,同時強調個人與企業的同步發展,共同打造行業品牌,企業文化的建設也需人格化,以人格魅力和品牌形象為先鋒,力求占據出版市場制高點。
關鍵詞:人格為王 “互聯網+” 編輯人才 企業人格化
近幾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傳統出版行業迎來數字化轉型發展。在嚴峻的發展形勢下,如何穩中求進,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對此,各界人士眾說紛紜,“內容為王”“渠道為王”“技術為王”等觀點都有大量擁躉。而筆者更傾向于“得到”創始人羅振宇的“人格為王”說,該觀點的重點在于以人為本。在出版行業中,實現“人格為王”的重任落在編輯人才的肩上,同時,也是編輯人才的最終出路。
一、“人格為王”的顯著優勢和發展趨勢
“人格為王”是“得到”創始人羅振宇提出的一個觀點,在他看來,“內容為王”的觀點站不住腳,以《南方周末》為例,其內容質量得到一致好評,但其推出的APP則未必有人看。在出版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如果仍然一味強調內容為王的傳統觀念,強調出版的文化屬性,看似站在了文化高地,實則會喪失讀者市場,錯失轉型良機。
而“渠道為王”也難有說服力。傳統商業中的渠道,往往是單向的傳播,商業行為只是單純的買賣;未來,商業卻會發散性傳播,會由買賣變成社交。前者是商業資本的交換,而后者則是社會資本的增值。即便是吃飯,大家都更愿意相信朋友的推薦,而非網上的評論,因為“人對人的信任是刻在基因里的”。所謂轉型,就是跳出產品本身,回歸到人,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渠道。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堅持“技術為王”。這種觀點認為,近年來互聯網等新興媒體迅猛發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新興媒體掌握著比較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因此,要堅持“技術為王”。但若干年前互聯網技術普遍不發達時,產品依然存在激烈的競爭,依然有較為明顯的高下之分。由此可見,技術固然可貴,但其重要性并沒有到“為王”的程度。
相比“內容為王”“渠道為王”“技術為王”,“人格為王”具有明顯優勢:人格魅力能為產品注入新的生命力,為品牌背書,使產品更有溫度,而且人格化的品牌,不再是“我給你”,而是激發用戶心中的“我想要”。
縱觀近兩年發展起來的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人格為王”的觀點,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自媒體,大多具有鮮明的人格特征,例如Papi醬的視頻,《曉說》,小馬宋、張佳瑋等自由撰稿人的公眾號,這些自媒體并非完美,但都塑造了自己獨特的形象與氣質,也有清晰的定位,在多如牛毛的自媒體中依然能夠保持極高的識別度。誠然,內容、渠道和技術的作用不可忽視,但打造獨一性、避免同質化的關鍵仍然在于人格的豐滿。和文如其人一樣,自媒體也如其人。
二、編輯人才人格魅力的具體體現
其實,“人格為王”本就是傳統出版的精神命脈,并非近幾年才生發的新概念。早期出版界的前輩,如葉圣陶、王泗原、隋樹森、吳伯簫等,既是編輯,也是學者、作家、教育家,其學識和修養都令人敬重,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聲名就是出版物質量的保證。
如今,新媒體的崛起,編輯人才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科技更加發達,信息交流順暢,更有利于“人格為王”理念的傳播和發展,具有人格魅力的編輯人才更容易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傳統出版行業的部分觀念和行為已難以適應新時期的用戶需求,要想與時俱進,則需要以品德、信仰、性格、氣質、良心、能力為依托,形成公信力和魅力,由此發揮編輯人才的人格力量。
簡單來說,“人格為王”對編輯人才具有如下要求。
首先,編輯人才需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就是出版工作者在職業活動中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它既是對社會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又是普遍的社會道德規范與出版業職業特征的結合。
對出版編輯來說,塑造人格,應以職業道德為準繩,牢記出版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確保出版業健康、有序地發展。樹立精品意識,提高出版質量,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其次,編輯人才需要有鮮明的性格特征。如果說,職業道德和文化追求是編輯人才的共性,那么,編輯的性格、氣質、信仰、品位、思想觀念、處事風格等,則是其獨有的個性。長期以來,編輯之所以鮮為人知,除了為人作嫁、行事低調等自身職業特點外,也因其個性不夠突出,識別度較低。誠然,編輯工作強調規范性和嚴肅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出版從業者都應當千人一面、毫無特點。在職業活動中,編輯既要有清晰的定位,又要有鮮明的個性,既能“甘當綠葉”,又不忘“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綠葉”。
再次,編輯人才需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僅有道德和個性,遠不足以滿足出版行業的專業需求。身為編輯,必須有一定的學術功底和職業技能。在傳統出版盛行期間,對編輯的要求是術業有專攻,即具備一項專業特長即可,而“互聯網+”時代,編輯要面對更加嚴峻的考驗,需要打通行業壁壘,不僅在傳統的策劃、編輯和營銷方面精益求精,更要懂出版、會技術、知經營、善管理,爭做一專多通的復合型人才。
總之,編輯要想成為人才,人才要想成就人格,有原則、有個性、有“干貨”,是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也是出版行業“人格為王”的先決條件。
三、個人人格與企業文化的協調發展
編輯人才的個性與素質,不能脫離所在的出版企業而獨立發展;出版企業要樹立品牌形象,則需要以人為本,凝聚人格,打造人格化企業。
1.個人的人格魅力需在企業中實現價值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個人的發展離不開滿足其各項需求的平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員工的人格魅力可從良好的企業文化中進一步吸收營養。員工的使命感需要企業文化激發,員工的歸屬感需要企業文化凝聚,員工的責任感需要企業文化提升,員工的榮譽感需要企業文化賦予,員工的成就感需要企業文化實現。
同時,員工的個人魅力也能夠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編輯,對內,需要通過自身的能力和品質,與團隊建立信任,互相取長補短;對外,需要積極維護企業形象,在作者、讀者、客戶間樹立口碑,使自己成為“互聯網+出版”環節的重要連接點,打通文化的傳播渠道。
2.企業文化需通過個人人格落到實處
企業文化最本質的內容就是強調人的理想、道德、價值觀、行為規范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強調在企業管理中心要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機制激勵人,用環境培育人。
“人格化”的企業觀認為,人各有人格特質,由人組成的企業也就必然具有群體人格特質,因此,企業也必然有自己的精神體系,這個精神體系支撐著企業的運轉。
作為出版單位,培養和聚集與企業文化相一致的、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編輯人才,是關系到企業發揮最大效能、每個員工得到成長收獲幸福的大事大節。我們要求編輯人才站前列,爭一流,立志成為馳騁文化疆域的勁旅,就是要大力建設一支既擅長“單打獨斗”又能夠“集體作戰”的人才隊伍,積極營造文化成長與業務績效互利雙贏的企業文化氛圍。
企業,需要“以錢生錢”,而出版企業,還要注重“以文化養文化”“以人格養人格”。唯有此舉,才是長久持續的生存發展之道。
四、小結
長江文藝出版社黎波先生曾這樣評價人在出版業中起到的作用:“出版是一個內容產業,它的不可復制性顯得人如同設計設計師一般,對最終產品的好壞意義非凡。”出版業的競爭力來源于人才的競爭力,而人才的核心魅力來自人格。編輯的人格不僅關系編輯自身的成長,決定個人職業的發展,還影響編輯隊伍的建設和出版物的質量,最終影響出版業的發展與進步。尤其在“互聯網+”時代,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一切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都將以人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格為王”將成為新時期編輯人才的最終出路。
參考文獻:
[1]吳培華.我們走進的是“+互聯網”時代[J].科技與出版,2015(8).
[2]吳雪靜.人才興業:出版人才是出版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D].蘇州:蘇州大學,2007.
[3]金丹.提升編輯素質,創辦優秀期刊[J].編輯學報,2015(12).
(作者單位系江西高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