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重新構建美國音樂教育國家內容標準,類比了專業人士、業余愛好者、酷愛者指出音樂課致力于培養核心酷愛層面的積極音樂參與,但是,它也包含促成其他層面的可能性。一個有效的通識音樂教育是需要有序的、平衡的、綜合的音樂滿足感。理解音樂、其他藝術和藝術以外的學科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綜合性;有序性;平衡性;音樂教育
一、作者介紹
貝內特·雷默(Bennett Reimer)教授著,熊蕾譯的《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第3版)》[1]。筆者有幸在研究生一年級聆聽到了陳忠松教授講授的“音樂教育經典文獻”課程中學習到了這本經典著作,可謂受益匪淺。因此,根據自己的學習感悟對《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第3版)》內容進行粗淺的總結和評價。
二、內容介紹
本書包括三個部分,共九個章節。
第一部分,一二章從問題的機會的角度探討了哲學的一致性和多樣性。作者首先拋出哲學是什么,其次提出“我們需為什么需要一個哲學”問題,最后,反思哲學與音樂的聯系。從而得到“音樂人他們還必須通曉教育的很多方面:教學大綱,評分,教學方法,人的發展……他們還要有一套關于他們這門課的本質和價值的指導理念也就是說,他們需要一種哲學”。從某種程度上說,哲學如同金字塔的頂點,頂點向下發散著方法論,自上而下可以用一個哲學思想舉一反三,自下而上可以從一種現象無線升華。
第二部分,三至七章節從音樂體驗的感覺尺度、創造尺度、意義尺度、情境尺度和理論到實踐的音樂智力因素出發,基于音樂教育哲學體驗的幾種不同觀念進行探索與建議。作者一直堅守以“審美”為核心的綜合音樂教育初心,他沒有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音樂理念和樂教育的思想。作者認為音樂是有組織的聲音要素與美感地聯系,這種聯系帶給了接受者們完整、直接、豐富情感的感受。從各個方面來解讀音樂的體驗的存在。在音樂體驗的感覺尺度中,讀者不僅要了解情感和智力的區別,而且要了解感覺、情感和音樂之間的關系,之間的互補性,這種感覺 要“源自內心”。作者是在音樂存在的不同方面來解讀在音樂體驗中“音樂是什么”。因而他從語言意義和音樂意義,以及音樂和藝術的關系,逐一解答后,就可以更加明白音樂意義的尺度。
第三部分,第八、九章主要闡述了音樂教育的兩個推進愿景,即走向綜合通識音樂課和走向綜合的專業音樂課,兩者的相同之處都是以綜合性課程為基礎,探索音樂教育的哲學思想,這也是作者認為的音樂教育哲學應走向“綜合化、平衡化、有序化”。作者更是在書中肯定了“綜合性并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的策略。它代表了一種比我們以往所能想象對音樂和音樂教育更恰當的愿景……”。八,九章節建議對比學習。因而,可以了解到兩章不同之處在于一個是“通識音樂課”,一個是“專業音樂課”,兩者基本都囊括了音樂教學的所有對象群體。在這兩個推進愿景中,都需要體現綜合的特征,并且根據不同的愿景來重新建構內容標準。
三、專業音樂課與通識音樂課
作者在闡述綜合的通識音樂課內容時,引導讀者以融合精神、多樣性開放心態、積極態度和“綜合性、平衡性、有序性”為指南和目標。以全面課程的模式看通識音樂課程,以求得到“積極”課堂,對核心問題音樂的綜合化、有序化、平衡化的核心問題進行探索。
作者在第八章推進愿景:走向綜合的通識音樂課這一講中,首先從構成全面課程的模式說起,以四個問題“為何”“什么”“何時”“如何”,七個階段價值觀、概念化、系統化、解釋、操作、體驗、期望階段為基礎,論述了構成全面教育事業概念化的一般特點。作者指出, 哲學是所有教育概念化的起點,如果沒有一個統一愿景的哲學思想指導,教育只會雜亂無序,混沌無章。其次,不同教學階段的學習方案是否具有指導方向,是否與被教育者發生直接作用。都與統一的哲學思想有關。因此,作者在綜合的通識音樂課中,力圖將原本構成教學過程的教師,培養為教育哲學文化下知行合一的操作者與價值觀傳承者。將原本“強勢”的掌握課程命運的教師轉變為教與學中環環相扣的鎖扣。這種教與學中有序的平衡是將教育、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間建立一種哲學為媒介的有序聯系。
四、總結
對于綜合的通識音樂課的論述,作者首先指出基于音樂、音樂材料和表示方式的特殊性,音樂課程中內容的輔助需要涵蓋眾多學科。作者類比了歌唱和演奏,指出在整個小學到高年級的音樂學習階段中,教師或被教育者選擇歌唱和演奏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作者認為在綜合化思維發散后,九個角色(歌唱和演奏、即興表演、作曲、編曲、聆聽、分析和描述、評價、理解音樂與其他藝術之間的關系、理解音樂和歷史與文化的關系)之間應該規定出一個“理想的”雖然是不可能但是,但是一定要在“綜合化、平衡化、有序化”之中找尋協調。例如在具有基礎性參與的“聆聽”中,沒有它,任何一個標準都難以實現。專注地聆聽使得音樂創作具有意義,消極的聆聽則使創作顯得毫無意義。但是,作者也明確表示合理分配聆聽音樂,當聆聽超過標準范圍時也是在消耗音樂課堂。
參考文獻:
[1][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熊蕾,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葉靜,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