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快速發展,藝術發展得更加多元化,在現在藝術氛圍下,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對于傳統符號的需求與應用具有深化的價值意義,傳統符號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依托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影響,從而產生新的藝術效果和藝術感知,本文從藝術學角度,分析數字媒體下傳統符號的視覺意蘊和文化表征,從而能夠對新時代下的傳統藝術有新的認知,挖掘數字媒體下傳統符號的視覺語義。
關鍵詞:數字媒體;傳統符號;視覺
數字媒體藝術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技術的進步對于視覺審美需求增加,從而矮化了藝術背后的文化魅力,傳統符號的出現彌補了這一缺失,傳統符號被應用到數字媒體技術中,傳統文化通過科技的演變發展為一系列藝術符號,滿足了當下社會對文化的需求,傳統符號蘊含獨特的視覺美感和文化內涵打破了藝術與科技之間的界限,使大眾看到了傳統符號視覺沖擊的同時增加了文化素養的熏陶,傳統符號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在視覺、語境、文化方面都有了更多的變化,使傳統文化在現代藝術中得以發揚。因此,將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融入現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
一、傳統符號在數字媒體技術的視覺應用
(一)傳統民俗
傳統符號是在漫長的歷史文化形成,形成的民俗、書畫、紋樣等傳統視覺符號進行傳達時代審美意識,承載的藝術精神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地完善,形成新的視覺語義,在數字媒體技術下,傳統符號在視覺表現上更加多元化,方便靈活的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為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如通過VR技術產生互動,模擬剪窗花、畫臉譜等傳統文化,使枯燥、煩瑣、無味的制作過程變得親切、真實、有趣,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給人身臨其境的體驗。正如我們所說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其實就是一種視覺化的審美文化創作,它以民間的生活和風俗習慣為題材,通過可視的圖像實現作品內涵的傳達。[2]
(二)傳統畫作
傳統符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態,是對文化內涵、審美風向的概括歸納,要讓傳統符號在滿足現代視覺前提下,還要滿足人們對于文化的訴求,因此,傳統符號在數字媒體技術下的,常常被應用在各個方面,如網頁、手機、電子書、電視廣告等平臺,傳統符號被賦予新的活力,出現了動態的視覺形式,這種全新視覺表現形式,更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活發展,從根本上滿足了人們的視覺習慣。如故宮博物院制作的《雍正行樂圖》動態版走紅網絡,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對《雍正行樂圖》進行了“改編”,制作出動畫版的《雍正行樂》,雍正帝或是松下撫琴,或是穿著武士服與猛虎搏斗,或是臨河垂釣,再配合輕松活潑的文字說明。通過現代技術賦予了古畫新的生機,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的生活理念和話術,讓我們全方位的了解了古代皇帝的各種面貌,展現了一個“活”的皇帝。在這系列動態圖中,靜與動、傳統與現代生相得益彰,使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給人以輕松詼諧的感受。通過視覺動態藝術解讀表達圖像,用調侃的方式產生共鳴,利用數字化技術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滿足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追求。
(三)傳統紋樣
傳統紋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古代圖案的形式概括,不同時期的傳統紋樣都有屬于各個時期的樸素審美和文化訴求,紋樣的發展是與當時的政治文化導向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紋樣依然被應用于視覺領域的各個方面,如“鳳凰”“瑞獸”紋樣經常被運用在動態表情上和兒童繪本中,形成3D的動態效果,原本靜態的紋樣被現代科技使用范圍擴大化,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人們視野,觀感形式豐富,效果呈現動態化,使其生動有趣地展現在生活中。
二、傳統符號在數字媒體技術的文化語義
在數字媒體技術下中傳統符號元素與科技的融合,創造出適合本土文化的設計語言,賦予了時代的獨特的本土化視覺審美。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認為: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號化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傳統符號不只是視覺符號的呈現,符號背后隱含的文化內涵才是符號本質的表達,所蘊含的的朝代的社會文化、審美風向、政治思想等被凝聚在符號中,得以傳承和延續,數字媒體技術下的傳統符號在傳承了情感的表達基礎上,打破了原有符號的存在模式,形成適應社會的潮流文化,符號蘊含的視覺沖擊和情感文化被重新定義,以新的體驗互動,使人們回到了古代,更深層次的了解當時的文化所傳達的語義和內涵。
三、結語
科技的發展,滿足了人們對于科技與生活、藝術與文化、傳統與現代的協調發展,將傳統與現代技術有效融合,打破了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的界限。設計者通過科學技術創造改進了傳統文化的再生,從而傳統文化被賦予新的文化語義,在現代藝術中,傳統符號在書籍設計、插畫設計、動畫設計等各個領域都能看到當下的視覺形式,傳統符號帶來了新的商業機遇也暗藏著新的文化表征。這不僅僅是對傳統符號藝術風格的延續,更是傳統文化語義的延展和深入。
參考文獻:
[1]折文菁.數字媒體藝術中“中國畫元素”運用初探[J].中國報業,2018(14):87-88.
[2]孔成.數字媒體環境下中國畫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8,39(6):53-55.
作者簡介:彭子微,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