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興
摘要: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有著極高傳承發展價值的藝術瑰寶,在當前大力倡導傳承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對民族音樂進行傳承與弘揚已經成了一項必然要求。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是民族音樂發展和傳承的堅實陣地,因此如何推動音樂教育發展,促進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中巧妙應用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重中之重。音樂教師要以民族音樂教育為依托,不斷增強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培養學生民族精神,不斷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也讓音樂教育顯現出更大的活力。
關鍵詞:民族音樂;音樂教學;應用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分支,在當前的傳統文化建設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指導,是引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要求,也是促進音樂教育創新發展的必要內容。音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應用民族音樂,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民族音樂學習指導有助于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學生民族文化精神的培養。音樂教師要積極改革教育思想,在音樂教學當中創新引入民族音樂內容,進一步擴展音樂學科的教育價值,培育學生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素養。
一、民族音樂在高校公共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民族音樂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承載傳統文化的民間音樂形式,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情感與生活體驗,同時還是勞動人民藝術與審美觀念的一個綜合體。民族音樂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與審美價值,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是推動我國音樂事業健康發展的保證。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來說,音樂教學是一個平臺,也是文化傳承發展的主渠道。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進行民族音樂的滲透有著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第一,有助于培育學生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關乎民族的興衰,而民族音樂當中就包含了豐富的民族精神,也閃耀著民族思想與文化信仰。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當中接觸并了解民族音樂,提高音樂學習深度,可以讓學生對民族音樂中的民族精神進行深入把握,從而增強學生民族意識,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第二,有助于引導學生建立正確審美觀。從目前情況看,大部分的學生更追捧流行音樂,而缺少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導致學生的審美觀發展存在極大的局限性,也造成了審美范圍狹窄等問題。這樣的情況給學生審美意識與審美觀念的建立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通過民族音樂教育能夠有效改變學生不良學習局面,促進學生文化素質與審美素養的發展,體現出音樂課程的審美教育功能。第三,有助于增強學生傳統文化理解與傳承積極性。民族音樂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及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民族音樂進行學習的過程也是受傳統文化熏陶的過程。通過民族音樂與音樂教學的交融,可以讓學生成長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使者,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發揚。
二、民族音樂在高校公共音樂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一)提高民族音樂地位
為了提高學生民族音樂的學習熱情,促進音樂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首先就要提高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當中的地位,并將其作為音樂教學的核心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主動認識傳統文化,感知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事實上,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沒有出現斷層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不管是哪個時代都特別注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為了在當代進一步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就要體現并且提高民族音樂在我國音樂領域以及音樂教育當中的地位。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創新應用多樣化形式,鼓勵學生參與到民族音樂的聽、模、唱、奏、論等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多角度感知民族音樂魅力,強化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比如,教師們可以邀請本地民族音樂領域的非遺文化傳承人到音樂課堂組織講學活動,為學生介紹典型的民族音樂作品,增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積極性。除此以外,教師也可以開展體驗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不同民族的音樂展開表演,借助這樣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感受,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與文化的認同感。
(二)欣賞民族音樂魅力
為了提高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當中的應用效果,就要教學生充分感受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促使學生主動接受民族音樂的熏陶。傳統枯燥乏味的民族音樂教學內容是無法引起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也會讓學生在鑒賞民族音樂作品時無法獲得深刻和全面的理解。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經典的民族音樂作品時,可以積極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當中品味民族音樂作品的內容,對作品產生深刻的聯想與感知,把握音樂形象,品味其中的音樂情感,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精神。例如,在引導學生鑒賞《梁山伯與祝英臺》時,為了增進學生對這一民族音樂作品的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并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與之相關的影視片段,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感知其中的離別之苦。有了背景信息的支持,學生可以深層次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與內涵,并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探究民族音樂內涵
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歷經時間洗禮而不褪色,也沒有出現文化斷層,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華兒女始終關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彰顯著民族性格與氣質,學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只有帶領學生對民族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才能夠讓學生真正融入文化傳承活動當中。對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對民族音樂進行自主探究,活躍學生音樂思維,增強學生的民族音樂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西南風情的民族音樂時,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積極收集表現西南風情的民族音樂作品,并在這一過程中強化對彝族、傣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了解,讓學生在一系列的交流與探究活動中感知民族音樂的絕妙,堅定傳承民族音樂的決心與信心。
(四)優化民族音樂評價
有效的教學評價是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保證音樂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為了在音樂教學中進行民族音樂滲透,發揮學生在民族音樂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就要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化點評,恰當融入民族音樂元素,并在評價當中彰顯民族音樂特色。例如,在鑒賞呼麥這一蒙古族的傳統音樂形式時,在學生初步了解了呼麥之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鑒賞《成吉思汗頌》當中的呼麥片段,引導學生分析唱性呼麥和嘯性呼麥的細微差別,把握單人與群體呼麥的技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分析學生在民族音樂學習中的問題與不足。在這之后,教師需要著重評價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受以及理解能力,指出學生在鑒賞民族音樂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也為學生今后的民族音樂學習指引正確方向。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瑰寶,凝結了民族藝術文化的精華,同時還彰顯了民族精神、追求以及意志。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需要將發展與傳承作為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是對民族音樂進行傳承發展最為有效的方式,所以要抓住音樂教學契機,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補充民族音樂資源,為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當然教師自身也要不斷提升專業素養以及文化素質,為民族音樂的滲透和融合創造教學條件,并通過改革音樂教學方法,保證民族音樂的融入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1):3.
[2]孫晶.淺談如何在音樂課堂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J].當代音樂,2016(2):12-13.
[3]黃鈺婷.弘揚當地音樂文化,創新民族特色音樂教學[J].藝術教育,2010(8):80-81.
[4]何偉.中國民族音樂教學方法探究[J].中國音樂教育,2012(12):17-19.
[5]陳培剛.論我國民族音樂傳承模式的當代意義——《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隨感[J].人民音樂,2010(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