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北大鼓是出現在河北省西北部的一種傳統的說唱藝術,至今大概誕生有40余年,雖然誕生的時間不長,但是卻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本文主要從張北大鼓出現的文化背景及發展現狀以及個人對有關部門的建議三個部分來論述,讓更多的人了解張北大鼓以及對張北大鼓的發展現狀及傳承做相關研究。
關鍵詞:張北大鼓;傳承;發展現狀
一、什么是張北大鼓及文化背景
(一)什么是張北大鼓
張北大鼓是出現在河北省西北部的一種傳統的說唱藝術,至今大概誕生有40余年,雖然誕生的時間不長,但是卻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由于它是一種用張北地方方言加上地方戲曲曲調傳唱的形式,所以在張家口以外的地方鮮少有人知道。2009年,由張北縣文化館申報,張北大鼓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被收錄到《中國大百科全書》中。
(二)張北大鼓出現的文化背景
近百年間,在張北壩上農村的街頭巷尾,流傳著這樣一種表演,名為《戳古董》。大多是盲人表演,表演者用一把四胡,自拉自唱,語言通俗,曲調樸實。表演者通過即興創作,先唱“絲弦兒一拉就叫起了個音,我給大家就唱上幾聲”,然后自我發揮,巧妙地訴說著發生在壩上農村中的離奇事件,表演出各種各樣“戳古董”的段子,最長的段子劇本可說唱六到十天。 “戳古董”作為張北大鼓的基礎,是真實發生在壩上地區的事情,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三海灣鄉發生了一起兇殺案。當地一位非常有名的民間藝人葉露和張北縣一位民間老藝人趙福林就依據壩上傳唱的蓮花調,即興編曲編詞了《遭人命戳下一個大古董》,經過大量的演唱之后,人們口口相傳,就成了“戳古董”。張北文藝工作者認為壩上戳古董是一個值得深入挖掘、帶有濃郁壩上地方特色的說唱形式,有著寶貴的藝術價值和發展空間。于是請來了張家口市群藝館的方殿、孫漢章和文化館干部一起對自拉自唱的戳古董進行了大膽改革。他們用二人臺牌子曲作為前奏,糅入了西河大鼓和四塊瓦等,并一改過去單拉獨唱的表演形式,組成了獨立樂隊上臺伴奏,創作出反映時代主題、宣傳國家計劃生育方針政策的劇本——《孩子多了熬煎人》,使一個曲藝劇種脫穎而出,赴省會參加會演,經省專家認定這一曲藝形式叫“張北大鼓”。
二、張北大鼓的發展現狀
在1998年和2011年分為發生了兩件大事,1998年1月10日,張北發生6.2級大地震,為了安撫人民情緒,張北文藝工作者立即組建了抗震救災文藝宣傳隊,冒著嚴寒深入各個災區進行慰問演出,同時抓住解放軍幫助一對新人在震棚中舉行婚禮的感人事跡,及時創作出張北大鼓《震棚婚禮》。2011年8月,溫家寶總理到張北縣調研,在花園文化廣場同老百姓一起切磋太極拳,同唱革命歌曲《見了你們格外親》,使張北文藝工作者備受鼓舞、熱血沸騰,又創作出張北大鼓《見到總理格外親》。創作題材積極向上,這也是張北大鼓逐步完善的重要條件之一。進入新世紀后,張北大鼓已經成為宣傳張北不可缺少的文藝形式,成為每個重大節日文藝演出的必備節目。在作品數量上也是非常的多,題材豐富。
張北大鼓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貼近人民的生活,我們可以發現,張北大鼓的創作題材都是積極響應黨的政策,給人民傳播正能量。通過這些年的發展,張北大鼓逐漸成熟,形成了獨特的表演方式,在演出形式上也逐步走向正軌。其次,在張家口的各縣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化德、商都、保昌以及更遠的地方都有在傳唱“戳古董”,卻只在張北這片土地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張北大鼓,這與張北人民積極向上善于思考的習慣息息相關,與張北淳樸的民風、民間藝人們欣欣向榮的創作環境也是相關的。張北大鼓在改革中產生,在激情中創新,在關懷中完善,在競爭中提升,形成了一套比較完美的表演程式。
對張北大鼓傳承的幾點個人建議:
(一)有關政府部門加強文化產業保護意識,深入到全縣鄉鎮農村,對原有的藝術情況和現有的創作情況、演出人員進行普查,并登記入冊,要把張北大鼓傳承下去。在教學方式上要突破口傳心授,相關部門要重視起來。
(二)張北大鼓發展的歷史不過數十年,但是卻有著深深的文化底蘊,承載著壩上各縣的文化聯系。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更多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投身到家鄉文藝事業的工作上。在人才引進方面,既要有接受了專業教育的曲藝工作者,還要有原生態藝人的演唱,通過相互的學習、壯大演出的隊伍,增加演出會演,增加作品數量,讓張北的文藝事業繁榮起來。
(三)張北大鼓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資料的整理和一些珍貴音頻視頻的保存,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寶貴的資料。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M].戲劇曲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2]張北縣志編輯委員會.《張北縣志》“張北大鼓”[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3]楊曉芳.張北縣地方特色文化和群眾文化現狀分析[J].大眾文藝,2018(13):16-17.
作者簡介:武亞婷(1995-),女,漢族,河北省張家口人,寧夏大學音樂學院201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二胡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