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摘要:繪畫是畫家為滿足某種精神需求而創造的一種視覺表達藝術。不論什么繪畫形式,在本質上都是畫家借助畫筆表達自己的觀念、追求的理想。現如今水彩畫蓬勃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精神傳達也逐漸成為受到許多畫家青睞。自幼生活在內蒙古,長久以來少數民族文化給我帶來的獨特感受。本文通過闡述創作中水彩畫表現技法的合理運用,透過其獨特的表象,發現少數民族內在的精神之美,感悟地域性題材創作表達。
關鍵詞:民族性;技法;表達
水彩畫是古老的畫種之一,作為舶來品的中國水彩畫自19世紀末從英國傳入,在中國發展已經擁有一百年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開始,創作題材不斷寬泛,一批優秀的藝術家涌入西部、北疆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水彩人物畫才開始迎來蓬勃發展的新紀元。游牧民族在內蒙古地區存在了上千年,為我們留下了獨特的文化和民族精神,這些都是內蒙古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內蒙古地區的藝術家們長久以來將草原生活為創作母題,創作了大量的優秀的作品。現如今,少數民族題材水彩畫也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在一望無垠的綠草地上呼吸新鮮空氣成了現代都市人的渴望。對于畫家而言,能夠站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抬眼遙望,感受遠方暮色蒼涼。閉目沉思人生,體會草原雄渾悲壯是一件難得的事情。我從小生活在內蒙古這片土地上,一直以來對蒙古族同胞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們的善良質樸,熱情真摯,在我看來都是我想在畫面里表達的生動素材。
一、學習與思考是靈感啟發的源泉
近些年來,水彩畫創作方面出現了很多新穎的形式。其中不乏有新材料和新技術。技術的運用使繪畫技法更加多樣化,畫面表現的效果越來越好。能夠呈現新穎、獨特的藝術效果。不同的技法適合表現出不同的內容,需要畫家充分考慮后再去巧妙運用到畫面中。如何將民族性元素表現出自己的風格成了我創作思考中最大的難題。后來通過對幾位老師畫作觀摩借鑒,使得我在創作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并在創作思考中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學習借鑒了奧迪老師、孟顯波老師、長海老師、頡元芳老師的作品。
奧迪老師的水彩世界,從技法上繼承了西方寫實繪畫的風格,他的構圖、造型也都十分的嚴謹,他運用水彩的技法和語言表現出蒙古族的文化精神。看過他的畫集之后,并沒有發現他在技法方面有所顧盼,從不汪水弄跡,撒鹽作趣,畫面語言含蓄而充分。孟顯波老師的畫作無論色彩還是構圖,一眼望去看似單純簡潔,然而細細觀賞過后會發現,這種“單純簡潔”是飽含個人濃烈的情感與個人特色在其中的。長海老師在構思之初便對畫面進行主觀的裁剪和截取,將所要表現的對象更為精確的提煉出來,將不相關的元素主觀地“刪除”,最后在畫面中的就是形象更加單純而膨脹有力的蒙古馬。在色彩的處理上并沒有簡單地再現常人所理解的色調,而是提取凝練所觀察和感悟到的色彩,并融入自己的主觀情感,站在藝術格調的高度上游刃有余地安排不同畫面的色調,從而使他的作品時能夠體現出畫家賦予作品的情緒。頡元芳老師的水彩畫更多的是注重主體形象厚重、深沉、壯闊、博大的感覺,既保留了水彩的特質,又在保持這一特質的前提下追求厚重感,同時將厚重感與水彩本身透明的特性結合起來,讓人過目難忘。在一些單獨人物的肖像畫中,如《凝》《著盛裝的小其其格瑪》等,則畫得更加從容,水色淋漓又不失謹嚴。同時,更在自己的畫中增加了一定的現代因素。作品更加深沉、樸拙,在色彩上頗有油畫的風味。
二、創作探索與心得
參照學習過風格迥異的畫家作品后,我不斷地思考怎樣才能創作出有個人風格特色的好作品。我認為歸根結底有三點:如何發揮畫種的特性、題材的思想內涵、畫面表現形式是否新穎獨到。
(一)如何發揮水彩畫種的獨特性
輕巧、明快之美是水彩畫表現語言中的顯著審美特征。水彩畫具有豐富法的表現力,古今中外有許多刻畫深入、色彩明快的水彩佳作。總的來說,水彩畫仍是以輕巧明艷的美感為主流。誠如著名中國畫畫家吳冠中先生所言:“水彩,水、彩,其特點就在‘水和‘彩,不發揮水的長處,它就比不上油畫和粉畫的表現力;不發揮彩的特點,比之水墨畫的神韻又遜色;但它妙在水與彩的結合”。這其中水的流動性和彩的透明性便是水彩畫的水色結合過程,也是水暈色染的過程。除了能夠表達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外,還必須能夠給觀者以充分的聯想和再創造的空間。所以水彩畫往往都給欣賞者在視覺上輕巧、明快的美感。因此,作畫過程中力求保證色彩運用準確到位的同時,能否將水性材質的特性發揮到最大,也是我們在作畫過程中常常會斟酌到的重要因素。盡量用最少的顏色去調和出合適的色彩,把握好色與水的調和比例是關鍵。準確拿捏好色與色、色與水的關系實屬不易,要想表現出水彩畫一氣呵成、酣暢淋漓還需作畫過程中反復錘煉。
(二)把控畫面形式的必要性
我認為繪畫不同于相機,必須強調主觀處理,要有主觀思考處理意識,不能畫得和照片如出一轍。尤其是注意要與他人和傳統拉開距離。在這個圖像、多媒體時代,只有保持自己鮮明的特點,才能是立于不敗的根本。繪畫不僅要符合對象的面貌特征,還要強化主觀的表現想法,這樣才能讓形式更有抓住人心的能力。在形式語言中,較畫面的節奏感是我認為的重中之重。節奏原本是指音樂在音響過程中產生的有規律性交替變化。而繪畫中的節奏,則是指作品中物象點線面的結合,長短、強弱等變化有規律的交替組合,觀者眼睛在這些反復出現的形式要素中構架起有規律的畫面形式,產生秩序美感,使畫面呈現出最佳的效果。這就需要作者在作畫前反復構思整合手中的素材,腦中的形象和畫面中的結構,最后呈現出我們看到的各式各樣的表達風格。求新求異,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源。從藝術史的角度看,從傳統形式中背離出來繪畫的發展的必經之路,創造出新的形式,或以造型生動取勝,或以內容構思取勝,或以生活情趣取勝,或以意境獨特取勝,或以技巧手段取勝,或以色彩宜人取勝,或以形式章法取勝……如果沒有給觀眾任何新的發現,肯定會因平淡無奇而湮沒無聞。具有創造性的作品,才有可能走進觀者的心。
(三)思想注入靈魂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經常保持心靈與自然的接觸,與時代的脈搏合拍,不斷提高思想境界,嘗試開啟深層次的審美意識。之所以涉獵少數民族生活題材的創作,源于我對內蒙古游牧民族的遼闊草原、純凈碧藍的穹頂、駿馬奔騰的雄姿、動人心弦的歌曲、絢爛多彩的服裝等,這些給我帶來靈感的源泉,我希望將這種優美意境推向極致。生活是創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只有腳踏實地的去感受生活,發現生活,領悟生活才能在作品上有所突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不僅是中國畫創作遵循的原則,也是一切藝術創作的規律。水彩的創作研究和運用不能固守傳統的繪畫方式,創作之前需要不斷地萃取與提煉對自然和生活的感受,這樣才能創作出有深度,震撼人心的藝術形象。
三、結論與展望
今后,想要創作出優秀作品,提高學識和個人修養必不可少。而民族性題材想要表達對時代現象的新思考,我作為新一代的青年人,還需要更上一層樓。傳承與發展中國獨特的水彩畫語言,應當是當代水彩畫家的共識與責任 。一方面需要對民族藝術傳統繼續進行深入的挖掘、嫁接。煥發藝術精神的內在光輝 ,保持住民族水彩畫語言的自身特點,向古今中外的大師學習,糾正問題,了解發展的動向,靜心研究提高個人的繪畫創作水平。爭取創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頡元芳.水彩畫的厚重感與透明性[J].內蒙古藝術,2010(2):77-79.
[2]蔣躍.我對水彩畫藝術的思考與追求[J].中國美術,2016(1):60-63.
[3]蔣躍.我畫·我說[J].書畫世界,2017(12):38-43.
[4]錢弘兵.水彩畫的審美特性與風格多樣化[J].中國水彩,2003(23):47.
[5]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