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曹丕《典論.論文》中提出的“文以氣為主”的觀點和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一文為出發點,將二者有機聯系,把本是針對文學理論而提出的,作家的個性氣質及后天的學習修養對作品風格的影響這一觀點拓展至藝術領域。由此對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個人風格所產生的啟發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典論.論文》;《體性篇》;風格;藝術創作
一、《論文》和《體性篇》關于文學作品風格形成的闡述
中國古代文論作為一門研究古代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的傳統文化領域,包含了各個歷史時期重要的文論,那是時代精神的折射,也是古人大智慧的體現與凝練。其內容之精要,內涵之豐富,不僅在古代,而且在現代也意義深遠。書中獨特的觀點更是不止于文學內容以借鑒,在藝術領域同樣也深受啟發和思考。
魏文帝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全書由多篇文章組成,《論文》為其中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著名論斷,也就是文論史上著名的“文氣”說。意指表現在文學作品中作家的自然稟賦和個性氣質,并且這種特殊個性是作家個人所獨有的,“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雖是父親和兄長,也不能傳授給兒子和弟弟,所以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曹丕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作家獨特個性對于作品風格的決定意義,但過分強調創作個性的獨特性和不可改變性,抹殺個人后天學習、修養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具有部分局限性。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文心雕龍》中的《體性篇》中心問題也在于論述作品風格和作者個性的關系。但是相較于《論文》,劉勰提出“才有庸俊,氣由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的觀點,針對曹丕片面強調作家個性對作品風格的決定性這一論述,做了進一步發展。才和氣屬于先天素質,而學和習則屬于后天修養,作品風格是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結果。較之于前人對于文學作品風格形成的諸多因素探討,劉勰做了整體而又全面的論述,這也是在風格論上超越其他人的重要表現。
二、從文論到藝術領域關于藝術風格的探討
文學作品由于作家獨特的氣質秉性,輔以后天的學習和修養而有了作品不同風格的呈現。繪畫作為一項高度參與的主體性活動,常常于畫面之上也折射出不同藝術家的創作個性。畫家由于生活經歷、時代背景、立場觀點、藝術素養、個性特征的不同,在處理題材、描繪形象、表現手法和運用語言等方面各有特色,這就形成了個人藝術風格。
五代花鳥畫畫家黃荃、徐熙二人由于身份地位、個性氣質、審美趣味等不同而形成了兩種迥異的藝術風格。黃荃供職宮中長達四十年,作為宮廷職業畫家,所畫題材多屬珍禽名卉,且技法上采用勾勒填色法,刻畫精謹,設色富麗,被稱為“黃家富貴”之風。南唐畫家徐熙一生無意仕宦,寄情于天地之間,生活態度決定了其所畫題材多田園野趣,蔬果魚蟲,所用技法一改黃荃勾勒設色之風,以墨筆草草畫之,略施淡彩,追求畫面意韻的表現。畫史上稱二人為“黃荃富貴,徐熙野逸”,從而形成了花鳥畫兩大體系。又徐渭作為明中期著名的花鳥畫家,其恣肆縱橫、狂放的大寫意水墨圖式將宋元以來的寫意花鳥推向了一個頂峰的地位,開啟了后世寫意花鳥畫的新局面。究其徐渭藝術風格的形成,離不開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狂放不羈的自身個性,坎坷苦難的人生經歷,多家思想影響之后的心胸豁然,無疑都對徐渭藝術風格的形成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借助繪畫作為內心宣泄的一種形式,徐渭的藝術也正是在苦難的經歷中蓬勃發展起來。縱觀美術史中優秀的藝術家無一不是具有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而銘記史冊……
三、藝術家個人風格的錘煉
曹丕的《論文》和劉勰的《體性篇》兩篇文論中二人分別論及了文學作品風格的形成與之相關的多種因素。反觀藝術創作領域,齊白石曾說:“我自作我家畫”,成功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實踐中應該必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創造個人風格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受畫壇與社會所肯定,為歷史所承認,這需要長期苦心經營,也需要多方面的學養。正如文中所述幾位畫家其藝術風格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占據畫壇至高無上的地位,絕不是一朝一夕,揮灑筆墨就呈現出來的,與民族、地域有關,也與每個畫家自身氣質個性、生活經歷、學識修養等多方面因素相關聯。
四、總結
總之,師古人之造化,回歸傳統并融合自身的氣質個性,審美修養而獨出機杼是藝術家一直所追求的。作為接受藝術的大眾,從欣賞者的角度來看,隨著社會進步發展,藝術對大家來說不再是遙遙相望不可及的存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藝術中去感受美,欣賞美。人們的生活要求調劑,欣賞的東西也須多樣,單單欣賞一個畫種的作品,就覺得乏味。藝術形式要盡量發展,藝術風格要多樣化,使得到視覺的調劑和心靈的觸動,從而也為造就藝術界輝煌燦爛的存在而努力。
作者簡介:王夢茹(1996.11-),女,漢族,籍貫河南省鄭州市,碩士學位,鄭州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專業為美術學,研究方向為中國山水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