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中,出現了無數經典著作,而通過對各類古籍的修復、整理與保護,能夠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保存下來,其中涉及的歷史知識有著相當高的文化價值。因此,本文從時下角度出發,首先對古籍文物修復的歷史加以明確,其次,對紙本古籍文物破損的主要原因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現代紙本古籍文物的保護技術,以求能夠進一步提升紙本古籍文物的修復與保護效率。
關鍵詞:紙本古籍;修復保護;技術研究
一、引言
在悠久的歷史當中,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學書籍。這些紙本古籍文物,對于歷史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但是,紙本古籍文物本身由于經歷的時間過長,導致其本體十分脆弱,再加上各種復雜氣候環境以及人文因素的影響,使得紙本古籍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難以開展。而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紙本古籍文物保存也產生了良性影響,通過現代化手段進行修復保護,不僅能夠大幅度延長紙本古籍文物的整體壽命,還能夠將整體修復難度進一步降低。
二、古籍文物修復的歷史
在當前學術界當中,對于紙本古籍文物修復的具體發展過程有過集中討論,得到了以下幾點內容:
(一)認為紙本古籍文物修復起源于漢唐時期。在漢唐時期,已經能夠對各種書籍和字畫的內容進行加固修復。北魏著名農業學家賈思勰曾在《齊民要術》中,對古籍修復進行過闡述:“書有毀裂,方紙而補者,率接挲拳,癍瘡硬厚。瘢痕于書有損。裂薄紙如韭葉以補織.......”這是在前人的經驗中具體總結出的紙本古籍文物修復經驗,也為紙本古籍文物修復起源于漢唐提供了依據。
(二)認為紙本古籍文物修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一些出土的文物當中,隸屬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絹帛上出現過大量挖補、修改、填充等痕跡。
(三)認為紙本古籍文物修復起源于宋代。由于宋代印刷技術飛速發展,使得活字印刷術問世,促使整體書籍印刷的質量、數量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這也對書籍修復技術產生了良性影響,隨著時間流逝,也漸漸在不同地域中出現了各種古籍修復流派,使得部分珍貴古籍一直流傳至今,為后世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三、紙本古籍文物破損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況下,紙本古籍文物破損的主要原因具體分為自然、人為兩大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各種外界因素影響,例如光、溫度、濕度、氣體、微生物等,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處理的話,會導致古籍出現發霉、腐爛、蟲蛀等嚴重現象;而人為因素,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生活廢水、生活廢氣等,這些都會對古籍保護帶來負面影響。由于人們對于紙本古籍根本不夠重視,使得紙本古籍文物保護修復工作難以開展,而運用的手段往往只是物理手段,長此以往,會使得古籍出現無法避免的損壞。而在實際紙本古籍文物保護過程中,古籍破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身保存性差與溫度變化
紙本古籍文物,其主要載體都是古代所造出的紙張,主要成分為植物纖維等,在經歷長時間后,很容易出現腐爛、破損等現象,對整體保存工作來說非常不利。而且,由于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得溫度不能夠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紙本古籍文物一旦處于溫度較高的環境當中,就會將其中蘊含的水分進一步蒸發,導致整體古籍變得十分脆弱,稍微進行觸碰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1]。
(二)環境污染與光照
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各種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的排放,使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質的比例激增,而其一旦與空氣環境中蘊含的微量水分發生作用,就會產生各種酸性物質,同時具有強大的腐蝕性;而光照同樣會對古籍帶來不良影響,光照時間過長會使得古籍整體質地變脆,紙張整體顏色泛黃,使得紙質古籍文物更加難以保存。
四、現代紙本古籍文物的保護技術
(一)等離子脫酸方法
在空氣當中,蘊含著許多不同的酸性物質,而紙質文物在保存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酸性物質的侵蝕,使得古籍表面隱藏著大量的酸性物質。而利用等離子脫酸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將古籍表面所蘊藏的酸性物質進行有效降低。但在具體使用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避免出現脫酸過度的現象,從而對古籍造成損傷。
(二)低氧氣調殺蟲技術
低氧氣調殺蟲技術在當前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其主要是以氣密維護結構作為整體基礎,再利用清潔氮氣作為殺蟲的主要氣體,通過將容器中的氧氣含量進一步降低,將害蟲的生源進行有效隔離,從而達到殺除害蟲的目的,保證整體環節的高效、環保、安全。
五、結論
在當前技術手段當中,紙本古籍文物的修復保存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應當對古籍保護重視起來,一本修復完整的古籍能夠為我們帶來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所以,要加快古籍保護技術發展探索的步伐,為有效保存各種紙質古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建強,劉茜.用科技更好地呵護文物[J].決策探索(上),2019(01):51-52.
作者簡介:呂建明(1969-),男,回族,籍貫河南省西平縣,大學本科,職稱為助理館員,洛陽博物館,研究方向為文物修復與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