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芳



摘要:在河南箏曲當中,因為標題的規定性,演奏者需要使用河南箏派的一些特殊演奏技法,如扎樁演奏、右手的大指搖、剔、拂,左手的吟、揉、滑、按、速滑,左右手的揉彈間奏等技法。
關鍵詞:河南標題箏曲;演奏;音樂
在河南箏曲當中,因為標題的規定性,演奏者需要使用河南箏派的一些特殊演奏技法,如扎樁演奏、右手的大指搖、剔、拂,左手的吟、揉、滑、按、速滑,左右手的揉彈間奏等技法。
一、搖指類技法應用
扎樁:將無名指和小指靠在岳山的內側(或外側)小指在前,無名指在后(可以只將無名指靠在岳山的外側),起著依靠和支撐作用,叫扎樁。因為河南地方風格的箏曲,感情多為大起大落、起伏變化大、大喜大悲,對比性比較強。這就要求右手所彈出的音必須飽滿有力、扎實明亮。由于扎樁能起到支撐和依靠作用,增強了彈指的力度,所以演奏河南箏曲多用扎樁。
右手的大指搖分“游搖”和“密搖”兩種。“游搖”是曹派曹東扶的首創,此技法演奏出的聲音不是很密集。此技法將左手的滑按和右手的搖指巧妙地結合起來,力度由弱漸強,音色由暗淡慢慢漸入明朗,反映出持續不斷的悲哀情緒。“密搖”是以強勁的音為頭,猶如迸發的火花,突出一種棱角,富含激情,光艷四射,配合左手的吟、揉、滑、按同時進行,直接將音樂推向高潮,整個旋律一氣呵成。在河南箏曲當中,“密搖”常用來表現激昂奔放的樂曲旋律,“游搖”表現凄楚委婉的樂曲旋律。
例如《陳杏元落院》:
第二小節從按音5到3音的下滑過程中,是靠密搖完成的,而且在下滑的過程中,還帶有顫音,即第二拍是顫音的過程。這種大指搖的綜合體將陳杏元極度悲傷與哭訴的情緒,表現的惟妙惟肖。
又如《蘇武思鄉》:
第二小節中的搖指加小顫,與第三小節的滑音加小顫,表達了蘇武對祖國綿綿不斷的思念之情。
例如在《陳杏元落院》中,為了表達陳杏元的悲痛與哀怨,多次使用游搖,即用游搖把陳杏元在和番途中與親人痛苦離別的悲痛、哀怨情景,表現的深刻感人、催人淚下。
又如《泣顏回》一曲,使用游搖:表達了孔子失去愛徒顏回后的悲痛哭泣。
二、顫音類技法應用
“顫音”分“小顫”和“大顫”兩種,在河南箏曲當中,“小顫”常用來表現纏綿悱惻的樂曲旋律,而“大顫”則表現悲愴蒼涼的樂曲旋律。
“小顫”是食指、中指、無名指并列彎曲,與琴碼排列方向一致(向左),稍微傾斜地按在弦上,以小臂的力量帶動腕部,將力量傳到指尖,在弦上顫動。特點是顫動幅度小而快,韻波短而均勻,時值短,細而密。小顫的運用范圍很廣泛,隨處可見,其作用是美化音色,渲染感情。小顫在表達樂曲的悲苦和歡快不同情緒時,在遵循彈奏小顫的基本要領外,不同曲情其彈奏方法也有所區別:
小顫在表達樂曲悲苦情緒時,按弦稍重、韻波略長、密度稍疏。
如《陳杏元和番》:
小顫在表達樂曲的歡快情緒時,按弦力度較前者略輕,韻波較前者短,大顫與小顫相同但以大臂的沖力帶動小臂,通過手腕貫穿到指尖,在弦上顫動。大顫的特點是:顫動幅度大,韻波長,密度較疏,顫動時值較長。大多用于八分音符以上。要彈奏的連貫、均勻。大顫是對所表達情感的一種渲染。在河南箏曲當中,大顫不僅可以表達深沉委婉、纏綿哭泣等感情,如《陳杏元和番》《蘇武思鄉》等。同時也能表達歡快喜慶的情緒,如《鬧元宵》等。大顫又可分為按顫(按音大顫)與空顫(空弦大顫)兩大類。
按顫:在所按得的音上進行大顫。
一個是四分音符7音,一個是八分音符7音,兩個都運用了大顫,大顫增強了哭泣感,更能動人心弦。
這里的兩個大顫都表達了人們喜氣洋洋的愉快心情。
空顫:自然音上不加任何按弦的大顫。其效果較為深沉、凝重。
例如《蘇武思鄉》:
兩小節中都有一個空弦大顫即: 3 音與 6 音。
大顫在表達樂曲的悲苦和歡快不同情緒時,除了遵循彈奏大顫的基本要領方法外,根據不同的曲情,其彈奏方法也略有區別:如在彈奏《陳杏元落院》等悲苦情緒的大顫時,按弦力度要重,韻波要長,密度較疏,這樣彈奏出的效果增強了悲凄感,更能動人心弦。而在彈奏歡快的樂曲時如《鬧元宵》,按弦較前力度略輕、韻波稍短、密度稍密,但與小顫的彈奏方法不盡相同。這樣彈奏出來的大顫效果,便為歡快、活潑的情緒。
“揉彈間奏”是演奏時左手的“按滑”和右手的“倒剔正打”相結合,利用托弦的余音按弦兩次,使產生上滑音與勾交錯的音響效果。表現憂傷惆悵的樂曲旋律,使樂曲曲調一波一折,更加充滿柔美之情。
顫滑:是顫音與下滑的有機結合。在曲情的發展中加入顫滑,是為了強化和突出樂曲的情感,使音樂更具感染力。顫音的長短取決于旋律和節奏的需要,也是組合技巧的綜合體現。
(一)搖指顫滑
在搖指進行到一定時值時加入的顫音在搖指進行到一定時值時加入的顫音。
以增強“哭”的色彩。第三小節的顫音,右手搖指1、7、6三音要求細密均勻、連貫流暢,不要有顆粒性,左手的顫動與下滑要求圓潤,過度無痕,不要有棱角,左右手要配合得天衣無縫。
(二)游搖顫音
在前面游搖中,已介紹過游搖時左手是邊顫邊下滑,下滑音程為下行小三度,所以游搖中有顫滑。
例如《泣顏回》:
在顫滑過程中5、升4、原位4、3幾個音不能突出,要過度無痕。
在河南樂曲《閨中怨》當中,使用顫音、揉彈間奏等技法展示了在封建制度下,由于婚姻不自主的閨中女子發泄怨氣的生動形象。
在樂曲《陳杏元落番》中,運用“游搖”“小顫”及緩緩而起的“下滑音”等技法表達唐代吏部尚書之女陳杏元遭奸臣盧杞陷害,被迫前往北國和番途中憤懣怨恨的心情。
“悶指”是用拇指和中指的指肚,同時按住正在發音的八度雙音或單音的休止處,起到了一種止音、斷音的效果。悶指在曲中的八分休止處。因為箏弦震動發音后,語音較長,使用悶音能夠準確表現八分音符的時值,否則,會顯得拖泥帶水。悶指多用于節奏明快、情緒活潑跳躍的樂曲或者是旋律需戛然而止時。其動作要迅捷,按弦的力度要適中。例如《打雁》:
在旋律的第3至5小節的八分休止符處,均要使用“悶指”。表現獵人的精神抖擻。
近年來,各類標題名稱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研究,但是在河南箏派的研究中,對于河南箏曲標題的研究卻是鮮有人問津的領域。本文從以河南箏曲標題為切入點,從河南箏曲標題使用情況綜述以及箏曲標題在河南箏曲音樂中應用之研究,來分析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關系在河南箏派這一偉大藝術流派支系的體現,做了一個粗略的考察和研究。通過對數百首的河南箏曲進行統計、分析、歸納以及描寫和解釋,我們發現箏曲標題內容豐富、內涵深遠,可以對河南箏曲更全面研究。
參考文獻:
[1]曹桂芳編.曹東扶古箏曲100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閻黎雯編.中國古箏名曲薈萃[M]中.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