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艷
摘要: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是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體現,是我國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基于朝鮮族的花甲禮,分析現階段“生活化”非遺保護中面臨的主要困境,如主體被邊緣化以及過度商業化等,針對問題,提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以及增強對文化環境的保護等非遺保護的措施,意在促進少數民族“生活化”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希望對相關的工作人員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朝鮮族;花甲禮;非遺保護;生活習俗;可持續發展
一、前言
我國自2004年宣布加入非遺保護公約后,少數民族的非遺保護工作顯著提升,但是在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逐漸增強,導致少數民族的非遺保護工作面臨著缺乏民族文化的傳承人以及非遺保護路徑不明確等問題,尤其是對“生活化”習俗的保護,更是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因此,加強對少數民族“生活化”非遺保護,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保護民族文化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基于朝鮮族花甲禮對其非遺的特性研究
(一)朝鮮族花甲禮發展現狀研究
朝鮮族的人民將60周歲的生日當作是人生的分水嶺,因此十分重視花甲禮儀,該禮儀主要內容是在老人60周歲生日那天,子女擺設宴席,邀請親友為老人祝壽,老人穿著傳統的民族服裝,接受親友們的跪拜禮,祝福老人健康長壽。花甲禮至今仍舊保留在朝鮮族的風俗中,而且十分盛行?;趯Τr族的花甲禮風俗研究,可以看出朝鮮族非遺文化的主要特征,首先是農耕文化色彩較為強烈,該民族屬于跨境民族,在歷史上該群體是為了生計才來到東北地區進行墾荒種植的,其主體是謀求生路的農民,因此具備較為濃烈的農耕色彩。其次,朝鮮族“生活化”非遺是基于其聚落的群體性文化,該民族在移居之后,注重彼此之間協同合作,互相分享,同時喜歡聚會以及歌舞是該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因此,朝鮮族的“生活化”非遺是基于聚落民族之間造就的大眾文化。最后朝鮮民族的“生活化”非遺還具有二重文化的特性,該民族作為一個跨界民族,其不僅繼承了傳統的朝鮮文化,同時在發展中還融入了中國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本民族文化。
(二)朝鮮族“生活化”非遺保護中產生的問題
從我國加入非遺保護公約后,朝鮮族非遺保護已經成為政府文化保護工作的重點,非遺保護工作的效率顯著提升,但是仍舊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是法律建設不完善,致使非遺保護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導,非遺的保護工作離不開政府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政府除了提高經濟發展外,還應轉變觀念,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次是人口外流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朝鮮族外出打工的人數逐漸增多,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人去樓空”的現象,導致非遺缺少繼承人。例如朝鮮族著名的“三老人”,因其幽默詼諧的風格深受大眾的喜愛,但是卻由于傳承人的逝世導致其無人繼承,出現斷代的現象。最后是非遺保護中缺乏對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現階段對“生活化”非遺保護的重視程度較低,同時部分地區在對非遺進行保護時,沒有把握好文化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過度注重經濟利益,忽略了對文化生態的保護。除此之外,在非遺保護中還經常遭遇到價值觀的沖突,世界各國均開始注重非遺的保護工作,舉行了多次的非遺評審工作,但是往往是政府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忽略了對民眾的主體地位,民眾缺少話語權,增加了非遺保護工作的難度,同時由于朝鮮族具有鮮明的跨文化特性以及文化的二重性,導致中韓兩國在申遺保護上經常出現爭議。例如由于文化的二重性,近年來中國與韓國之間就端午節問題就經常發生文化沖突。
三、推進“生活化”非遺保護發展的基本路徑
(一)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
少數民族的非遺保護是一項復雜和系統的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人力以及物力,因此為了提高朝鮮族“生活化”非遺保護的效率和質量,可以將非遺文化的遺產展開,具體細分后將保護目標變得更加具體化,從而實現對各個具體的保護要素分類保護。例如,在對朝鮮族花甲禮進行非遺保護時,可以重點關注該民族的民族文化,然后再對這個風俗的流程以及服飾進行保護,提升對“生活化”民俗的保護效率和質量。現階段我國對“生活化”非遺保護較為重視工具以及產品的保護,往往忽略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保護,這雖然與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有關,但是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過度重視經濟的發展,忽視了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因此為了改變這種觀念,政府應積極的扭轉觀念,不斷完善和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生活化”非遺保護的規章制度,通過制定民俗文化的保護政策,增強對朝鮮族花甲禮民俗的保護。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增加非遺保護資金投入,就現階段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而言,政府的資金投入較為不足,因此,政府應增加對“生活化”非遺保護的力度,增加對保護工作的資金、技術以及人力的投入,保障非遺保護工作[1]。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和經濟的迅速轉型過程中,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逐漸加深,如何令民族文化即保持民族自身的特色,同時還能體現時代性,是當前我國“生活化”非遺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各級政府亟須解決的問題[2]。因此,在保護朝鮮族花甲禮民族風俗時,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民族風俗屬于民眾,因此在傳承時應注重傳承的主體,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在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會議時,就曾經強調應將社區、群體以及文化傳承人放在首位。這是由于非遺保護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只對其進行博物館的展覽或者是開展商業演出,則無法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共鳴,“生活化”非遺保護將會失去活力,失去了傳承的價值。另外,樹立以人為本的掛念,除了重視文化傳承人以及少數民族的技藝傳承之外,還應注重激發民眾的廣泛參與。以朝鮮族的花甲禮為例,該“生活化”非遺的主要特點就是民眾性,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非遺項目是群體性的項目,與民族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如果不注重與民眾之間的互動,那么無論傳承人的技術水平再高,也無法得到民眾的支持,導致非遺失去保護價值??偠灾?,非遺的保護要接地氣,要貼近民眾的生活,要令群眾自發地承擔起保護的使命?,F階段朝鮮族花甲禮非遺保護最大的困難就是人口流失,因此,要結合民族的發展狀況,出臺一些促進朝鮮族人民返鄉的政策,如回鄉創業的人們給予一定的補貼或者是減免一定額度的稅收,為“生活化”非遺保護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撐。
(三)增強文化環境的保護
增強對文化環境的保護,是“生活化”非遺保護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內容,也是促進非遺保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非遺保護應立足于民族文化發源的環境會中,增強對各個少數民族文化的考察,關注其民族風俗的變遷和演化工作。一旦非遺離開了其賴以生存的環境,脫離民眾的日常生活,那么非遺保護工作也就喪失了價值。目前部分專家學者開始研究文化生態環境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影響。例如,相關領域的專家認為保護朝鮮族花甲禮的文化生態環境,要比保護該民族的文化傳承人更為重要[3]。當前我國社會面臨著巨大的轉型時期,導致朝鮮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均在發生劇烈變化,但是還存在部分值得保護的民生態文化。例如,圖們江北案依舊是朝鮮族的聚集地,為了提高對朝鮮族花甲禮非遺的保護,可以參考韓國對河回村的保護措施,將其指定為“朝鮮民族文化保護區”,同時出臺相關的保護措施,展現朝鮮族花甲禮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內涵。
(四)堅持生產性保護原則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非物質遺產是屬于傳統歷史的,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文明和智慧,同時也是屬于當代民族精神內涵的具體體現,因此不僅需要對非遺進行保護,還應該將其與社會的發展相結合,增強非遺的生命力?,F階段在非遺保護時堅持生產性的原則已經是社會的基本共識,政府也在持續推進對非遺的生態性保護,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還應把握好以下兩方面之間的關系,第一是把握好生產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促進非遺與文化之間的融合工作,對非遺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在實際生產中依舊應用其核心的技術,貼近民眾的生活,令其在生活中得以傳承。與此同時,不能只注重生產,一味地關注經濟效益,那么就失去了非遺保護的價值。另外,還需要處理好非遺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不斷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非遺保護不可能能脫離市場獨立存在,有效利用商業模式,增強對非遺的保護,已經被證明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但是應控制好非遺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不能只注重市場效益,應該在對民族文化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添加一些民眾較為喜歡的現代元素,提高文化的吸引力。
(五)加強非遺保護的交流
通常來說,現階段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其中也包括朝鮮民族,民族認同感、自信以及民族特征出現弱化的現象,尤其是跨民族的非遺發展。由于跨民族的“生活化”風俗往往與鄰國較為相似,甚至是一脈相承,是屬于國家之間可以共同分享的精神財富。例如,朝鮮族花甲禮“生活化”風俗,其在朝鮮與韓國同樣存在。因此應拋棄民族主義,促進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不斷增強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全面提升朝鮮族花甲禮的非遺保護工作,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有效推進“生活化”非遺保護工作,在政府層面上,應積極制定“生活化”非遺保護的政策,增加非遺保護的財政支出,而在社會層面上,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增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環境的保護,同時國內外應積極開展非遺保護的交流,多方共同努力推進“生活化”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樸京花,樸今海.“生活化”:朝鮮族非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3):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