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視產品迭代頻繁,多媒體產業迅速發展,文化創造日趨活躍的背景之下,誕生了一種“微制作,微劇情,微紀錄,微投入”的影像形式。在微電影的制作環節中,調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為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極低的成本為微電影注入特定的視覺風格,對劇情的表達,人物的情緒,時空的過渡,影像的質感,提供了最有力的后期保障。因此要將調色思維融入微電影的創作流程中。
關鍵詞:微電影;調色;應用
微電影不僅僅是“微”的形式,更是對傳統影視藝術的挑戰,微電影以草根的制作隊伍,靈活的觀看方式風靡互聯網,形成新穎的文化藝術傳播模式。微電影區別于標準時長電影對“完整具體的戲劇情節”的要求,其更重視視覺語言的質量。如今大眾審美追求多元化表達,而調色環節以微投入滿足了創造性的畫面在制作流程中突出氛圍與情緒的傳達,微電影調色同時也要遵守調色原則,從而保障微電影的傳播價值。
一、遵守基礎的調色步驟
由于成本的限制,難有較高水平的燈光指導,美術指導的介入,低成本微電影很容易在畫面色彩控制上放任自流,微電影創作需要創作者有色彩控制的意識。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影級別的后期軟件成本降低。以Davinci為例,兼具剪輯、調色、視效制作的Davinci,內置了行業認可的色彩科學系統,在微電影的后期中提升了畫面的品質和創作的效率,讓創作者擁有更多的曝光和色彩控制的可能性,彌補前期工作的不足。
無論使用哪一種調色軟件,調色一般可分為兩個步驟:一級調色和二級調色。一級調色即對作品整體的控制,一般遵循三步走的操作方法,第一步通過軟件內置的陰影,中間調,高光三種色輪的運用,修正畫面中的白平衡偏離問題,曝光不一致問題,使得影片整體的色彩與曝光具有一致性;第二步對全部段落的畫面反差進行拉伸;第三步對影片的色調進行統一。二級調色即對畫面做更細致控制,對局部及遮罩選取的畫面進行單獨的調整,矯正人物的膚色,對畫面做特定的風格化處理。微電影《紅領巾》充分利用了對環境中紅,黃色調的適度消色,整部影片的色調偏暖,畫面的對比度降低,增加了光影模糊,突出了懷舊的氛圍,該作品全網點擊量超過500萬,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與影響力。
在影片的后期調色環節,色彩要緊緊扣住影片主題進行調整,按照表達的需求對調色工具組合運用。不同于膠片感光對色彩的微妙平衡,人為的通過后期軟件提升影片畫面的色彩純度,如果關聯的色彩無法匹配,那么呈現的畫面也無法和諧。因此需要注重色輪之間的搭配,利用補色的原理使畫面色彩匹配。如果畫面整體偏向于藍色調,那么畫面中的黃色,包括人的皮膚就會偏綠,利用調色工具對偏色部分進行適度的糾正轉化。最終得到的畫面就是整體在藍色調的基礎上融入鮮明的黃色調,色彩飽滿細膩。微電影《白晝流星》高光色調偏青色調,因此創作者將陰影部分調整為偏黃色調,甚至強化了人物皮膚的黃色,突出了大漠戈壁的地域色彩,營造了極致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二、根據傳播終端進行調色監看
微電影誕生在數字技術時代,以新的技術助力制作與傳播,大眾利用手機或者其他移動終端,隨時隨地便捷地觀看微電影,微電影帶來的沖擊力超越了傳統技術的界限,正如麥克盧漢所說:“我們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在傳統的影視調色環節,需要成本高昂的監看設備準確的反饋色彩地調整,保障全國的影院放映系統不會出現色彩差異。而在微電影制作流程中,其傳播途徑是移動終端或是個人電腦,不同型號,不同品牌的顯示屏幕對色彩的反饋并不一致,因此在微電影后期制作中需要考慮傳播端的顯色差異性,尋找適中的解決方案。以Iphone手機和三星Galaxy S9手機對比為例,Iphone屏幕色域以SRGB色域為標準,色彩特點是自然,平易近人;三星Galaxy S9手機以NTSC色域為準,NTSC色域的顏色信息量超過了100%的SRGB色域,因而三星手機屏幕呈現的色彩特點是濃郁,鮮艷。創作者在后期調色時需要在終端顯色的差異中尋找平衡的支點,確保不同的終端顯示的色彩不偏離創作者預設的色調范圍。
在調色監看設備的選擇上,可以根據制作的成本尺度去考慮更為低廉的移動設備。通過串流軟件鏈接剪輯設備與終端設備,以Duet為例,依靠純軟件工作解決設備之間的串流問題,減去了接收器和轉換器的成本。微電影創作的各個環節正是在這種數字影像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發展變革的基礎上應用產生的,同時產生了不同于以往傳播介質的獨特個性。
三、結語
當廉價的媒體生產工具出現以后,運用微電影進行信息的傳播,已成為大眾百姓也可以享受的權力。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趨于圖形化,動態化,互動化,微電影作為信息傳播的藝術形式,更重視視覺傳達,而微電影視覺語言的多義性,組成了其主題表達的多義性,通過對視覺語言的故事化程度、視覺語言的細節表現、視覺語言的底蘊表達的控制,凸顯微電影的創意價值,因而在預算不充足的微電影創作流程中,創作者對后期調色應比以往更加重視。
參考文獻:
[1]韓菁.調色在影視后期制作中的重要性[J].影視制作,2019,25(1):90-93.
[2][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
作者簡介:楊列寧,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