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宇森 高正超
摘要:我國古建筑文物是中國古代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物質與精神財富,是人們了解古代社會并探索古代人們智慧的重要依據。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古建筑文物很多精美建筑物形態受到破壞,不乏有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對此,修繕與保護古建筑文物被重視,尤其是社會觀念與國家政策的變化,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工作受到極大的重視。本文從古建筑文物保護現狀出發,提出修繕與保護古建筑的指導方法與理念。
關鍵詞:古建筑文物;修繕保護;核心價值觀
一、引言
古建筑文物尤其獨特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近年來有關部門加大對古建筑文物保護的力度。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國古建筑修繕與保護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可能性,從多角度探究我國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進而提升對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工作重視程度,增加古建筑文物的傳承性與文化延續性,充分發揮其研究與教育價值。
二、古建筑文物的保護現狀
(一)古建筑文物整體性遭到破壞
城市建筑發展與改造的速度明顯加快,我國部分地區城市未充分結合城市發展特點,肆意大規模進行城市改造,不少珍貴古建筑文物在城市改造中受到損毀與破壞。而部分古建筑雖然沒有受到嚴重的破壞,古建筑文物失去與周圍環境原本統一的和諧體,當古建筑文物周圍建筑與規劃發生變化。不僅如此,城市區域改造,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即便是微小措施也會導致古建筑文物環境發生變化。對此,大規模城市改造環境下,對古建筑文物保護失去其本質意義。
(二)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方法較為落后
古建筑文物保護的方法上,我國部分地區的做法并不是很理念。當然,也不乏為順應城市發展需要,對破損古建筑文物,如景觀、街道等進行適當修繕與保護。近階段,古建筑文物修繕與保護方法悖于修繕保護的規律與初中,多數已經受損古建筑在修繕或保護中已經與最終樣子不符合,沒有完整留下古建筑文物原始模樣,這種文化修繕與保護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大眾對文物保護意識上較為淡薄
大眾對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較為淡薄。主要是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知識文化、意識文化、國民素質存在差異性,國內外游客對古建筑文物造成人為損壞的新聞也并非罕見,大眾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意識還較為淡薄,這已經成為古建筑文物保護修繕單位面臨的一大難題。從總體情況上來看,大眾對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較為淡薄,主要體現在:廣大公眾對國家相關單位組織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措施投入較少的掛住。雖然一些地區城市每年都會舉辦不同規模的文物保護活動,本質上要調動大家對古建筑文物保護的意識與參與積極性,實際效果卻不是很好,最終導致這種活動形式也不了了之,與預期目標相違背。另一方面是,公眾對古建筑文化破壞性行為屢見不鮮[1]。尤其是節假日旅游高峰期,對古建筑文物的肆意破壞,是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的行為表現。
三、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的策略
(一)加強專業人員培養工作
在古建筑文物保護中,人為因素至關重要。提升專業人員業務水平是推動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工作的基本前提。對于現階段古建筑文物保護工作者缺少專業從業人員的緊迫情況,一方面需要通過高校教育與在職人員的繼續培訓教育,還可以通過強化實踐能力,架構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升古建筑文物保護的內在綜合意識與綜合能力。
(二)落實科學修繕與保護辦法
首先,采取分級保護措施,根據當地古建筑文物保護細則,結合其保存的現狀、附加值與特色價值的評價,綜合評價建筑,將此建筑分為一級保護、重點保護或特殊保護三個等級,按照不同等級選擇不同保護措施。其次,劃定標準的保護范圍。在確定古建筑文物保護的等級之后,應確定保護范圍,主要分為劃定與確定古建筑的建設控制地帶。結合歷史建筑保護要求,地下室和高層等歷史建筑主體產生潛在影響,提出建筑設計項目的禁建、加固或限建等措施。而建設用地控制要求,還要進行項目建設規模或密度的選擇。尤其是水文華景等提出的保護要求更加符合整體性與歷史性。最后,對核心價值要素的保護。在古建筑文物保護范圍內,應體現出文物的特色構成要素與建筑價值,一般稱之為歷史建筑核心價值要素,具體包括特色要素、建筑本體與建筑格局,基本要素內容是不得改變,導致保護要點也存在差異性,應具體建筑物具體分析。
(三)提升公眾文物保護意識
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并不是一個人努力就能做到,或者相關部門就能做好保護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受損率,相關部門應重視公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喚起大眾對文物正確認識,樹立“人人參與、人人保護”的良好道德風尚,促進古建筑文物保護社會氛圍的形成。為更好地落實文物保護宣傳,如微博。微信、官方網站等,采取互聯網宣傳方式,將文物宣傳與人們的接受力聯系起來,促進公眾對保護理念、意識與修繕方面的宣傳教育,能夠更好地配合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組織的各項工作。
四、結語
總而言之,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是一項復雜工程,關系到整個古建筑的歷史文物保護成敗,廣大相關工作者應注重提升文物保護宣傳工作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修繕專業技能,將此項工作落到實處,使得珍貴的古建筑文化能夠在歲月的沖刷中繼續發揮人為價值作用。
參考文獻:
[1]林劍清.在古建修繕過程中的文物保護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19,46(23):64-65.
作者簡介:袁宇森,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高正超,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