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蒙

摘要:將“靜態構圖”和“動態構圖”同時貫穿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的前半段舞者由于受到厚重服飾的限制,所以基本沒有什么腳下的動作,就呈現了一種“靜態”的端莊之美。在后半段,脫去了長長的外衣之后,舞者腳下流動了起來,動作幅度也變大了,下半身有了踢腿、出腿等下半身動作,這就形成了“動態”的流動之美。
關鍵詞:靜態;動態;點;現
初看群舞《麗人行》,就被那恢弘的場面和舞者曼妙的身姿所打動,2018年十一月中旬我又有幸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觀看了一次《麗人行》,舞者柔美不乏頓挫,舞臺整體的氛圍營造的極佳,無論是形式上還是所要表達的思想都表現得十分高級。
古典舞《麗人行》是從唐代詩圣杜甫的詩歌《麗人行》文字題材中憑編導想象進行演繹虛構的作品。詩歌《麗人行》寫于安史之亂之前,因此舞蹈《麗人行》的舞調華麗,場面大氣,從而凸顯當時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一系列丑態,以及安史之亂爆發前夕社會真實的面貌。舞蹈表現的是唐朝楊貴妃以其他貴婦踏春出行的場景,舞蹈中通過演員們舞姿體態和富有盛唐特色的人物神情、身體姿態,非常好的描繪出唐朝宮娥閑適浪漫的女子氣質。
群舞《麗人行》并非是一個單獨的舞蹈作品,它是由韓真、周莉亞為導演的舞劇《杜甫》中的一個片段,于平先生認為:舞劇《杜甫》的直觀感受乍一看是“舞段”的塊狀組接,正因為是“塊狀”,所以似乎用不著什么“竹骨”串聯。確實,看過舞劇《杜甫》,你會感覺舞劇中每一個舞段都可以作為單獨的作品,具有“塊狀”的特點,因此《麗人行》舞段才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舞蹈作品呈現在舞臺上。
一、舞美畫風之唯美
鐘罄聲清脆悠揚,余音裊裊,并伴隨著細膩柔美的古琴之音,背景音樂的響起將我們帶回到大唐王朝的深宮之中。舞臺燈光緩緩亮起,隱約能看見處于舞臺前方背身的一位發髻高聳、袍裙拖地的佳麗,佳麗服飾華麗,她緩緩地向舞臺中央行進,長長的裙擺從舞臺的前側一直拉到她所處的舞臺中央的位置。直到舞臺中央燈光全部亮起,清晰地看見眾佳麗均身著漫腳且拖地的外衣,舞者們身著繡羅衣裳,頭戴蹙金孔雀,高高的發髻還原了唐朝的貴婦發型,她們盈盈步履輕,裊裊舞娉婷,這些特點都頗具漢唐時期的韻味。這一段大氣的開場就直接展示了恢弘的宮廷氛圍,也展現了唐朝時期輝煌奢靡的生活環境。舞蹈這部分由于受到厚重服飾的限制,舞者們在舞臺上,此時的眾佳麗都是在原地舞蹈的,其位置較為固定,舞者們構成了一幅“靜態的畫面”,左右前后搖擺身體,做出具有漢唐韻味的舞姿造型,因此這部分舞者并不是行云流水般流動于舞臺。佳麗們的一顰一笑都表現出宮中生活帶給他們無憂無慮錦衣玉食的生活。眾佳麗用雙袖掩面,時而甩袖,時而在緩慢的上身舞姿變化中突然折腰掉頭,柔美中帶有頓挫之感,在流暢的線條中加入“點”的變化,給舞蹈節奏上帶來一快一慢的速度對比,也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通過身體幅度上的高低起伏,看得出,編導韓真、周莉亞在編這舞段時想要表現一種不急不躁、不趕不催的狀態,從而去表現麗人的慵懶之態,步伐中講究的是慵懶中帶一些散漫的感覺。這種狀態也更好地貼合杜甫的詩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這種慵懶嬌媚之感是該舞段想要表現的核心。
頃刻間,“靜態畫面”變成“動態畫面”。眾佳麗流動起來,腳底的步伐平緩又密集,位于舞臺正中間那位穿著袍裙的佳麗將袍裙一圈一圈裹住纏繞著自己,動作幅度很輕很小,眾佳麗將其圍繞在中間,形成一個“花苞式”的圓形結構。眾佳麗也將拖在身后的外衣一圈圈裹住自己的身體,在“花苞式”的調度上,所有人一步步向舞臺中心集中……舞者們做了先前相同的動作:雙手重疊,柔美中快速折腰掉頭,頓挫有制。這也盡顯佳麗們身姿的嫵媚,通過重復主題動作,使作品在這種往復中產生的意象呈現與詩歌中表達的核心主題相一致,這樣的貼合,就突出了舞蹈的核心主題。舞者們在原地行走時產生的高低起伏,腳底下宛如七步生蓮,十分富有質感,此時她們有博物館里那種仕女泥俑的儀態,富麗端莊,舉手投足中又帶著大唐盛世的傲氣和慵懶之態。隨后,眾佳麗在婀娜舞姿中慢慢脫掉了剛開始裹得如蠶蛹一般厚重的外衣,露出了穿在里面輕薄如紗的舞衣,脫去外衣的佳麗們更能看出她們體態的曲線,她們享受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曼妙的身姿、精致的妝容是那個富麗堂皇的宮殿帶給她們的直接體現,她們樂在其中并且陶醉著、享受著。出胯行走的步伐較于之前幅度變大,流暢中突然間地一沉一頓,舞姿翩若驚鴻,矯若游龍,可謂美到極致,媚到極致,至此也將整個舞蹈的走向推向了高潮。主題音樂的突然停止,只留下那一絲絲的旋律,眾佳麗側臥手扶額頭,擦拭去額頭上汗珠,慵懶的模樣再次顯現。一支舞蹈舞完之后,來自麗人們內心的舒暢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都跳醉了,沉醉在這幽幽皇宮。眾佳麗緩緩起身,向著舞臺后方走去,腳底下落地生根,步伐輕柔,又回到了最初安靜的狀態,一切都靜若畫中人。
二、編舞技法之精湛
編導韓真、周莉亞在編創舞蹈《麗人行》中所運用的手法我覺得是促成該舞段成功的原因。
其一,是對畫面感的表達。《麗人行》帶給觀眾很強烈的畫面感,那種宮廷貴婦的慵懶之感都在舞者們的一舉一動中流露出來,編導沒有依賴于編舞技法的堆砌,也不依賴于舞臺調度的無意流動,而是對動作語言的把握從而抓住杜甫詩歌中的核心進行表現。編導沒有因為詩歌的背景處于唐朝就隨意堆砌漢唐語匯進行編舞,而是將漢唐舞手位亮翅、垂手以及唐代舞蹈特點折腰在流動中體現出來,所有的舞蹈動作都是有它存在的動機的。舞蹈中,我沒有看見帶有漢唐舞風格太過明顯的動作,漢唐舞腳底流動的動勢在舞蹈中表現的并不是很明顯,但這并不是舞蹈存在的問題。相反,編導而是更加注重對于舞者們氣息以及身體上點線之間的結合,恰恰做到了隊形上沒有夸張流動,可是還是給人流動舒暢的感覺。包括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舞蹈《麗人行》的舞臺背景沒有一點屬于唐朝宮殿的環境,而是編導通過那一件件富麗堂皇的服飾讓觀眾感覺到唐朝王宮的氛圍。當眾佳麗脫下一層層厚重的外衣時,仿佛代表了腐朽制度的破敗。因而我認為整支舞蹈所表現出來的不屬于中規中矩的漢唐舞,而是建立在唐代這一背景之下進行編導自己的天馬行空的想象進而表現唐朝時期政權的腐敗,所以《麗人行》整體表現出來的舞蹈動作就顯得不那么刻板。
其二,對主題動作的重復。舞蹈中經常會出現舞者們雙手重疊放于胸前,突然的折腰掉頭、也經常出現用雙袖掩面、手扶額頭的細節動作,編導通過這些動作的重復,加深和強化觀眾的視覺感受,對推動情節發展和情感累積起到一定作用。編導做到了即使重復也讓觀眾不覺得審美疲勞,通過核心動作的重復,反而突出了作品想要表達的核心主題。
其三,將“靜態構圖”和“動態構圖”同時貫穿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的前半段舞者由于受到厚重服飾的限制,所以基本沒有什么腳下的動作,就呈現了一種“靜態”的端莊之美。在后半段,脫去了長長的外衣之后,舞者腳下流動了起來,動作幅度也變大了,下半身有了踢腿、出腿等下半身動作,這就形成了“動態”的流動之美。編導將動作上的一靜一動、前后的反差以通過包裹身體的外衣作為媒介進行表現,從而給觀眾眼前一亮。
舞蹈《麗人行》的畫面令我沉醉,無論是在舞劇《杜甫》中,還是單做舞蹈作品來看,它的慵懶和恢弘的畫面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網絡上引起一陣模仿熱潮。編導周莉亞、韓真將詩歌中詩意和詞義,轉化為舞蹈語言地將其呈現在舞臺上,帶給觀眾審美上的沖擊,可見對歷史和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解讀。以獨特的手法營造了詩歌般的表現語匯,實現了更加超越的審美高度,既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又是一種創新性的發展。所有的感情和思想沒有浮于表面,而是將歷史人物、社會環境,立體又真實的表現于舞臺。于我而言,《麗人行》是真的做到了舞蹈的有舞可言,有戲可看。
參考文獻:
[1]許薇.執念有盡,摯愛無竭——周莉亞舞劇創作分析[J].民族藝術研究, 2017(6):160-165.
[2]唐白晶.周莉亞舞劇創作述評——兼論舞劇的審美特征[J].民族藝術研究,2017(6):171-177.
[3]張怡雯.史詩絕唱敘長安——觀舞劇《杜甫》有感[J].大舞臺,2017(Z1):38-40.
[4]于平.情圣的痛苦詩史的根——大型舞劇《杜甫》觀后[J].藝術評論,2016(7):80-84.
[5]王潔瓊,袁霄.卷天木葉青且黃 庭前金荷正溢香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綜述[J].舞蹈,2017(12):14-16.
[6]張麟.“人物”類舞劇的創作構思——從舞劇《杜甫》的創作談起[J].民族藝術研究,2017(6):177-180.
[7]許微.舞以立象 心之所往 周莉亞舞劇創作研討會紀實[J].舞蹈,2017(1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