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部分,學會閱讀和理解,是學好語文的必要條件。高中生的學習任務繁重,散文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一環。閱讀散文,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名家作品的文學魅力,拓展語文知識,并提升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但現如今,許多高中的散文閱讀教學工作落實還不到位,常常出現漏洞,這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是起不到幫助的。本文通過調查研究,闡述了現如今高中散文教學的近況,并給出了些許建議和改善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育;散文閱讀;提升審美;具體措施
在新課改的環境中,我國高中的語文教育方式也要隨之進行適當的變更,語文老師的業務能力也不斷提高。學生進行散文閱讀的益處很多,不僅擴展了語文視野,對文學審美和理解能力也大有裨益。要想讓高中生真正地學好語文,需要學校、老師和學生的一致配合和共同努力。
一、當今高中生提高文學審美的現狀和障礙
(一)沒有制訂詳盡的教學計劃和目標
現如今,許多高中學校都明確了關于語文閱讀的教學任務。但是在語文閱讀工作落實的過程中,常常因為各種原因而出現漏洞,導致效果并不理想。某些語文老師的業務能力不過關,對此方面也不太重視。某些老師沒有根據高中生的具體情況制訂教學目標,也沒有針對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制訂詳盡周密的教學計劃。學生在學習和閱讀時找不到重點所在,導致閱讀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忽略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
某些老師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方面不太重視,采用的教學方法也不夠新穎。例如,老師仍然采用古板的教學方式: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上課提問—給出評價。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并未充分地溝通和交流,老師對學生的指點和引導也遠遠不夠,忽略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有些學生只把任務當成作業來完成,并沒有去用心思考和鉆研,也沒有達到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目的。這就造成了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工作收效甚微。
(三)老師一味看重學生成績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大一部分老師只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學生的語文成績作為判斷學生語文能力的唯一依據。在進行散文教學和閱讀練習時,老師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只將分數作為判斷學生思維能力的標準。這種方式十分不利于提高學生對散文閱讀的興趣,也不能起到拓展學生思維的作用。高中生要培養發散性的思維,善于靈活、獨立地思考,才能在考試中立于不敗之地。而老師一味地注重成績,則可能導致學生的腦袋里養成思維定式,不利于今后的學習和進步。
二、打破審美障礙的具體方法
(一)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應當永遠將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制訂具體的教學目標,也要以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作為基準。高中生接觸散文較少,且接觸時間較短,對文章的理解不會太深入。例如,在學習馮驥才的《珍珠鳥》時,老師可以由淺及深地幫助學生學習。首先讓學生查找一些有關作者生平的資料,和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后讓學生大致閱讀文章,能夠簡單地講述出文章的故事主線,以及作者和珍珠鳥的關系變化。最后,老師可以根據文中具體的意象,對文章進行進一步剖析,讓學生揣摩并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和思想。最后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主旨,感受文章的意境和寓意之美,以深化學生對散文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二)提高語文教師業務能力,加強審美練習
培養閱讀和審美能力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其中離不開老師的耐心指點和引導。語文老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改進教學方法。語文老師要幫助學生尋找、領悟并掌握閱讀、理解散文的關竅。教會學生有步驟地對散文進行閱讀理解和分析。
(三)采用新型評價方式,提升高中生的審美能力
古板、陳舊的教學評價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高中教育的教學理念。語文老師應當及時對其進行調整和改進。首先要對每個學生的文學審美情況進行了解,有針對性地對其長處和短處進行具體分析和評價,以幫助學生取長補短,提升文學審美能力。例如,在講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查閱作者的相關資料,并大致了解當時舊社會的時代背景。結合著具體的事例,去分析魯迅先生的性格特點,以及作者對其深厚的敬重與懷念。找出文章中具體的意象,揣摩作者想要具體表達的感情與思考。老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著重關注學生的答案中有關個人思考和寓意理解的部分,找出學生在閱讀時存在的主要缺點和障礙,并幫助其及時改正。這樣有利于老師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也幫助了學生揚長避短,進行高效的閱讀練習。
三、結語
提高學生對散文的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需要一定和時間,離不開老師的耐心指導。高中生的學習任務繁重,而學好語文,則是學生取得優秀成績的重要基礎。學校、老師和學生要協調一致,默契配合,共同努力,為學生的高效學習提供良好環境和資源。本文具體闡述了當今高中生提高文學審美的現狀和障礙,并給出了些許建議和解決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閱讀理解能力,為今后的學習生涯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崔蕓.藝術語言“活法”的思考:以高中語文課文為例[J].新西部:理論版,2014(6):107.
作者簡介:洪玉榮,河北省灤南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