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在學生舞蹈課程中的教學實踐,本文分析了在舞蹈教學中“胯”的樞紐作用,以及筆者在舞蹈教學中“胯”的實踐應用,以及“胯”在舞蹈教學中的進一步改革創新,以期對舞蹈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胯;舞蹈教學;教學改革
近年來,通過對學生舞蹈課程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有些舞蹈專業的學生技術能力很強,但也發現部分學生動作和技巧的穩定性和協調性稍差。其中原因很多,也因學生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訓練不足,強度不夠,技術掌握不夠熟練等等。長期以來流行著“腰”為樞紐的舞蹈教學方法,對“胯”的作用顯然有所忽視。因此,本文就近年來教學過程中對“胯”在舞蹈中運用實踐進行闡述。
一、在舞蹈教學中“胯”作用及功能
“胯”狹義是指髖臼關節(俗稱大腿根、胯骨軸),整個人體上,它是一個最厚、最重、肉最多、骨骼構造最復雜的部分。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如果它的能動性不足,將會成為一種累贅,能動性發揮得好,則可化不利為有利。
“胯”所處在人體中的位置和它所具有的功能是舞蹈教學過程中的兩個有利因素。
(一)胯部盆骨位于人體承上啟下的中心,主要由髖骨和尾閭骨組成。髖骨下連大腿骨,既支撐著上身的腰、胸、肩、頸、頭,又控制著下身的腹、腿、膝、踝、足,依靠它保持人體穩定的直立姿勢,隨時協調人體活動的重心平衡。它是使舞蹈動作穩定、平衡、協調的重要部位。
(二)髖臼關節可以繞多軸面運動,具有上下、左右、前后的圓周旋轉和幫助腿部踢抬得運動功能。
從“胯”所處的人體位置與它所具有的功能來看,一般的舞蹈教學實踐常見的“腰”為樞紐之說,實有重新探討的必要。根據筆者近年教學實踐、觀察和比較,實際上人體動作的主軸心就是“胯”,以“胯”為人體身軀運動的樞紐比以“腰”為樞紐合理而優越。人體運動主要靠肌肉纖維的收縮為動力。腰部肌肉,起止點相距較近肌肉較短;而髖胯部肌肉,距離長而粗大,從肌肉的力度和柔韌性上明顯腰遜于胯。雖然用腰帶動全身的動作不是不可以,也有些動作需要由腰發力,但配合不好常形成以輕帶重,吃力又易勞損。而髖臼關節,前面有最有力的韌帶加強它,后面又有粗大有力的臀大肌為它的動力,以胯帶動全身的動作顯然比用腰省力而又不易受傷。
二、在舞蹈教學中“胯”的實踐應用
在舞蹈課程教學中,由于人體在運動中具有自然的協調統一性,做動作或技巧時胯的作用不易引起注意,往往是身體其他部位發揮了主動,而胯則是自然地發揮作用或是被動地起了些作用。在這種自然狀態下,是不能夠充分保證舞蹈動作語匯與技術技巧的完美呈現的。如果能夠對胯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及運用,那么,在舞蹈過程中動作的轉換、穩定、協調、連貫等各種性能就會得到有效的提高和保證。“胯”無論是在跳、轉、翻等大動作還是在身體上的一些小動作,都會根據動作不同的需求,起到身體平衡、支撐、協調全身等重要作用。
胯的正確運用對跳、轉、翻等舞蹈技術技巧來說也是重要環節。
(一)“跳”的過程中主要依靠下肢的腿部、膝蓋、腳掌的力量,通過胯從中統一協調配合上身的舞姿,所形成的各種跳技巧。如果沒有合理的運用胯的提、控、拔等方式,跳的高度、美感和空中舞姿就會受到影響,會給人以發力不均勻、上下身脫節和沉重笨拙之感。
(二)在“轉”的過程中,雖然各種地面轉、空中轉還是翻身轉都有不同發力的方法,但由于胯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和功能都決定了胯的主軸心的作用。通過胯在轉過程中的運用能夠將身體各部位的力量合成一股,形成旋轉過程中轉姿和轉速的統一協調。由上實踐證明可以看到,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胯進行有意識的運用,發揮好它的功能,對提高與增強舞蹈技術技巧地姿態、美感,使舞蹈動作更加的靈活、流暢、穩定、有力。
三、“胯”在舞蹈教學中的改革創新
通過不斷的教學研究與實踐,“胯”部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胯部不同的律動的方法,既能幫助表現人的性格和感情,也可以幫助塑造各種形象,它是人體表現情感的工具之一。胯部的運用、訓練的是否靈活是舞蹈表演中增加舞蹈形象的活力和美感的重要因素。
總之,在舞蹈教學實踐中,不是一切胯部動作都有美感,對胯部必須要有系統訓練的過程,訓練得不到位或者運用的不適當是起不了相應的作用的。注重胯部的運用,可以使動作增強柔韌性、靈活性、協調性、穩定性表現出更具活力和美感的舞蹈形象,以及更好地掌握各種舞蹈的風格特點的重要作用。無論從舞蹈的動作、體態、表現力等各方面對胯的訓練和運用都應該給以應有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傅兆先.煉獄與圣殿中的歡笑[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3].舞蹈論叢(季刊)[J].中國音樂,1981(3):7.
作者簡介:王笛(1985.11.12),男,漢族,籍貫廣西南寧,在職研究生,職稱為講師,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為舞蹈表演、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