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鑫
摘要:民族舞蹈能夠充分展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以及精神面貌,加強民族舞蹈教學可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促進民族建設。因此在具體教學的時候需要以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科學的形式進行?;诖?,本文就當下民族舞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重點探討具體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民族舞蹈;高校;問題和對策
最近幾年,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民族舞課程,這樣的變化對于推動我們國家高校教育發展過程具有極大的促進意義,同時對于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民族舞人才的培養也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是,同時也暴露出來了很多的問題,目前很多高校關于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相對比較低,因此無法繼續支撐民族舞課程教學的有效和正常開展,針對這種情況,就必須要在短時間之內尋找到合適的改進措施以便促進該課程的進一步發展。
一、概況
在高校舞蹈專業當中民族舞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課程,最近幾年受到了眾多高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傳承傳統文化的相關宗旨地推動下,很多高校都開始設立起來了這一課程,希望能夠在強化自身舞蹈專業競爭力的過程中給學生們帶來更加優質的教學服務,進而實現民族文化地有效傳承。與目前比較流行的現代舞蹈相比較,民族舞本身有著極高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并且還具有一定的美學特征,這在促進高校舞蹈專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可以說,民族舞課程的增設,對很多開設舞蹈專業的高校來說有著無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并且對學生未來發展以及傳承傳統文化也發揮著助推的效果。
二、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沒有充分了解舞蹈內涵
民族舞蹈的形成與我們國家的歷史發展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它是從我國各族勞動人民群眾的勞動過程以及日常生活之中所提煉出來的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中國特色的舞蹈,可以說它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并創造出來的,因此其中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力量、精神以及情感等內容,不但包含著我們國家的民族文化,充分反映著民族舞蹈特色,還充分體現著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對于民族舞蹈的學習者來說,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其舞蹈當中的內涵與精神,才能夠通過舞蹈動作將這些展示出來。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師并未達到這一基本要求,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教師才無法準確地將舞蹈本身所要傳遞的深層次含義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學生也無法透徹理解其中的主要內涵,最終影響其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1]
(二)教學過程中沒有投入感情
民族舞蹈本身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濃重的風俗特點,同時還凝聚著創作者的智慧以及情感等內容,每一個特殊的情感表達都會直接影響其舞蹈的特殊內涵,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投入深厚的感情。對于高校該課程教師來說,不但要給學生教授一些基本的舞蹈技能和理論知識,還要能夠恰如其分地將各種情感融入進去,進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到舞蹈本身的內涵,從而把舞蹈當中的靈性通過相應的動作技巧充分展示出來。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該課程教師都過于關注舞蹈動作的美觀程度和舞蹈技能的掌握熟練度,對于教學過程中情感的講述以及學生情感投入程度等忽略掉了。甚至還有一些教師單純以為只要學生能夠掌握其中的基礎技能和理論知識就可以。但是,民族舞蹈教學的本質是要將其中的內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其中所代表的內涵。所以這就可以發現,教師這些做法有很嚴重的本末倒置現象,因此現階段教學一定要對其加強改進。
(三)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和傳統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使用的傳統方式,即“言傳身教”,其他新型的教學方式很少出現在課堂中,甚至完全沒有出現。雖然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對于民族舞蹈的教學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對當時的學生舞蹈技能以及基礎理論知識的提升和加強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對人才素質要求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時代的基本需求。由于這種傳統方式過于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舞蹈技能和動作的標準性與規范性,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開發及培養,使學生最終學到的舞蹈動作存在呆板和生硬等問題,民族舞蹈當中所包含的意義也無法被正確表達出去,學生的感悟與情感也得不到有效的傳達。[2]
(四)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
從目前的情況分析,大部分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學評價和考核方式都是學期末的匯報演出,采用這種方式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能夠通過這樣的匯報演出了解到每一個學生對于舞蹈作用以及相關技巧的掌握程度,進而在這樣的基礎上掌握到每一個學生在該課程學習上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方便日后對學生加強督促以及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但是這樣的考核評價方式過于注重結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感受等都無法被充分反映出來,這樣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便無法得到徹底地解決,非常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三、改進對策
(一)教師需要把握好其中的文化內涵
由于民族舞蹈當中包含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也體現著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化信仰,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對此做出充分的了解,然后在這樣的基礎上精準把握其中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將其中的文化內涵準確傳遞給學生,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舞蹈動作把這些內涵和文化傳遞給更多人。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方式展示舞蹈動作,讓學生充分了解到其中的特色,如維吾爾族的舞蹈注重步伐的靈巧性和輕快程度。教師只有把其中深層次的內涵傳遞給學生,才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并掌握。[3]
(二)教學過程中加強情感投入
高校在開展民族舞蹈課程的過程中不僅要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還要讓學生充分學習舞蹈當中的技能與知識理論,將自己與舞蹈相互聯系起來,能夠通過舞蹈藝術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對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更多的情感投入進去,讓學生可以對舞蹈之中的魅力有更加真切的感悟。民族舞的特色是在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漸漸形成的,它凝聚了各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與情感,所以內涵極為豐富,這也是能夠讓觀眾動情和動心的最根本原因。基于此,在具體教學的時候就需要深刻把握這一基本特點,準確將民族舞當中的藝術風格和歷史文化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展現自己舞姿的靈動性和優美性。
(三)進一步豐富教學方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民族舞教學都還是應用過去的言傳身教方式,這種方式本身過于偏重對舞蹈動作標準性和規范性,未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真實水平,所以使得教學效率難以提升。對此,高校必須要對這一問題有充分和清醒的認識,進而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剖析舞蹈動作由來,比如一些基礎性的含胸、膝蓋彎曲等動作,讓學生明確其中所包含的意義,這樣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記憶;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運用競賽的教學形式,以競爭性為基礎激發學生對民族舞蹈的熱情,進而提升學習效率。[4]
(四)保證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的不客觀與片面性使學生的學習受到阻礙,同時也無法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必須要充分認識這一點,構建起一個科學規范的教學評價體系,將過程和結果相互結合起來,確保可以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效提升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對于該課程教師而言,還應該要意識到對于學生的考核與評價應該要包含整個學期學習中的每一次進步,所以整個評價不能只局限在期末。在具體到教學當中,對學生舞蹈動作的熟練度進行考核的時候,可以在期末匯演的形式上再多運用其他幾種考核形式,并注重學生對舞蹈的理解和感受,不能一味只重視學生對于舞蹈技巧的掌握。例如,在考核學生的壯族火貓舞時,可以給學生設立一個群眾豐衣足食,相處其樂融融的情境,然后讓學生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上運用火貓舞將其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該要不斷強調學生對于神態動作的運用,確保大家能夠將情境中的感情用舞蹈表現出來。
四、結束語
近些年來,雖然高校民族舞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其教學方式、目標、內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卻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所以這就必須要在短時間之內尋找到合適的解決對策。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情感投入、充分把握其中的文化內涵、豐富教學形式、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等等,從而有效解決民族舞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實現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喆.淺談高校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藝術評鑒,2017(2).
[2]邵波.芻議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5).
[3]楊帆.對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思考和建議[J].大眾文藝,2018,439(13).
[4]王思薇.解析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音樂,2016, 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