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 要:初中學生面對著日益繁重的課程負擔,加之中考升學壓力的影響,很多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嚴重時已經影響到了學生的正常生活與學習。此時,教師不止要承擔起傳授知識、教育學生的責任,還要協助學生解決心理及情緒上的困擾。我國最早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始于80年代中期,這代表心理健康教育正式被納入教育體系當中,各界學者開始針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進行細致的探究,并在實踐方面做出努力與嘗試。心理學具備極強的優勢,不僅可以幫助初中學生緩解壓力,解決情緒及心理上的困擾,還可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取得了相當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因心理學不良傾向帶來的影響,突出表現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被削弱。
關鍵詞:心理學;初中學生;心理健康;解決措施
我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現流于形式的問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健全的課程體系及非專業化的從業人員,都影響到了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致使學生對心理教育產生誤解。此外,初中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學習越來越緊張,很多學生出現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我國始終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教育,而心理健康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因此,有必要利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各學校不斷提高對心理學的重視,并將其應用于心理健康的實踐當中,希望借助科學的心理學原理化解學生的矛盾與困擾。而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同樣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便其發揮自身的價值與成效。
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如今,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學校為利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而開設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模式僵化及過分夸大等問題,給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致使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未得到徹底的解決。
(一)過分夸大
現階段,獨生子女家庭占據絕大部分,初中生正處于形成世界觀及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復雜文化的沖擊下,極有可能出現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加之社會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初中生形成不健康的心態。初中階段是一個人從少年向青年的重要過渡,這一時期較為復雜,學生同時存在獨立性、依賴性自覺性等多種性格[1]。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在發生了快速的轉變,思維方式也在原有基礎上發生了變化。相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初中生的社會經驗更為豐富,但是面臨壓力較大的升學競爭,致使初中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潛藏在初中生的學習中、生活中,甚至是人際交往中也有心理問題的存在,如果不及時解決,極有可能發生心理疾患。在全新的發展形勢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擁有心理問題,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存在。因此,針對初中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格外重要。但是現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過分夸大的問題,致使初中學生形成了錯誤的認知,不利于學生成長、發展。
(二)缺乏專業教師
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時間并不長,是一門全新的學科,缺乏專業的人才與理論知識體系,現有的心理健康教師并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大多數是由教輔人員兼任。這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教學經驗短缺,很難了解學生的心理及訴求,極大地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師承擔著教育學生,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責任,但是針對初中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及各科教師同樣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如果發現學生出現心理上的問題和疾病,必須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疏解,隨時跟進學生的心理及思想狀況,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實處。顯然,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滿足上述要求,缺乏專業教師及人才的問題普遍存在,給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及普及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三)課程體系不健全
針對初中生心理特點及生理特點進行心理健康課程教育設計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確保心理健康課程與初中生的成長規律相符,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不應該拘謹于傳統的形式和思想中,應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改革,兼顧學生的認知及能力,利用角色扮演心理劇或者教育游戲等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抒發自身的情緒。有專業學者指出,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課程化的模式當中。事實上,我們可以多種形式或途徑開展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免心里健康教育陷入僵局,但是成人化及知識化的模式給初中生的心理教育課程帶來了破壞性的影響,甚至有學校針對心理學概念增設了考試,要求學生背誦概念和內容。這種方法不僅失去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還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產生負面情緒,違背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二、利用心理學解決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一)提高重視
作為解決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最佳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極為特殊,不需要通過考試進行鑒定,也不會起到提升學生成績的作用。因此,學校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課程后,很多家長并不了解,甚至教師也表現出抗拒的態度。因為重視程度不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出現表面化的問題,無法落實到初中學生的教育體系當中[2]。需要注意的是,學校領導的態度與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簡單的說,學校領導是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會直接影響到心理教育工作的成果。要想扭轉上述局面,必須使學校領導及教師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轉變固有的教育觀念,做好評估與檢查,使得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朝向規范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二)通俗化
要想達成解決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目標,必須將相應的知識及概念傳授給學生。但是與心理學相關的理論過于抽象,學生很難直觀的理解,此時教師應遵循通俗化及生活化的原則,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學生,確保學生可以理解與心理學相關的概念,以免超出學生的認知,引起學生的抵抗心理。我國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學進行的研究起步較晚,大多數技術和理論都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而來,針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還要考慮到本土化的問題,確保其帶有中國特色。
(三)為學生營造健康自由的成長環境
初中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的關鍵期,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學生的很多行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對周邊人或事物的一種模仿。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為學生創設出健康自由的生長環境。例如,鼓勵學生閱讀,關注新聞和國家大事,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也可引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確保學生德智體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學校也可定期為學生舉辦適當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向上的精神。讓初中生在快樂的成長環境中模仿正確的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是利用簡單的心理學解決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舉措。
(四)強化溝通與交流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少。很多家長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真正重要的心理健康狀態卻被忽略。從學校角度而言,因初中學生面臨中考的壓力,教師只能將精力全部投放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同樣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思想狀態,致使學生產生壓力,直接表現為叛逆和沉默不語等[3]。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如果發現學生出現上述狀況,必須與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與學生站在平等的狀態進行交流,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困擾。此外,一定要擁有足夠的耐心,細致的了解學生的內心訴求及想法,徹底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短時間內贏得了人們的好評。為此,我們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將其應用于初中學生的生活及學習當中,從源頭入手,解決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降低學生的壓力。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絕不可單純的依靠學校,應在家長及社會共同努力的情況下開展,建立現代化的健康教育機制,確保學生全面發展。這不僅是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解決好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才能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免引發更嚴重的后果和事故,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常向東,石軍紅,馬丹英.在滬藏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110-113.
[2]劉奕.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反思[J].中國培訓,2017(10):167.
[3]嚴雅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9):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