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萍
摘 要: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在我國已經超過2億人,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成為現今我國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本文首先對我國應用心理學專業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現狀進行闡述,隨后對應用心理學人才培育模式進行分析,以期對應用心理學相關人才培養的體制和機制進行思考。
關鍵詞:養老服務業;培養方式;人才培養
養老服務業在我國目前屬于一個比較新興的行業,行業的發展時間較短,行業發展起步較晚,發展程度較慢,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比較缺乏。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了目前我國需要重視養老服務業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鼓勵高校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高校本身的實際情況,設置養老服務業的相關專業,對養老服務業進行改革,重點開展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實現養老服務業的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隊伍建設[1]。
一、應用心理學專業相關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建設的情況
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發展始于1998年,當時,教育部進行了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在調整中,首先設置了應用心理學專業,對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表述為:培養具有心理學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心理學專業基本技能,了解心理學專業相關發展趨勢的,能夠在教育、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司法和行政管理部門等部門從事心理學教學、心理咨詢和治療服務、心理學相關行業管理和心理學相關產品研發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這樣的培養目標,突出了心理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但是,在實際的教育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高校對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不能完全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有些學校還是按照傳統的心理學專業教學手段,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一些學校在學生培養定位過程中,沒有很清晰地定位學生的專業性質,導致心理學專業、應用心理學專業和心理學其他各專業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所以,我國需要繼續探索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動思考應用心理學專業如何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適應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8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9%。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迫在眉睫。養老服務業中,具有專業心理學相關知識水平的高級專門人才比較缺失,按照我國民政人才規劃發展綱要規定的要求,我國需要培養600萬合格的養老護理人才,但是,我國養老行業的高速發展和人才培養之間已經造成了嚴重的不匹配現象,養老服務業難以滿足養老的深層次需求,一些高等院校對養老服務專業的建設還比較滯后,人才培養的層次較為單一,沒有建設一個比較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養老服務業中,心理咨詢治療和精神安慰服務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相關人才的缺乏、教育水平的落后、人才結構的單一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2]。
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方向不明確,也是我國目前相關人才培養出現困難的主要原因,正如前文所述,有些學校雖然設置了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及心理學的其他專業,但是學生在實際學習中,還是以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教育培養為主,缺乏必要的實踐應用教學。應用心理學怎樣應用,如何應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心理學應用的范圍很廣,養老服務業只是其中的一個應用方向,不同應用方向之間的差異如何確定,如何呈現,我國高等教育中也沒有做明確的規劃和設計。同時,隨著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對養老服務業的服務范圍和服務水平進行改革和深入,就需要專業的心理學人才能夠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的精神陪伴等進行服務。這就需要我國能夠及時在高等學校和養老服務業之間搭建必要的橋梁,能夠根據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情況,設置應用心理學(養老服務方向)的專業探索,進行針對性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改革[3]。
二、面向養老服務業的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一)建設跨專業、跨學科的高等院校教師培養體系
養老服務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主要有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常見疾病的處理、娛樂活動策劃、臨終關懷、康復護理、心理咨詢等方面,這就需要從業人員能夠掌握心理學、老年學、康復學、護理學、醫學、社會學、策劃學等相關專業知識。在進行養老服務業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重視跨學科、跨專業的高校教師培養,組建一支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師團隊。
在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課程設計中,除了要設計心理學的相關課程以外,還需要設置一些跨學科的專業,如老年人護理、老年人社會工作、活動策劃、老年醫學、社會工作等課程。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如何應用及應用在哪進行明確的界定,從而在實踐教學環節設計中能夠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筆者認為,應用心理學(養老服務方向)的應用范圍就是養老服務,整個應用教學的范圍需要以養老服務業為核心。在學校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學校應該和社會上的養老服務機構進行合作,建立聯合培養機制,設計一定課時的社會實踐教學,讓學生進入養老服務機構進行實際鍛煉,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對養老服務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水平,幫助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順利進入養老服務業相關機構從事工作。
(二)加強老年心理學相關教材的編寫和設計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一直是困擾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問題,因為,當人們步入老年后,離開了工作環境,面對全新的人生和對死亡的恐懼等,都會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影響,例如,有些老年人在年輕時,擔任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一旦退休后,就失去了相應的社會地位,造成老年人身份認同的困擾。有些老年人面對全新的老年生活感到無所適從,一些老年人經歷配偶去世、空巢家庭等困擾,有一些老年人還經受著諸如老年癡呆,失去自理能力,甚至癌癥等疾病的困擾。這就造成老年人對于心理服務的需求非常巨大,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能夠對老年人的心理情況進行疏導和治療,對老年人的精神空虛進行一定程度的安慰和幫助。目前,我國相關應用心理學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養老服務業的需求,除了高校專業設置問題以外,教材的編寫工作同樣也有一些不足。我國還比較缺乏針對老年心理的應用心理學專業教材,例如《老年心理學》、《老年心理健康》、《老年人精神陪伴方法》等。這些教材的主要編寫思路應該是將應用心理學、老年人社會工作、老年人護理等相關專業知識和教材進行結合,需要注重對老年養老服務業中的具體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對一些專業的工作方式方法進行全面梳理。幫助學生全面掌握老年護理、心理疏導和精神陪伴的相關專業技能的學習。
教材的編寫需要注意老年人護理和心理疏導工作能夠結合時代的發展和老年人的實際進行編寫,因為老齡化社會是我國首次面臨的問題,在未來我國老齡化社會深入發展后,會遇到很多相關問題,例如老齡化人口人數增多后,我國需要面臨強大的養老壓力,如何將這些壓力轉化為養老服務業的動力,需要如何安排和處理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內容要在教材中進行體現。
(三)加強養老服務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發展
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現狀,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和聯合培養條件的養老服務機構進行合作,建立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學校應該重視實訓實踐的現實性,在制定教學方案和課程設計中,注重相關規范和設計能夠和實際的企業發展,企業工作流程和企業的管理規范相同步。學校應該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建設,能夠使教學過程和養老服務相互對接,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和水平,針對一些具有心理學教學特色的專門高校,可以建設一批能夠培養相關養老服務行業從業資格的實訓基地。在對教師教學水平提升和繼續教育工作的開展中,設計教師的實習實訓環節,讓教師從課堂走入養老服務機構,積累實際經驗。
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和養老服務機構進行合作,安排教師對養老服務機構中的老年人個人進行一對一的服務,在服務中,既幫助了老年人,也促進了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學校還可以建設養老服務的志愿機構,讓學生走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這項工作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學生可以針對養老服務業的從業者進行老年心理學知識的宣講。
綜上所述,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數量快速增加,老年服務業的人才缺口非常大。面對老年服務業的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廣闊的前景,需要相關高等院校引起重視,為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鄧潔.“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服務效率評價——基于安徽省實地調研數據的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4):43-50.
[2]劉亞男,申瑞茨,康曉娟.基于社會參與角度的時間儲蓄養老系統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23):83-84.
[3]孟靈玥.乳山養老服務產業現狀及供給側改革建議——基于產業鏈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19(2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