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菲
摘 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創業教育應著眼于激發學生創業興趣和信心,培養創業者素質。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場以教育創新為導向的人力資源開發的創業革命。技術創新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討了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希望通過改革實踐,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概論
為什么創新和創業教育在國民經濟領域如此重要?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而創業則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鑒于這種情況,各國高校中開始不遺余力地開設了以創新創業教育為核心內容的課程和實踐活動。其目的是激發學生創業興趣和信心,培養他們將其付諸實踐的知識和能力。在我國,高校有目的地試圖將創業作為一個主題嵌入到不同的專業教育之中,盡管如此,與其他國家相比,特別是與美國相比,我們卻很少有學生決定自己創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們民族文化有關,如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的保守態度:風險規避和不確定性規避。眾所周知許許多多的企業家在最終獲得成功之前總是經歷不計其數的努力和失敗。因此,改變學生的行為思維模式,讓他們掌握足夠的實踐知識和工具,使他們有機會成為企業的創始人或創新管理者,這是我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挑戰。因此,本文著重討論以下兩個問題:首先,近幾年,我國高職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體上還存在著諸多困境。其次,探索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
隨著“創業基礎”課納入高校必修課,創新創業教育再一次成為教育研究的關注點。一些高校已經開始探索和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創新研究與實踐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直接影響著大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效果。
(一)理念滯后,定位不夠明晰
一些大學一般不重視培養創新能力,輕視創新教育,而對創業教育的認識較為狹隘,經常與就業指導混為一談,未能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能力觀念。創業教育的目標也簡單歸為創業或者只是培養個體小老板。最重要的一點,創新創業教育游離在人才培育全過程之外。
(二)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學模式不適應
部分高校在課外環節開展創新能力培養,這是不規范的。在教學計劃和學分制中,只有一兩門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科,如就業創業指導或基本創業,缺乏創新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活動的結合。顯然,雙創課程開發不足。尤其是高職院校,只是復制本科院校模式致使特色不強。雙創課程開發不足的問題還體現在與專業課內容確認融入互動。教學內容僅限于操作水平和技能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往往被忽視,學生的創新積極性沒有發掘出來。教學模式方面,實戰性地缺乏造成普遍的課程內容只是紙上談兵。這樣的教學導致了人才培養評價標準缺乏針對性。
(三)教師創業培訓水平和能力需提高
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大多缺乏創新創業理論和創業實踐經驗。在高職院校中,輔導員及思政課教師或者團學部門老師擔任雙創教師的不在少數,這樣的師資結構顯然導致了實踐育人能力不理想。而另一方面,許多高校大力引進高學歷教師培養具有較高學歷和職稱的科研人才。他們有一定的學術能力,但缺乏創新能力。他們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卻欠缺一定的行業發展能力。行業企業、創業成功人士的指導在我們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
(四)雙創生態體系不完善
在應用為主的高職院校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和工學結合是很生動的。“雙高計劃”文件中提出要推進企業真實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改革,需要的就是企業的真實環境,是實戰性的。任務式就是需要企業的生產任務、經營任務等要進入高職院校,與學校的創新創業有機結合。這些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但目前的形勢下,政府、行業、企業的參與均十分欠缺,創業創業文化氛圍比較浮于表面。加上保障機制的不完善,真正的雙創生態文化體系還并未形成。
二、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對策
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是指在創業理念的指導下,在特定的創新環境之中,創業教育方法和項目都相對穩定的戰略體系在實踐的基礎上,本節內容將初步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一)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因此,教育即喚醒。創新教育喚醒的是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意識,而創業教育則是要喚醒責任感、進取心,獲得創業技能,成為創業者或者具備創業思維的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將創新創業的基因融入學生的血液之中。
(二)改革教學和評價方法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為了知識的傳播。教師的工作取決于學生的能力、技能和努力。學生成績是以教師課程中心目標,但教師必須滿足學校制定的教學任務要求,因此經常犧牲學生的需要。在以教師為中心的環境中,教師更多地關注上課的內容而非學生。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方法的關鍵在于強調所有學習者的學習特征的多樣性,尤其是那些表現不佳的學生。麥庫姆認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方法的重點是個別學習者的經驗、觀點、背景、才能、興趣、能力和需求。她從研究的角度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定義為明確何為必需的積極的學習環境,從而增加有更多的學生能偶體驗成功。反思高職院校中教育和教學實踐,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以教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占據主導地位。而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中,學習不能孤立于實踐,這意味著,在課堂上學習創新創業精神的模式會十分不理想,培養創業者和創新能力,情境教學法比教室教學法更可取。還要改革考試內容和模式,注重學習過程,探索非標準答卷考試,注重檢查學生的發明創新、實習實踐、實踐經驗、操作。
(三)隊伍建設是關鍵
改革成功與否,“人”是關鍵。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水平和結構不合理一度阻礙了“雙創教育”的革新。全體教師創新創業實踐育人能力必須要提高。創業教師可以是具有職業教育素質的教師,并要求具有創業導師資格。成功的商人、企業家、風險資本家和各行各業的人才都可以被雇傭來教授相關課程。建立專任和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員工隊伍和創新事業兼職導師數據庫。加強創業型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業教育能力是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
(四)重點打造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平臺建設
近年來,各大學校響應國家“雙創”教育的號召,紛紛在學校內建設眾創空間、創業園等校園創業實踐平臺,“總體上運行效率和運營成效不及社會眾創空間”。(顧紅衛,2017)高校是人才資源與科研平臺的聚集地,如何有效整合資源,發揮優勢也值得進一步探索。另外,大師工作室、實訓基地也可以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平臺。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重要任務,關系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未來發展,關系到國家未來的進步與發展。創新與創業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挑戰,創新型企業家把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接受創業教育的創新積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
參考文獻:
[1]蔣德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探析[J].高等教育,2011(10):34-36.
[2]顧紅衛.提升校園眾創空間建設運營效率的對策建議[J].商情,2017(05).
[3] 張士華.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4(12).
[4] Moore, G. A. (2004) Innovating within established enterpris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pp. 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