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潔
摘 要:學生是主體,學生擁有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小學音樂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認真設計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通過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音樂的興趣點。音樂是有著很長發展歷史的一門藝術,它對于人們陶冶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一定要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和綜合素質。因此,本文以小學音樂為載體,結合教師的親身實踐,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式的探究與實踐的這一論題進行一番詳細的個人觀點說明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實踐;音樂背景;樂器加入;歌曲表演
小學音樂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認真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優缺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材施教,通過設計多樣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可以采用音樂背景的介紹、樂器加入的課堂以及歌曲表演的推廣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一、音樂背景的介紹,提升藝術素養
學習音樂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教師可以將音樂與其背后的文化知識相連結。一些音樂樂曲很多都是由一些經典的作品改編而成,學生在歌唱時可以認真解讀歌曲中的歌詞,并賞析美妙的旋律。學科融合是一件可以打開學習思維的教學方式,學生同學思維的創新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體會更深的情感蘊藉。例如,傳統文化改編的戲劇,當代詩歌靈感啟發的樂曲,詩與歌的融合,文與樂的合一,教師在融合教學中更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增強課程的趣味性,探析悠久的文化歷史和深邃思想,構建教學新模式。
例如,在講解《勇敢的鄂倫春》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開展了音樂背景的介紹的課堂。筆者為學生首先介紹了歌曲的知識背景,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是狩獵民族,在衣、食、住、行上以及文化中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又被稱為“使用馴鹿的人”,學生在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之后,在學習唱歌時會更加有體會。總之,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性教學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了課堂的厚重度與深刻感。
二、樂器加入的課堂,增強節奏認知
不同的樂器可以奏出不同的樂曲,樂器的共同演奏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美妙的音樂世界,一種美好的情感流動。小學音樂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樂感和律動感,讓學生伴著樂器一起感知音樂的魅力。教師可以為學生發放一些簡易的樂器,比如說手鈴、沙錘、木魚、吉他、口琴等樂器,學生一邊結合樂器的演奏,一邊進行歌曲的學習,這樣的曲目學習才會更深入,也可以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認知,加強自身的律動感和節奏感,增加審美體驗。
例如,在講解《大鼓和小鼓》一課時,筆者就設計了樂器加入的課堂。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許多種類鼓的樣子,然后進行了一個生動的手工課,利用三個廢棄的玻璃酒瓶制作的一種自制樂器。裝水后的樂器的發聲敲打就會發出不同的響聲,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敲擊聲讓學生直接感受到節奏的重要性和豐富性。樂器加入的課堂增強了學生對節奏的認知,學生可以更好的感知節奏,提升學生的音樂品鑒能力。
三、歌曲表演的推廣,提升實踐能力
實踐合唱教學是重要的,教師可以開展豐富的教學課程形式來增強學生的興趣,單純的理論性課堂不足以支撐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進行合唱化的拓展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輕松地在表演中了解音樂,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學會了表演與歌唱。為了表演訓練取得成效,在合唱表演教學前,老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學生的聲線特點、音樂水平和合唱能力制定教學計劃,開展相關音樂劇、話劇的小排練,舉辦一些校園歌手大賽、樂器演奏大賽,成立班級的合唱團等多樣的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實力。
例如,在講解《如今家鄉山連山》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開展了歌曲表演化的活動設計教學課堂。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幾幅名山大川的圖片,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一說自己家鄉的美景,為活躍課堂的教學,我鼓勵學生可以進行好看的歌舞表演,與同學一起表演展現自己家鄉的風采,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可以使自己的性格變得更加活潑與開朗,課堂氣氛也被調動的更積極。同時,小學音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學生可以走進山林田野中,真實感受自然的魅力,體會歌曲中的情感,表演化演繹歌曲增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了學習音樂的熱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應該認真設計教學,通過多樣的教學方式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質量,擴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通過音樂背景的介紹,樂器加入的課堂以及歌曲表演的推廣等教育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的自覺性,感受音樂帶來的魅力,激發自己的靈感,徜徉于美妙動人的音符與旋律中。
參考文獻:
[1]李娜.小學音樂教育“體驗學習”的認識與實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8,(40):36.
[2]嚴婷.小學音樂教學案例探究———以小青蛙找家為例[J].考試周刊,2018,(9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