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摘 要:語文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小學階段學生來說,語文即是母語教學與母語初級應用教學,可以說,語文是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科目之一。因此,教師必須肩負起教好語文,并引導學生學好語文的重擔。但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與熱情,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趣味性教學方式改變這一現狀,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教學;教學策略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見開展趣味性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卻并沒有給予學生學習興趣足夠的重視,一味的采用向學生單向灌輸,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逐步下降。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課程導入,并使用角色扮演游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且需要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營造更加輕松的課堂氛圍。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趣味課程導入
在以往的教育經驗中,大部分教師對課程導入環節并不重視,往往一筆帶過,甚至直接省略。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由于學生在課間活動時玩耍的狀態與課堂學習狀態之間需要一個過渡與調整時間,直接開始課本內容的教學,沒有給學生調整與過渡的時間,進而導致學生產生走神的現象,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趣味性更強的課程導入環節,幫助學生在兩種狀態之間進行切換,且相較于以往輕視課程導入環節的教育模式,這種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課程導入,能夠使學生更快的完成狀態的切換。
例如,教師在執教《觀潮》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將課前搜集的記錄“錢塘潮”的視頻資料在課程導入環節中播放,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明白本節課究竟要學什么,進而快速的調整狀態,便于教師進一步開展教學工作。同時,通過這種課堂導入模式,學生能夠直接看到“錢塘潮”波瀾壯闊的景象,使其學習體驗獲得提升。此后,教師結合視頻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描寫“錢塘潮”時所用的修辭手法,促使學生的興趣被充分的激發,學習主動性便會隨之提升。
二、引進角色扮演游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此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狀態,影響著學生的偏好,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學生會對各種形式的游戲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想要進一步通過調動學生的興趣,以構建高效課堂,將游戲引進到課堂當中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與此同時,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理解能方面有著明顯的不足,處在欠發展的狀態,教師通過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課文內容,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且能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執教《海的女兒》一課的相關內容時,便可通過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成為課文當中的人物,引導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體驗故事的發展,并能夠深入的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路歷程,進而使得學生對課文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同樣能夠對課文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記憶。學生在直接體驗課文后,便能夠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將這種體驗過程應用到其他課文當中,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助力。
三、創設實際生活情境,打造輕松課堂氛圍
語文來源于現實生活,且會在現實生活中得以體現,且由于現實生活中的氣氛與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截然不同,具有輕松、愉快的特性,因此,教師想要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進而調動學生學習效率與教師教學質量的發展,為學生創設實際生活情境,成為了一條可行之路。不僅如此,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更能夠有效的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對生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能夠產生極大的幫助。
例如,教師在執教習作“生活萬花筒”部分的內容是,便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中描寫生活場景的課文,如《麻雀》、《風箏》等,講述一件自己在生活中發生的趣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的轉變教學用語,盡量的貼合小學生在生活中的語言習慣,使其放下心中對寫作的戒備,進而更加愿意與教師、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生活。另外,教師也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中觀察植物、昆蟲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幫助學生更好的將自身經驗融入到本次自作當中。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通過趣味教學提升教學效率,達成構建高效課堂的最終目標,首先,需要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在課程導入環節中幫助學生快速的調整狀態;其次,需要在課堂中引進角色扮演游戲,通過帶領學生直接體驗課文的方式,彌補小學生在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最后,要讓教學工作與現實生活掛鉤,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曹雪.運用趣味元素? 為小學語文教學增色添彩[J].黑河教育,2020(03):57-58.
[2]沈艷霞.小學語文課堂趣味教學實踐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