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謝平
摘 要: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教學,應要求教師圍繞“新課改”教學思想,展開綜合性的教學策略設計,使之充分提升學生的化學知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從日常教學出發,確定學生為化學課堂的教學主體,選定合適的教學策略,助力學生深度知識理解。故而,教師在經過深度教學研究之后,決定從化學教材出發,篩選高效的教學方法學生所學內容相匹配。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效提升;學習質量;策略研究
在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高中化學知識期間,應當充分尊重學生課堂教學主體的地位,重點提升學生們的化學知識學習質量。所以,教師在系統性的教學調研之后,決定以教材內容為基本,設計相應的高效化學教學方法。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堂進行相應的實驗流程演示,使之加深學生的化學學習印象。同時,教師設計大量生活化教學情境,助力學生深度知識理解。此外,教師需要為學生們設計大量自主探究性學習任務,以此幫助學生不斷強化思維分析能力,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化學知識學習質量。
一、教師演示實驗流程,加深學生化學知識印象
高中化學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化學知識期間,需要重視演示教學法的應用。結合當前的化學教學效果評價,可以發現教師的親身演示,能夠最大化加深學生們的化學知識認知印象。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相關化學實驗知識時,就可以采用演示教學法進行完整的實驗流程演示,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更為透徹。因為學生們對于化學實驗認知不足,所以需要教師為學生們展示整個實驗的過程,確保學生能夠打下一個良好的實驗知識基礎。此時,教師需要在實驗期間,為學生們展示其中的趣味點,這樣能夠切實提升學生們的化學知識學習熱情,從而更好的為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服務。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關于“堿金屬”的知識內容時,就可采用相應的演示教學法,進行整體性的教學設計。在教師為學生們展示金屬鈉的相關性質時,就可挑選其中現象明顯的實驗進行教學演示,以此吸引學生們的課堂學習注意力。從最簡單的“切開金屬鈉塊之后,能夠看到其中的銀白色光亮切面,但是會迅速變暗。”以及“小粒的金屬鈉塊在水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浮在水面上、熔成閃亮的小球、四處游動、發出嘶嘶的響聲。”再到教師為學生們表演“吹氣生火”的實驗,為學生們展示過氧化鈉在遇水之后放熱和放氧的現象。通過教師為學生們展示這些奇妙的實驗流程和現象,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們的課堂學習興趣,并切實加深學生們的化學知識學習印象。
二、設計生活相關情境,幫助學生優化知識理解
在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化學知識期間,會遇到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內容。此時,就需要教師從現實生活的角度進行相應的教學情境設計,從而方便學生的深度知識理解,切實提升學生們的化學知識理解效率。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更為全面深刻的生活體驗,此時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生活化學習情境,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化學知識理解現狀。這樣基于“生活實際”的情境設計,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將化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相關聯,從而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識內涵。通過教師為學生們拓展分析相應的學習情境,可以更為有效地提升學生們的知識理解水平,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生們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的問題時,教師發現學生們很難理解反應不完全,以及對應速率增長非線性的問題。此時,教師就可以聯系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內容,進行相應的生活化模型分析,力求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知識內涵。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將化學反應看作魚鷹捕魚的過程,總有一些魚鷹比較“懶”,所以實際的反應并不完全。對應到改變外部環境條件時,則可對應相應的懲罰機制等。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生活化情境展示,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進行知識理解,從而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化學知識學習效率。
三、增設自主探索任務,強化學生思維分析能力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的內涵,教師需要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自主探究性任務,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問題分析和思考,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們的化學知識分析能力。所以,教師結合學生們的課堂知識學習現狀,進行相應的問題難度提升,希望能夠以此助力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問題思考。此時,學生需要按照教師設計的問題,結合已經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綜合性的問題分析,并注重知識本質的探究,才能夠切實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例如,教師為學生們講解“燃料電池”的知識之后,就可以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探究性題目。要求學生按照教師課堂上講解的“氫氧燃料電池”原型,重點分析“甲烷燃料電池”在陰極和陽極的化學反應都是怎樣的。此時學生需要思考“氫氧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得失電子數目,并將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進行合并,從而真正找到“甲烷燃料電池”的原理根本。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高中化學知識時,需要根據學生們的實際學習狀況,進行有效的教學方法設計,確保學生化學知識水平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陳華麗.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高效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17(08):64-65.
[2]劉廣海.對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