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新美
【摘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路徑。因此必須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加強網絡空間生態建設凈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強化網絡監管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搭建網絡教育教學平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疏通網絡瓶頸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關鍵詞】網絡空間;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堅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管網治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也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緊緊抓住互聯網這一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維護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實踐路徑和根本遵循。正確的網絡安全觀是我們開展各項網絡安全工作所需要遵循的基本方法。互聯網具有海量無限性、開放性、移動性和不可控性等突出的特點。互聯網時代,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勢在必行。
(一)網絡空間的交互性威脅著人們的信息安全
互聯網囊括了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和各個領域的信息。互聯網信息數量龐大,內容豐富多彩。互聯網傳播信息的形式也具有多樣性。網絡空間信息具有海量無限性,信息發布具有即時性和交互性,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發布、傳播和接收信息。網絡空間發布與接收信息在時間上、空間上、對象上具有開放性。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使用移動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在此過程中網絡空間的某些漏洞會威脅人們的信息安全。
(二)網絡空間信息的不可控性影響了網絡文化安全
網絡空間信息的不可控性是指任何手機持有者都可無約束、無限制地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并通過移動互聯網毫無限制地發布和接收信息。網絡空間信息良莠不齊,而且信息出入具有不可控性,任何社會組織都不可能控制網絡空間的社會成員發布信息的內容、時間、地點。當今時代的大學生,由于自控能力和鑒別能力很弱,很可能不自覺地發布一些具有負能量的信息,給網絡空間造成威脅,再加上任何社會組織都無法控制社會成員攜帶手機的這種行為,因此,互聯網具有不可控性,這種不可控性嚴重影響了網絡文化安全。
(三)互聯網的移動性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頸
互聯網所具有的顯著特點是移動性和便捷性。互聯網使用者不再受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可以隨時上網。這種特征導致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削弱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思想品德合格的社會人才,就是要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這一政治任務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完成。移動互聯網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空間復雜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難控制大學生從網絡獲取各種信息,包括正能量和負能量的信息,這種行為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因此,移動互聯網及其賴以存在的網絡空間是一把雙刃劍,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形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頸。
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空間呈現極其復雜的特點,即網絡空間信息的海量無限性、網絡空間的開放性、網絡空間平臺的多樣性、網絡空間的不可控性等特點。這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因此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
(一)網絡空間信息的海量無限性涵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互聯網時代,信息不僅是海量無限的,而且更新迅速、層出不窮,具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是內容的無限性,網絡空間的信息來自于世界各地不同的網絡成員,他們發布的信息也各不相同,造成了網絡空間信息十分龐雜,內容豐富,掩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其次是空間信息傳播的無限性,網絡空間的信息,包括現有的信息、正在發布的信息和未來將要發布的信息,這些信息從空間上將不斷地向四周延伸、擴展和傳播,造成網絡空間信息的瞬息萬變;最后是從時間上來看,網絡空間的成員將會永不休止地發布與傳播信息,而且傳播效率很高,這就造成網絡空間信息堆積。這些特點使得大學生很難從海量無限的信息當中檢索出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大學生搜索的內容通常是一些具有娛樂性、新奇性的東西。可以說,互聯網信息的海量無限性涵蓋和淹沒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二)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練習為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僅僅利用黑板、粉筆、投影儀的教學方式需要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也受到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教學制度的限制。離開了時間和空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無法獲取信息資源。而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和大學生能夠同一時間從網上獲得信息。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效果,高校思政教師不得不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時新的教學方法,例如開設藍墨云班課、翻轉課堂等。
(三)網絡空間平臺的多樣性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主要是面對面的課堂教學,老師教、學生學,或者是通過開設網絡課程以及離線課程進行教學。思政教師在下達課外教學任務時,只能在課前做好設計,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布置。如果離開了課堂,就不能夠按時完成教學計劃。而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由于互聯網具有移動性,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運用微信、QQ群等網絡媒體平臺進行互動交流。這樣,教師不僅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傳授知識,也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布置作業,或者進行網上課外指導。移動互聯網的這種特征,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創新。
(四)網絡空間的不可控性動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中,學生無法通過手機上網了解信息。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來源是教師傳授的內容。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上網了解信息,獲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及時、更新穎。這就導致大學生課堂上不會認真聽講,逐漸對思想政治課失去了興趣,從而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效果下降。因此,必須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策略。
(一)加強網絡空間生態建設凈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加強網絡空間生態建設,消除網絡空間的不良信息,阻止生態惡化,營造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氛圍,通過凈化網絡空間的內容,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凈化。由于互聯網信息具有海量無限性,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包括理論教學內容的創新和實踐教學內容的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教師課前備課的內容,要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利用互聯網終端機、智能手機及時獲取最新的教學內容。可以鼓勵大學生利用移動互聯網信息的海量無限性和移動性進行網上學習,確保大學生獲得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二)強化網絡監管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通過強化網絡監管,指引大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互聯網的開放性決定了必須改革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方法基本上是填鴨式、灌輸式的。而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手機進行課堂教學,如通過藍墨云班課、爾雅等教學平臺進行即時性的課堂教學,發揮智能手機以及移動互聯網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效果。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社會成員都能通過智能手機隨時上網瀏覽信息,這就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客觀條件。
(三)搭建網絡教育教學平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互聯網所具有的移動性的特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形式改革創新的重要基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移動性的特點,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通過搭建網絡教育教學平臺,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教學形式,并運用新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課堂教學、課外教學實踐。利用互聯網,教師可以隨時掌握、監督和控制學生的課外實踐。
(四)疏通網絡瓶頸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面對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疏導與堵截的策略選擇。思政教師要鼓勵大學生運用手機進行學習,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運用引導疏導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阻止和堵截大學生使用手機。思政教師可以運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利用智能手機學習的興趣。互聯網所具有的不可控性的特點要求不斷創新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參考文獻:
[1]賀康莊.論企業無線營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5):80-83.
[2]劉世昱.新媒體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國際化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9-62.
[3]趙延華.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考驗及對策芻議[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6(6):153-155.
[4]曹洪滔,周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芻議[J].高教學刊,2015(7):129-130.
[5]彭荔.“互聯網+”視閾下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初探[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93-96+100.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SJSZ6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學院)